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腐败心理 培育健康人生

2019-11-19 19:07:54永济市纪委监委
支部建设 2019年27期
关键词:集体决策干部

永济市纪委监委

“他们的文化程度比我低,能力也没我强,却这么有钱。”

“不收现金,不会被发现的。”

“这点小钱,都是熟人,没事,不会告发我的。”

“和领导一起做的事,不会出问题,就算出了问题,也有领导在前面挡着。”

“荣誉不少,实惠不多,浪费了手里的权力,太吃亏了。”

“……”

(以上的内容,均来自于忏悔录、警示录、刑前辩白等)

今年以来,永济市纪委监委充分运用审查调查对象忏悔录、反思录、刑前辩白等,通过细致分析,认真节选,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内容结合腐败心理,制作警示教育教材。

数额小不算贪腐——侥幸心理

近期,我省各级纪委监委通报了一批违法违纪干部,在这其中,“百元级”违纪干部越来越多。比如,山西省五寨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俊鑫在北京大学参加学习培训后,绕道天津市探亲,并将绕道探亲费用133.5 元、差旅补助160 元在单位报销;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中心卫生院南庄社区服务站站长张秀伟多次驾驶单位公务用车往返太原等地办理个人事务,并将产生的通行费、燃油费共计795 元在单位报销;大同市平城区马军营中学副校长李建平在学校承办教研活动时,安排教研人员在学校食堂就餐并购买烟酒支出878 元,还从学校食堂账务中违规报销其私人请客费用580 元等。

忻州市五寨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俊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退还相关费用;张秀伟将违规报销费用退还单位财务,并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李建平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纪款予以收缴。

心理分析。侥幸心理是所有腐败分子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品质。可以说,人人都有“趋利”的心理和动机,但对腐败分子而言,这个“利”就是满足其个人欲求的私利,因而这种心理、动机尤为强烈迫切,在趋利心理刺激下,腐败分子认为自己手段高明,行为隐秘,或者与行贿人关系好、私交深,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暴露,也有的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有贡献、有功劳,自己拿一点、捞一点即使暴露了也算不了什么,结果胆子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

案件警示:一分一厘,皆为公帑,沾之即贪。警告,即是挽救,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大大咧咧”的干部们,法网越织越密,监察越来越细,不要在细节上稀里糊涂,不要碰到“已经拉低的高压线”。

别动我的“奶酪”——失衡补偿心理

6 月份《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的“任性局长”李建刚的案件就是这样的典型。“没有被任命为县委书记,县长职务也没保住,感觉前途一片渺茫。我带着对组织极不理解、甚至埋怨的情绪,走上了市林业局局长的工作岗位……”这是曾任山西省临猗县县长、山西省运城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的李建刚在忏悔书上写下的句子。在李建刚心里,虽然同为县处级干部岗位,但是“县长显然比市林业局局长更重要”。他出席会议凭心情,不顾大事要事,他我行我素不担当,消极应付工作,甚至胆大妄为不收敛,纪法底线全盘失守。2018年8 月24 日,运城市纪委监委对李建刚进行立案审查调查。经调查,李建刚不仅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还涉嫌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2019 年1 月,李建刚因违纪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其涉嫌犯罪问题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心理分析。有的公职人员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人用不正当手段暴富后,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认为自己也应该获取更多的物质享受;有的认为自己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荣誉不少,但实惠不多,有一种失落感;有的在职级提升上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有的在即将退休的时候认为自己几十年白干了,浪费了手中的权力。心态失衡是因利的不足、物质的不满而起,使其失衡复归平衡的支撑点必然是满足功利的需要,物质上的补偿是最为直接、具体的补偿,因而由心态失衡而引起的补偿心理,会驱使他不择手段的大肆敛财,以物欲的满足来补偿心态的失衡。

案件警示:在曾经曝光的案例中,想要用物质享受弥补自己“损失”的案例不胜枚举。李建刚从县长被调整为市林业局局长,“心里有气”“埋怨组织”,甚至认为动了自己碗里的“奶酪”,把项目扶持资金当成随意套取的“唐僧肉”,把一些地方发展项目建设当成利益交换的“筹码”,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查处和严厉制裁。

