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绍谦
[摘 要] 中职数学教学工作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将知识点展现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在形象地展示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内容。对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中职数学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进行简要分析。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32-02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部分,尤其在需要抽象思维的知识点的理解上学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直观展示将知识点具象化处理,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对其进行更好地理解,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并形成有效记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与学科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探究
(一)优化数学教学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点以更加形象和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划清重点,帮助学生梳理逻辑,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点间的联系。教师通过对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的认知得到深化。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集中学生精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高效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引导。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将会变得更加活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声音和图像、动画等,能在多种感官上有效刺激学生,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对知识点进行了解并形成有效记忆。
二、中职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
(一)应用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兴趣教学法的指引,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进而让信息技术成为中职课堂的新助力。现代科学技术试验表明,一段时间内人的各个感官的知识获取量不同,其中视觉上的占比能达到83%,听觉上的占比能达到11%。更多的实验表明,信息展示若是仅依靠视觉展示,难以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集中度达到90%以上,信息技术教学中若仅有听觉展示,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占比也仅能达到55%,但若是视觉和听觉两者结合在一起,学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与记忆量。其实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展示知识内容,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中,扩宽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意识与能力获得提高。
譬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为教师讲授“函数的概念表示法”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引入PPT,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问题提出时借助特效声音和炮弹动态,让每次点击都有炮弹落下的声音。又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函数单调性”的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将手机上的墨迹软件投影到大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一天不同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让学生观察一天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然后调出来软件中的曲线图,组织学生解读曲线图,并在重点部分上标注颜色,或者进行重点提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观察对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简单了解,从而能引出函数单调性的相关定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做好前期的教学铺垫,并在讲授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工具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后续知识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能对知识内容有更好的了解度,需要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正弦和余弦曲线以及预达不能的双曲线渐近线,使学生能在感知数学美的同时更好地观察图形的变化,从美学角度解读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更浓厚的兴趣[1]。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与数学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教师要对学生解题过程中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加以关注,进行数学思想渗透,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知识点的使用规律。相比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机械式的训练,这样的方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使用技巧,以理解本质为基础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可以在掌握某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更好地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知识点时,如果教师直接带领学生进行抽象思考,在思想中构建函数图像并将其绘制在黑板上,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教师绘制的图像误差较大。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电子白板等教学软件开展教学活动,备课过程中进行相关素材的收集和制作,在课堂教学中直接从数据库中进行调用,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数据的调整。使用软件可以将函数图像准确地展现出来,并且可以通过拖拽或者改变参数等方法,使函数图像发生变化。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非常形象地了解每一个参数对图像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总结。使用数学软件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准确性。尤其在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加迅速地掌握这种思想的应用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中职教师要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要不断地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实现数学知识点的有效迁移,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构建高效课堂[2]。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实践探索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多依靠教师讲授获取知识内容,学生的部分知识来源于“听”,该教学方式虽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限制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了解知识要点。其实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环境,使学生能在听课过程中,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借助人机互动的方式,开展课前或者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完成阶段,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减少学生提问的尴尬感,教师允许学生在前期使用匿名的方式提问,尽量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本质进行简单的了解。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在信息技术教学法引入的过程中,学生能借助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印证概念本质和找寻知识规律,最终对知识获得深刻认知度。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Excel、几何画板工具等,让学生尝试绘制指数函数图像。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做好教学指导,在帮助学生精准认知指数函数图像的同时利用做图软件对指数函数进行改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指数函数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能掌握指数函数的绘制方法,最终能在了解指数函数规律的同时,对其中的变量a的数值有更好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结合图板,让a值的变化更具有动感,学生在直观图像表达中和数值a的变化中,形成指数函数的基本雏形,之后教师在进行细致的讲解和巩固练习,会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动性,使得学生对该项知识有更好的认知度[3]。
(四)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知识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具象化到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准确掌握数学知识及其规律。
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教师可以将数学实验更好地展现给学生,使实验真正地走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以动画、图像的形式将知识点展现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在教学间隙或者课件当中加入一些音乐调节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进行调节。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教师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更好地讲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讲解弧度制知识点,弧度制的概念以及具体使用方式在微课当中进行集中讲解,利用5~10分钟的时间,结合动画、图像、声音等元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弧长等知识点,使学生能够了解到1弧度到底是多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会形成有效记忆,并且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有效性[4]。
(五)信息技术创建师生交流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几乎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很多学生将手机看作娱乐工具,其实手机也有一部分学习功能,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挖掘出手机的学习功能。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创新尝试,让学生使用各类搜索引擎和学习软件,课下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课下主题研究内容,即通过“角的概念推广”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寻相关的资料内容,鼓励学生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QQ群或者微信群与班级学生开展分享,在大家相互观看彼此资料,相互借鉴彼此经验,相互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知识内容,大家在经验交流和学习交流中,能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且能在相互推助的过程中更积极地融入知识内容学习。课堂内容完成后,教师先要合理地引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在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后,让学生借助学习软件更好地涉猎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到数学的趣味性,进而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内容[5]。
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习环境的创建,以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高效开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傅钦志.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24):57-60.
[2]王小玲.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4(33):164-165.
[3]张瑞华.打造数学魅力课堂,提高中职教学有效性: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职业,2015(26):133-134.
[4]黄克方.探讨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2(11):21-22.
[5]丁靖.浅谈信息技术在中职數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7):31-32.
[6]陈小峰.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6):130.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