力求表达精致,勿忘照应关联

2019-11-19 10:49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长辈京剧奶奶

真题回放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题简析

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征出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考生对此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具体讲,此题有如下特点。

第一,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辈与晚辈的相关经验,重新解读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体现。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寻找素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考生内心的真挚情感,又促使他们思考个人身心成长的历程,非常富有人文情怀。

第二,写作角度丰富,作文立意多元。“长辈”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的亲人或老师等。考生可以透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转换中的深层问题……作文立意多元,可叙可议,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第三,贴近考生生活,内容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容易人手,但从“十八岁成人”的角度,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处理好表象与本质的关系,思考继承与突破传统的关系,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变化的关系……

考场原作

奶奶,您听我说

写下这个题目,特別想拿着京剧的腔调儿哼上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相信很多人,尤其是“90后”“00后”的青少年,都会一头雾水,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个题目与“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可是,奶奶,今天咱们不唱京剧,让我扶着您,在您最喜欢的墩儿(什么是“墩儿”?为何“最喜欢”?须交代一下。)上坐下。细细地听我说。虽然,如今您眼神浑浊(眼神不宜以“浑浊”来形容。),经常在听我说话时就睡着了,还会像孩子一样流下口水,

奶奶,让我再摸摸您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吧,那里藏着我的童年,以及太多伴着我成长的故事。幼时的我,最喜欢缠着您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啊,七仙女和董永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啊,长工和地主斗智啊……每次我扭缠着您的衣服、央求着您再讲一个的时候,您脸上细细的笑纹就出来了,多得数不清,好像每一条笑纹里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越长大,我的问题就越多,我总是好奇:仙女穿什么样的衣服?祝英台变成大蝴蝶好不好看?地主是不是都是大胖子?……您的故事越讲越长,虽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根據上下文推断。这里应是指“同样的故事,每次讲起来都不一样”,而不是“每次讲不同的故事”,表达上造成了歧义。)但我就是爱听,我更爱您在我的追问下,弯弯绕绕把两次的不同再说(将“说”改为“圆”会更好。)成是一码事。小时候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您的故事太多太长了,皱纹也就变深(此处加上“变密”更好,以与前文相照应。)了呢?其实我没告诉过您。(此句改为“其实我多想告诉您”更好些。)除了哥哥的一大堆小入书。您的故事曾是我童年最美的梦境。

哎哟。奶奶,您看您的坐姿真端正。小时候,最佩服您的是两件事:一是您的坐姿,永远都是端正的。腰背挺直,不管是做针线活,还是坐在小板凳上纺线或者做什么別的:二是您的坐功,您盘腿坐着,能半天半天地不动地方,我也试过盘腿坐,半个小时不到腿就麻了。可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就再也没羡慕过您。是的,您是缠过小脚的。每次看到您那被古人称为“三寸金莲”的小脚,我都忍不住心里发紧:那是把四根脚趾的骨头生生拗断,(这句宜改为被动句,更能显示出裹脚的被迫。)再踩在脚底才能形成的“莲辦”呀!您不能奔跑,不能久站,不得已才练就(这不是主动“练就”,而是被动“形成”的。)了这让我佩服不已的“坐功”。您曾嘲笑我“大脚片子”“跟蒲扇似的”,当时我不高兴了,哪个年轻(这个修饰语有点累赘。)的女孩子喜欢被人说不好呢?可如今想来。我(须加上“当时”。)无法体会年少的您忍受了怎样的痛苦。(“我”大概也没有体会到奶奶当年并非真正的“嘲笑”,而是正话反说,是称羡吧?“嘲笑”言重了。)可我宁可被您嘲笑,也庆幸自己有一双天足。(这句话对奶奶来说,有点往伤口上撒盐的意味了。应做修改。)

