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
[摘 要]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已经开展了13年,在上海更是长达25年。这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可否认在当前高职院校推广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高职教育同样不能没有艺术教育,如何真正让高雅艺术常态有效地进校园、进脑入心,值得进一步探究。研究以高职院校开设的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为例,从高雅艺术进高职院校的路径探索和策略选择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三条路径和四项策略。其中三条路径分别为:打通通俗与高雅之路、主动融合校园文化之路以及对接未来职业发展之路。四项策略则是:用影视作品的亲近感,破除传统意义高雅艺术作品的距离感;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摆脱传播条件资源受限的瓶颈问题;加强师生双向有效互动,及时解决和调整传播的单向性问题;以课程为载体,解决高雅艺术活动循序渐进的问题。
[关 键 词] 高雅艺术;高职院校;路径探索;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044-04
高雅艺术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当今社会文化渐趋大众化、流行化的形势下,在高校普及高雅艺术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大有裨益。让高雅艺术走近大学生身边,让高雅艺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我国教育行业逐步加深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就是期间应运而生的艺术教育项目。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简要回顾
高雅艺术不仅包括超凡脱俗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雕塑等具体实在的艺术类型,而且涵盖与之对应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即形而上的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
1993年开始,上海市作为试点率先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各个高校也将这项活动作为繁荣校园文化的手段。2005年开始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音乐、舞蹈、戏剧为主要内容,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活动自开展以来13年,全国已有近千万大学生享受到了这一视觉、听觉盛宴。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问题剖析
当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此项活动开展至今,对当代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也对校园文化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活动仍旧在上海市和全国高校持续进行。通过查看有关研究资料、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以及组织个别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时发现,该项活动在带来有益效应的同时,也在开展中暴露了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局限性与距离感:内容与形式和学生兴趣点之间产生的交集较少
由于“西方音乐中心论”等观念的影响,一谈及高雅艺术,人们马上联想到的是高大上的交响乐、歌剧、舞剧等源自西方的古典艺术形式,它们是当时皇室贵族等精英审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确实典雅、脱俗,对演出场所的要求也是极高。因此,欣赏这些艺术的人也伴随着两个特点,即高品位、小范围。
高校学生对高雅艺术欣赏能力和品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经济、社会与欣赏者本身艺术素养的根基。然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只解决了“送出去”的难题,即送演出、送艺术品上门,解决了大学生难以支付的昂贵门票,无法跨入演出场所欣赏问题,但对于观众是否“受得了”的效果没有加以研究。观众自身的欣赏水平受社会大环境与自身小环境的制约,是一个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通俗艺术长期以来占据了大众艺术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外力的推动缺乏将减少对高雅艺术需求的刺激。加之这些传统的高雅艺术天生具有“曲高和寡”的特征,所以,无形中形成了与大学生的欣赏屏障和距离。这种距离既包括心理上的隔膜,也包括艺术品位上的差距。
(二)匹配度与均衡度:艺术资源与高校匹配度不高导致分配不均
传统观念下的高雅艺术,如芭蕾、歌剧、音乐剧及交响乐等对演出场地及设施要求较高,正规演出需要借助剧场、音乐厅等场地。上海市乃至全国各个高校由于自身办学实力和資金使用导向不同,具备正规演出场地的高校并不在多数。因此,导致的结果是发展较早、重视艺术教育和传播的高校,因为拥有合适的场地而得以举办各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而一些硬件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或因校址在郊区的学校只能变通地寻求一些对场地要求不高的艺术作品和愿意到郊区演出的艺术团体、被大学挑选剩下的艺术团体。长此以往,不同高校、不同学生之间受到的教育就因艺术资源的分配不均而产生了。
(三)共性与个性:学校统一组织和学生个性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从以往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形式来看,观众基本上由学校按座位数分配至院系,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所有院系和学生观看同一场演出时不存在个性化选择,因此学生中途离场率较高。
在挑选艺术作品的时候,选择权也往往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组织者手中或是由演出方单方面开出菜单,缺乏学生与欣赏作品之间真正的双向选择,具有某种强制性和单向性。这样一来,学生对艺术的个性化需求与学校对艺术的统一性要求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四)常态化与系统化:因机制、体制原因无法常态化和系统化
以上海市一年一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例。活动通知下发以后,活动承办高校自行与各艺术院团对接,根据教委的补贴费用,对每个进高校的艺术院团的演出次数有所限制。现实工作中,还有很多高校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邀请到合适的院团,进校园活动最终无法全面覆盖。即使能邀请到艺术院团开展演出或作品展示活动,往往这些演出或活动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难成系列,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很难起到真正提升艺术修养、提高艺术热情、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
三、高雅艺术在高职院校传播的路径探索
如何推进高雅艺术进大学校园、高等职业教育校园,使高雅艺术真正进入人心、抵达大学生的灵魂深处?仅靠每年一到两次的演出或活动很难达到这一效果。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接受、理解、消化、热爱更需要一个过程。对这个难解的问题与现状,笔者尝试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找到了出路,探寻一种让学生可以“够得着”的高雅艺术课程。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主要通过影视作品导入,逐渐深入地向学生传授艺术鉴赏、艺术理论知识,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从而热爱高雅艺术,享受高雅艺术,提升自信,热爱生活。面向广大高职学生开设影视音乐欣赏类课程,是实现高雅艺术进校园、进大脑、进人心、入灵魂的前期铺垫与有效路径。在“高雅艺术进校园”之前,让大学生有一个关于高雅艺术的“缓冲带”和“知识谱”,这对高职学生欣赏真正的高雅艺术能起到“打基础”、吸引注意力和激发艺术兴趣的作用。这比直接观看高雅艺术活动的效果更明显,更易让学生接受。作为一门课程,教育的效果也更具显隐性与长期性。
