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中国

2019-11-19 13:42陈坚,李东方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民族制度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由此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伟大的团结精神,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此,党立即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工作,依靠产业工人,动员工商界人士,很快便使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工矿企业恢复生产。国营经济也随着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逐步建立起来。人民政府还废除了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收回长期被帝国主义控制的中国海关,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对外汇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经济等方面的利益。

正当中国人民为全面恢复国民经济而团结奋斗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6月28日,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侵略朝鲜、我国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号召“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

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在14日发出《关于举行“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通知》。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波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万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辑安(今集安)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从10月25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歼敌5万余人,于12月6日收复平壤,并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附近,初步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10月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成立。各行政区、省市先后成立分会或将原有的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合并改组为抗美援朝分会。11月4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发表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4日至11日,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全国科普协会、社会科学研究会、全国妇联、全国青联等人民团体分别发表宣言,拥护中共中央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宣言,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1月27日,全国政协与各民主党派召开联席会议,于12月1日发出《关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对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运动的协议的通知》。1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新年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的指示》。1951年2月16日,全国政协发出电文,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进一步地普及和深入到每一农村、每一机关、每一学校、每一工厂、每一商店、每一街道和每一民族聚居的区域”。3月14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实际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个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个爱国行动”。此后,抗美援朝运动进入了更加普及和深入发展的阶段。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爱国主义成为他们英勇作战,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巨大精神动力,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成为全体志愿军将士的行动准则。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远离自己的国土家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担战争钢铁的压力,写下了一部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祖国在我们的身后,人民在我们的身边。”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深沉的爱,是志愿军官兵的精神支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人物和功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近6000个。他们是祖国的英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在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同时,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的爱国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到处出现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情景;成千上万的民工、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奔赴朝鲜前线,担负各种战地勤务。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开展了爱国捐献、爱国公约和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在一年时间里,各界人民为志愿军购买武器捐献的资金就达5.56亿元,相当于购买3700架飞机的价款。工人和农民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物资。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1953年7月27日,终于迫使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板门店同中朝代表签订《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历时3年零32天的朝鲜战争结束。至此,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胜利结束。

在朝鲜战争进行期间,中国人民发扬伟大的团结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支援前线,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极大地巩固了中国的东北边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事实再次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得到了全面展示和发挥。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中共中央提出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史称“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合作或合营的方式,把落后、分散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组织起来,形成能够与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合作化是实现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途径。中国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同时又是脆弱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广互助合作、成立农业合作社等形式,逐步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获得土地的农民再次分化,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解决商品粮供给不足的难题。大规模工业建设开展后,对粮食的需求急剧扩大。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这一政策的推行加快了合作化的进程。到1956年底,全国农业合作化的任务基本完成。与此同时,政府对城镇中分散的个体手工业也实行了合作化政策,由此组织起一大批城镇集体企业。至1956年底,手工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形成。在建设资金、物资和技术力量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为集中全国的资源和力量,迅速建立起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和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建立起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于保证国家安全和维护民族独立,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具有积极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这些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同时又是推动中国人民高度团结的制度保障。正如《共同纲领》所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总体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艰难探索,尽管走了一些弯路,但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除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外,在工业建设方面,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化肥、农药、农村用电、农业机械等也有较大增加,全国主要粮食品种产量有了较大增长。在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火车第一次通到宁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同时,全国大部分县镇通了公路,沿海港口新增十几万吨深水泊位,远洋航运方面开辟了通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的三条航线。在教育和卫生方面,初等教育的普及使中国的文盲大幅减少,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则为国家提供了各方面建设需要的人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和人均寿命大幅提高。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引人瞩目,包括成功地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成功地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随着向高科技领域迈进,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既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又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不仅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而且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链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那么,为什么我们选择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统一的国家和历史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形成了交错聚居和杂居的分布状态,汉族不仅在全国,而且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占多数。虽然历史上民族间存在着不平等,出现过隔阂,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从未中断,政治上的统一日益加强。为了消除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建立统一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并于1941年由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关中正宁县建立了回民自治乡,在城川建立了蒙古族自治区。1947年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经过各民族代表的充分讨论,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各民族在国内实行平等、团结、联合的最适当形式,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后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把它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确定下来。1955-196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91年底,全国已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156个,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1个自治县(旗),还建立了1571个(1990年底统计数)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

实践充分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我国历史的发展,又符合我国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的重任;同时,还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民族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MINORITY REPORT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完善
历史的抉择: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