奶奶。您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吧?您笑了,一夸您您就高兴。可是说实话,一开始我真没觉得您是什么宝。我那么小的时候,您要教我纺线,还说“哪有女孩子不会纺线织布的”。我的同学朋友都到田里去抓蛐蛐了,我才不愿意(最好加上“被您逼着坐在家里”)学呢。不管您怎么教我左手如何捏住棉花捻子,右手怎样摇纺车。两手怎么均衡用力。我最终还是没学会。您教我缝被子、踩缝纫机、纳鞋底……说“艺多不压身”。还说“求人不如求己”“免得日后不会做了自己为难”……十一二岁的我真的不懂那么多,勉勉强强学了一些。如今,才越发(“越发”一词前面缺少铺垫,应改为“越来越”。)知道您的话确实有道理。如今带着孩子(原来还是“孩子他妈”!应在前面做些铺垫。以免突兀。)到那些革命根据地参观时,我能清楚地告诉孩子纺车、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如今弃了羽绒被、羊毛被,还是觉得棉花被最舒服,棉被的拆洗(还有缝呢!)从来难不住我;现在坐在缝纫机前我还能轧出笔直的线……(这里该加上一句对奶奶的赞美了! )

唉。您又睡着了!看着您的睡颜。听着您轻微的鼾声,心里莫名地(何以“莫名”?改为“蓦然”更好。)觉得非常平静。您今天竟然没有流口水,那就让我拍张照吧。平时我要用手机给您拍照。您总不让。您好像对手机特別抵触。我们看手机的时候,您老大不高兴,说:“看那干啥?”我们跟您说手机里什么都有,它连着世界,想看什么看什么。可您说什么都看不清,亮亮的屏幕晃得您眼疼。只有我们用手机放您最爱听的佛曲(联系到文章开头的描写,将“佛曲”改为“京剧”似乎更为妥帖。)的时候,您才转头看看它,说:“这么个小玩意儿,还行!”

我扶您到床上睡吧。您好好睡,等您醒了,咱们再好好说话。我喜欢跟您这样说话。就像在岁月中穿行,这也是生活深情的馈赠。(这里的议论最好能点一点题,突出“重读长辈这部书”这一主题。一句“生活深情的馈赠”显得单薄了些。)

阅卷评点

总体看来,这篇作文內容充实。层次清晰,人物形象鲜明。通篇运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将叙述和抒情融合得很自然。但是,文章中还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全文多处出现略显突兀的细节和语言,缺少铺垫和照应:不少文句的遣词造句略显粗糙,需要进一步润色;点题不够,一些语段和文章结尾缺少画龙点睛之笔。

修改建议

一是增加有关的铺垫和照应。使行文顺畅。

二是对某些文句进行润色。使其更准确精当。

三是在适当的地方点题,以突出主旨。

升格之作

奶奶,您听我说

——一个年轻母亲的心灵独白(加上副标题,表明“我”的身份,避免后文突兀。)

写下这个题目。特別想拿着奶奶您最喜欢听的京剧《红灯记》的腔调儿哼上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可是,奶奶,今天咱们不唱京剧,让我扶着您。在您坐了一辈子的布墩儿上坐下,听我细细地诉说。虽然如今您眼神迷离,经常在听我说话时就睡着了,还会像孩子一样流下口水……(词句调整,使行文更顺畅,用词更准确。)

奶奶,让我再摸摸您脸上深深的皱纹吧!那皱纹里藏着我的童年,以及太多伴着我成长的故事。幼时的我,最喜欢缠着您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啊,七仙女和董永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啊,长工和地主斗智啊……每次我扯着您的衣服,央求着您再讲一个的时候,您脸上细细的笑纹就出来了,多得数不清,好像每一条笑纹里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越长大,我的问题就越多,我总是好奇:仙女穿什么样的衣服?祝英台变成大蝴蝶好不好看?地主是不是都是大胖子?……同一个故事会被您越讲越长。甚至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但我就是爱听。我更爱听您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弯弯绕绕把您口中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圆成一码事。小时候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您的故事太多太长了,皱纹也就变密变深了呢?其实我多想告诉您。除了哥哥的一大堆小人书,您的故事曾是我童年最美的梦境。