(一)先易后难:以通俗艺术为桥梁铺就高雅艺术之路
通常情况下,艺术被分成通俗艺术和高雅艺术两类。通俗艺术指的是大众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东西,比如通俗歌曲、相声小品、影视剧等。拿音乐为例,音乐本身有不同种类和风格,也诞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古典音乐有着理性的思维、缜密的结构。现代音乐虽不够严谨,但直接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得到情感共鸣,收获大批粉丝。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更是借助视觉图像,以接近逼真的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并且加强了视觉造成的心理冲击。好的影视作品衍生出好的原声音乐,好的原声音乐也伴随着好的影视作品,两者相辅相成。
如此可见,通俗艺术易于接受的形式对很多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通俗艺术也有优秀的成分,比如有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积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等内容,应该被大学生群体了解、借鉴并思考。好的音乐、好的艺术作品本身不是单一的产物,凝聚着人类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诞生的优秀跨界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高雅”二字来下定论,一味地将通俗艺术拒之高校大门之外。因此,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则打通了通俗与高雅艺术之路,将经过筛选的影视剧音乐纳入高雅艺术的范畴,突破了传统高雅艺术之瓶颈,以通俗艺术为桥梁铺就高雅艺术之路,让高职学生可以触碰到高雅艺术的“高度下限”。
(二)主动融合:让高雅艺术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强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重要。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高职学校内涵建设,凝炼办学特色的一个渠道,是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专业人才目标而服务的。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也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高职学生普遍的学习习惯、综合素养、思想状况、人文精神及个人抱负与本科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给高职教育带来不少的压力。隨着全球化的到来,西方文化也在不断地渗入我国,资产阶级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社会上的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在高职院校中大行其道。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上信仰迷茫、理智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领下,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有力补充和常态化传播路径,以影视音乐欣赏等选修课为代表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或其他常态化艺术活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前菜”,是高职院校普及高雅艺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对接职业:让高雅艺术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中的德育亲密接触
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除了兼具一般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外,在“职业”二字上还体现出院校特性。新时代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强调“工匠精神”,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心态等都是当下高职校园文化中的关键词。大部分高职学生以未来从事的职业为学习导向,注重实用性学科、对人文知识淡漠,同时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各种文化的判断能力、鉴别能力欠缺,更容易受外界文化环境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片面发展,不利于自身素质全面提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客观环境使然:当前大学所处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存在着许多片面的、畸形的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行为;另一方面是主观选择所致:高职院校大学生往往急功近利,对获奖、评先、升学、就业、拿证等显性功利的活动、知识以及课程等加以主动选择,而对厚植人文底蕴、开启未来事业的高雅艺术等不甚关注。纵观历史上许多卓有建树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钱学森等都是忠实的音乐爱好者。他们的许多灵感和科学成就来自音乐的启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引领,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上,学生轻松地走进课堂、聆听艺术、观赏艺术,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出发,与教师共同探讨他们眼中的光影声色与多元文化,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提高未来职业路上的感受力、审美力、创造力以及提升力,从而迸发热爱劳动、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激情。
四、“高雅艺术进校园”课程的策略选择
(一)用影视作品的亲近感,破除传统意义高雅艺术作品的距离感
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事物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大学生对什么事物产生兴趣?那一定是身边可以接触到的事物,不是置之高阁、望尘莫及的事物。不论是现代都市或是偏远的乡村,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效力,观看影视作品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娱乐消遣的常用途径之一,影视剧音乐也进入学生的日常课余生活。从影视剧的角度切入,学生不会与教师有交流鸿沟,同时也感觉颇为亲切,因为师生探讨的事物即在身边,且话题颇多。
经过筛选的影视剧作品具有较好的剧本素材和人物,剧情上、人物上都会给观众很多启迪。且电影的风格和题材众多,总有一款能对学生的胃口。从影视剧的戏剧冲突导入,配上直观可见的视觉画面,加上现场逼真的音效,学生在体验感受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听课的代入感和参与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摆脱传播条件资源受限的瓶颈问题
这门课程需要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授课,而目前高校教室的配置是容易做到的。一台电脑、一组简易音响、一部电影、一个老师就能给学生带来一场集视听、思考、互动,集多种体验于一身的艺术普及活动。因此,不需要学校额外投入场地条件和设备来承办诸如此类的高雅艺术活动,仅需要培养和聘请一名好的艺术教师即可,这样一来不仅省去了邀请专业院团的明星大咖的麻烦,而且还给学校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常规配置的现代化教室中就能开展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可大大增加学生的覆盖面。如果学校的教学部门合力安排,甚至可以做到全校覆盖。学生听课、完成作业、修满相应学分、提高相应能力这一系列的学校正规教学安排听起来也会比单纯的场次活动、观众组织、秩序维护等显得有序一些。
从信息传播的渠道选择和有效性来看,艺术教育尤其是涉及高雅艺术的上层建筑,必然需要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通过影视、音乐、语言、文字等多媒介的跨界运用,才能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三)加强师生双向有效互动,及时解决和调整传播的单向性问题