法不责众——从众心理

“利益均沾”,党总支决定用公款为班子成员购买手机;“胡乱决策”,民政局违规套取80万移民帮扶资金用于行政支出……近年来,以“集体决策”之名,行违规违纪违法之实的案件频出。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街道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守东,集体决策违规购卡400 张,刘守东在接受审查时交代说,他认为只要经过了集体决策,就能降低风险,结果,正是他的侥幸心理,让整个集体都跟着“栽了”;2013 年至2014 年,浙江省开化县原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余金华以班子会议集体决策的形式,决定由时任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移民办主任江国平负责移民专项资金分配和项目包装,以项目和培训班名义套取移民帮扶资金84.53 万元用于行政支出(购买茶叶、支付招待费用等),时任县民政局其他班子成员对该决策未提出反对意见,2018 年4 月,余金华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江国平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其他班子成员受到提醒教育谈话处理。

心理分析。一些公职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落马下水”、蜕化变质,是受周围不良影响,见别人往回捞,没有什么“不妥”的情况,就认为“上司搞得,周围人搞得,我照样也能搞得”。这就是从众心理,心理学上也叫责任扩散型群体犯罪,犯罪成员觉得大家彼此彼此,认为法不责众。“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屡屡导致集体决策被用错地方,一些人认为,即使是“集体研究”出现偏差,板子也是打在“集体”身上,俨然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态度。

案件警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面对众者皆墨,是不是法不责众,下不为例?不!法要责众,以戒今后!集体决策,也不能游走于“红线”之外。集体决策,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明确要求,是预防腐败的措施之一。如果说集体决策的底色是民主、科学、合理,那么它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合规、合纪、合法,不正确的集体决策,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会议形式,无论披着看上去多么华美的外衣,只要心底有“私”,侵占公有资产、损害群众利益,都逃不脱纪法的严惩。

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造福子孙”心理

江苏省盐城市民政局原党委委员、助理调研员、办公室主任(副处级)朱法锦,临近退休,觉得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捞着,职务虽多次提升,达到处级,但不是实职,就想捞一点退休,抚平自己的心理失衡。于是利用职务便利,领取并侵吞应由该局所有的拆迁补偿款合计29.82万余元,最终,盐城市中级法院以贪污罪判处朱法锦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20 万元。

心理分析。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越到老年越是“唯有儿孙忘不了”,为了给儿孙创下一笔殷实的财富,他们便孤注一掷,趁在位置之年要大捞一把,前些年的腐败经济犯罪案件中出现的“59 岁”现象就是这种心理的具体表现;还有一些干部认为“退了退了,一退百了”;甚至“退休前办事,退休后收钱”“退休前我给你办事,退休后你给我办事”“退休前培育公司,退休后自任老板”。

案件警示:正如朱法锦在忏悔录中写到的,“我因为一时的贪念,从一名副处级公职人员、从一名有着40 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变成了犯罪分子,而今60 多岁了还要接受法律惩处,我每日在悔恨中度过,夜夜被噩梦惊醒......”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退休是人生重大转变。从繁忙到清闲,从职场到家庭,从门庭若市到门庭清静,从位高权重到平常百姓……领导干部应怎样看待退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个人奋斗得来的,也不是个别人赏赐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在位或退休都必须知道权柄不是“私人物件”,必须牢记权为民所赋,必须始终秉公用权。有车必有辙,人生足迹无论深浅还是对错均无法擦除,“永远在路上”势必击碎所有“高枕无忧”的妄想和“逍遥一世”的幻想,更不要寄望于党组织“既往不咎”“一笔勾销”,把某些事、某些人给忘了。清者自清,不清者迟早还是要“清”的。谨记:“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每一个有着公权力的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都应当保持健康心理、廉洁心理,要涵养一种廉耻感和感恩心,要时时算算组织为自己花去的“培养成本”。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情况下,不论腐败行为披上什么样的外衣,我们都会举起无禁区、全覆盖和零容忍的利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惩,有贪必肃,除恶务尽。

愿各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当好人民的公仆,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猜你喜欢
集体决策干部
我为集体献一计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42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军事历史(1997年5期)1997-08-21 02: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