哎哟,奶奶,您看您的坐姿真端正。小时候,最佩服您的是两件事:一是您的坐姿,永远都是端正的,腰背挺直,不管是做针线活。还是坐在小板凳上纺线或者做別的什么;二是您的坐功,您盘腿坐着,能半天半天地不动地方,我也试过盘腿而坐,半个小时不到腿就麻了。可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就再也没羡慕过您。是的,您是缠过小脚的。每次看到您那被古人称为“三寸金莲”的小脚。我都忍不住心里发紧:那是四根脚趾的骨头被生生拗断(改为被动句,更突出了裹脚的被动性。),再踩在脚底才能形成的“莲辦”呀!您不能奔跑,不能久站。一双半残疾的脚“造就”了這让我佩服不已的“坐功”。您曾打趣(“嘲笑”改为“打趣”。语气弱一些,也表现了祖孙间的亲密融洽。)我“大脚片子”“跟蒲扇似的”,当时我不高兴了,哪个女孩子喜欢被人说不是呢?可如今想来,我当时无法体会年少的您忍受了怎样的痛苦,您口头上取笑,内心里一定在称羡我的这一双天足吧?(原文中“庆幸自己有一双天足”说话不得体,现改为奶奶“称羡我的这一双天足”,更能表现出“我”对奶奶內心的理‘解。)

奶奶,您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吧?您笑了——好像知道我在夸您,只要我一夸您您就高兴。可是说实话,以前我真没觉得您是什么宝。我那么小的时候,您就教我纺线,还说“哪有女孩子不会纺线织布的”。我的同学朋友都到田里去抓蛐蛐了,我才不愿意被您逼着坐在家里学纺线织布呢。不管您怎么教我左手捏住棉花捻子,右手摇纺车,两手均衡用力,我最终还是没怎么学会。您教我缝被子、踩缝纫机、纳鞋底……说“艺多不压身”。还说“求人不如求己”“免得曰后不会做了自己为难”……十一二岁的我真的不懂那么多,勉勉强强学了一些。如今,年事渐长,才越来越明白您的话确实有道理。如今带着孩子到老区旅游参观时,我能清楚地告诉孩子手摇纺车和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如今我弃用羽绒被、羊毛被,觉得还是棉被盖着舒服,棉被的拆洗缝从来难不住我;现在坐在缝纫机前,我还能轧出笔直的针脚……真的都是因为您呀,奶奶!(赞美奶奶,简短有力,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唉,您又睡着了!看着您的睡颜,听着您轻微的鼾声,心里蓦然觉得非常平静。您今天竟然没有流口水。那就让我拍张照吧。平时我要用手机给您拍照,您总不让。您好像对手机特別抵触。我们看手机的时候,您老大不高兴,说:“看那干啥?”我们跟您说手机里什么都有。它连着世界。想看什么看什么。可您说什么都看不清,亮亮的屏幕晃得您眼疼。只有我们用手机放您最爱听的京剧(将“佛曲”改为“京剧”。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的时候,您才转头看看它,说:“这么个小玩意儿,还行!”

我扶您到床上睡吧,奶奶。您好好睡,等您醒了,咱们再好好说话。我喜欢跟您这样说话,就像在岁月中穿行。就像在读一本厚厚的书。这是生活对我深情的馈赠——赠给我知识和智慧。赠给我人间的亲情和暖意,赠给我前行的动力和耐力……(点明“书”。扣合作文题的材料,进一步阐发“馈赠”。突出了“重读长辈这部书”的主题。)

改后评价

文章多层面解读了奶奶这部厚厚的“人生之书”,将一位慈爱、勤劳、关心后代成长的老人塑造得形象逼真、如在眼前。从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优良的传统。读到了温暖的亲情。读到了岁月的屐痕……从这本“书”中,我们感悟到了民族精神的传递、后代对先辈的反哺和生命之河的奔腾不息……文章思路缜密。层次清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猜你喜欢
长辈京剧奶奶
给奶奶按摩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奶奶喊你吃饭啦
《京剧人设》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奶奶驾到
我家也有奶奶等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