以往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及其他高雅艺术的普及传播活动从传播通道和方向来看往往是单向的。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这门选修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频繁互动,甚至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在课程的中后半程,让学有所获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在学生展示中不断对其欣赏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了解别人的欣赏水平与观点,彼此进行思想的碰撞与火花。看似在谈论一部电影的音乐配置和意义,其实背后能反映出学生对这部电影艺术价值的理解程度和审美眼光,同样提供了教师发现学生日常所思、所想、所感的一个渠道和媒介。
这门课程因为是建立在影视剧作品中的音乐知识传播,除了影视剧贴近学生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程采用开放式、非封闭式的教学思维方法。众所周知,影视剧的主线是戏剧冲突,好的音乐在其中不仅起到烘托气氛和起承转合的背景作用,还能在其中起到预示剧情、改变人物命运或蒙太奇的奇妙效果。学生在对原有剧情把握的基础上,如果听懂了音乐,就能像导演一样进行剧情演绎和排布,或者更深层次地领悟编剧和导演想要表达的艺术语言。这对学生心智的启迪、思辨能力的训练都是很好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听其言、观其行,不断地予以正向把握与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自立自强、崇尚劳动、创新创造等当代高职学生在走入社会前急须加强的素养给予无形的融入。
延伸开去,如果在授课之初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都很高,且有一定数量的影视剧和音乐欣赏储备,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部分课程案例中影视剧作品的选择,這样能更大限度地够做到按需教学、精准对接。
(四)以课程为载体,解决高雅艺术活动循序渐进的问题
高职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程度取决于其认知世界、看待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他们既有知识的欠缺与眼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对高雅艺术认识的浅薄。要改善高职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就要从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始,循序渐进地提升其判断力和审美能力。
如果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状态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突兀地将高雅艺术生硬地“塞”给学生,只会“噎”着他们,让他们对这些艺术望而却步,最终导致因噎废食。因此,我们将高雅艺术的教育首先安置在课堂的日常传播过程中,只有有效的传播才谈得上教育,才能起到效果。学生通过每周固定时间听课、与教师随时随地的网络互动,逐渐让学生在欣赏影视剧和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获得高雅艺术美的价值,产生心灵共鸣,最终由量变积累达到质变的飞跃。换一种视角来欣赏影视作品和音乐,换一种心情来看待世界,在光影艺术中体会不同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历程,回过头来反观自己的成长和周围,逐步提高鉴赏水平,从而引发他们审美的变化、思想的变化和行动的变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的电影,有大牌导演拍摄的影视巨作,也有老百姓自己用手机拍摄的微电影,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许多具有不良思想意识的影视剧作品及音乐充斥在学生的周围,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因此,教师对每堂课中用来作为案例的影视音乐作品需要经过精挑细选。
为了弥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存在的不足,以影视音乐欣赏为例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是学校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影视音乐欣赏提倡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文化和历史的艺术遗产,学习各种艺术之间的深远联系,以及特定艺术风格与世界各个文化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包括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和技法的作品。从民间音乐到现代音乐,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也就是面向全世界的多元音乐文化,这对学生理解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一词很有帮助。
综上,以影视音乐欣赏选修课为例的艺术类课程的重要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其根本在于弥补了高雅艺术活动的欠缺,加强了高职院校常态化艺术及人文关怀的引导。这一引导的主阵地就是课程、课堂。因此,在繁荣高职院校艺术活动的同时,更应注重艺术类课程建设,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艺术素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民族气节和情怀的人,这是高职院校、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营造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美]艾里克·金森.艺术教育与脑的开发[M].董奇,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靳超英.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误区辨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研究,2014(1):96-99.
[5]刘凯.彰显职业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15(13):52-53,63.
[6]宋溧俊.“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现状、难点与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5(26):23-25.
[7]伋曉光.发展高雅艺术如何避免曲高和寡[J].文化改革创新,2013(2):85-90.
[8]李慧.高职院校普及高雅艺术的思考与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30-32.
[9]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高亭.审美教育视域下的当代青年教育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近十年审美教育和实践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11]陆露.“流行风”为高中音乐课堂带来一股清流:论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流行音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2]马卿.高校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3]刘志刚.高校音乐育人的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0.
[14]张灿辉.通识教育作为体现大学理念的场所:香港中文大学的实践模式[J].2007(2):39-51.
[15]成克惠.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行为的规范与培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16]廖佩君.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音乐部分”的调研与思考[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3.
◎编辑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