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陆军第七十四集团军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 广州 510318)
王 怡 李佳辉 唐 莹
脑海绵状血管瘤(CCA)为中枢系统血管畸形疾病,瘤体管壁缺乏肌层与弹力纤维,易出现反复性出血,病灶位置的不同将导致患者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CCA多发于幕上,以桥脑海绵状血管瘤占比最高[1-2]。桥脑海绵状血管瘤最易出现反复性出血,累及周围脑组织,临床表现为癫痫、神经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术前准确定位桥脑海绵状血管瘤位置及出血情况,在患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CT与MRI均是诊断CCA的常见方式[4-5],为比较两者在桥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中的诊断效果,我院开展如下研究。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26例桥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患者因头晕、头痛、癫痫、肢体麻木、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入院检查,均行CT及MRI扫描,具备完善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6例患者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患者年龄24岁~56岁,平均年龄(41.26±7.26)岁,男14例,女12例,排除标准:排除病例资料不全者。
1.2 检查方法
1.2.1 MRI检查方法:检查仪器:西门子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部扫描线圈。先后行T1WI、T2WI及SWI扫描。T1WI扫描参数:T1FLAIR,TR2500ms,TE17ms,层厚6mm,FOV24cm×24cm,矩阵320×256;快速自旋回波(FSE)扫描参数:TR4500ms,TE110ms,层厚6cm,FOV24cm×24cm,矩阵3 2 0×2 5 6;磁敏感加权成像(SWI)(GE公司AWAN序列):TR30ms,TE15ms,翻转角20°,FOV24cm×24cm,矩阵512×448,图像处理。图像上传至GE ADW 4.3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
1.2.2 CT检查:检查仪器:GE全身CT扫描机,采用头横轴位扫描,层厚5mm,冠状面扫描。
1.2.3 图像处理:邀请放射科2名高资历医生,在不知道病理诊断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双盲法进行图像分析,当分析结果不一致时经讨论后统一诊断结果,记录图像所提示的病灶数目、病灶信号特征,以及同层病灶出血面积,每个表面积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1)统计病理检查结果。(2)统计26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MRI及CT检查图像特点。(3)比较MRI及CT检查结果。(4)展示部分检查图像。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数据分析用SPSS 19.0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病理检查结果统计26例患者中共检出42个病灶,其中单发22例,多发4例,病灶形态主要为类圆形与结节状,病灶面积0.56cm2~5.4cm2,平均(2.74±0.87)cm2。
2.2 MRI病灶信号特征MRI共提示40个病灶,T1WI扫描病灶呈高、等信号,T2WI扫描中,25个病灶呈低信号,12个呈高信号,3个呈等信号;SWI扫描中,所有病灶均呈低信号,呈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中有点状、条状或桑葚样高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环。
2.3 CT平扫影像学表现CT平扫共提示28个病灶,病灶边缘较清晰,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其中21个经平扫护表现为高密度影,7个表现为混杂密度影,病灶可见多发或单发斑片钙化,病灶大小不等,直径0.2cm~4cm之间。
2.4 MRI与CT在脑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MRI病灶检出率高于CT,差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RI提示病灶平均面积大于CT,差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CCA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疾病,病理学检查发现,病灶主要由密集、扩张的窦样血管构成,瘤体内部含有丰富的血液,CCA管壁由纤维细胞与极薄的内皮细胞构成,病灶缺乏肌层与纤维弹力,这导致脑海绵状血管瘤极易出现反复性出血,形成血栓与再通血管,周围多伴有有机化血块与含铁血黄素[6]。脑干海绵体血管瘤好发于桥脑,而位于桥脑处的海绵状血管瘤更易发生瘤内出血及二次出血,患者临床多见癫痫、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确诊并定位桥脑出血性CCA在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7-8]。研究发现,MRI能提高桥脑出血性CCA病灶检出效果,其在桥脑出血性CCA中的应用价值优于CT。
CT是临床上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见方式,其对病灶的敏感性极高,但缺乏特异性,CCA的CT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结节状高密度影像,无占位效应与血管源性水肿,医院26例患者行CT平扫共提示28个病灶,病灶边缘较清晰,其中21个经平扫护表现为高密度影,7个表现为混杂密度影,病灶可见多发或单发斑片钙化,病灶大小不等。有研究提示[9],CT扫描仅能对病灶进行简单的定性诊断,但难以对病变类型进行区分。
桥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与其出血时期密切相关。由于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是一种顺磁性物质,将造成局部磁场不均匀,使得T2值明显缩短;当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由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逐渐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时,该物质顺磁性较强,可使得T1值缩短,T1WI呈高信号,T2WI依呈低信号;而在亚急性期间,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经破裂的红细胞细胞膜溢出,T1WI表现为高信号,T2WI逐渐变为高信号;亚急性后期,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铁血黄素,而铁血黄素是明显的顺磁性物质,将造成局部磁场明显不均匀,T1WI及T2WI呈高信号[10-11]。文章中26例桥脑出血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MRI扫描提示,病灶T1WI扫描呈高、等信号,T2WI扫描中,25个病灶呈低信号,12个呈高信号,3个呈等信号,这与患者桥脑出血时期不同相关。
表1 MRI与CT在脑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利用组织磁性成像,并具有磁共振三维采集技术,能采集数据并对其进行后处理,SWI序列具有高分辨率的薄层三维梯度回波成像,避免信号丢失,并可利用蒙片对磁矩图进行增强处理,对邻近层面进行最小强度投影,有效提高了磁矩图像对比[12]。SWI序列对出血、血管发育畸形、铁沉淀的敏感性更高,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效果更佳。文章中,SWI扫描提示所有病灶均呈低信号,呈圆形或类圆形,由于出血时期不同,低信号中有点状、条状或桑葚样高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环。
综上所述,MRI对桥脑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能准确检出病灶、提示病灶位置并评估出血面积,诊断价值高于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