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琳 张宁
同样是65岁的两位大妈。一位患冠心病,几年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同时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常年注射胰岛素。但年轻时爱跳舞,退休后每天早起去公园散步,晚饭后打太极,无论寒暑几乎从不间断。吃饭好、睡觉香,虽然身上有好几种病,倒也不是很在意,精神状态非常好,模样也显年轻。
另一位大妈退休前是公务员,身上一种慢性病也没有,血糖、血压、血脂都正常,颈动脉超声看到血管壁很光滑、没有一点斑块。可是自打退休后,她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体力一点点下降。住院前一年,体重莫名其妙就少了5公斤,睡眠也不好,总觉得身上乏力,一点家务活也不想干。住院做了一圈检查,筛肿瘤、查内分泌,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从化验和影像学检查来看,完全称得上“很健康”。
那么问题来了,以上两位大妈,谁是患者?谁需要进行医疗干预?
一般来说,大家都会觉得更需要照护的是第一位大妈,因为她患有很多慢性病,而且都是重要脏器的问题,而第二位大妈的情况似乎无关紧要。不过从老年医学的角度来看,两位大妈都需要我们关注,尤其是第二位大妈,她的生活质量比第一位大妈更差。而这一切的“元凶”就是肌肉减少症。
那到底什么是肌肉减少症呢?这是一种随增龄而发生的骨骼肌质量下降,伴有肌肉力量减少和肌肉功能的下降,是老年出现衰弱的生理基础。肌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表现为肌力衰退,使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下降,造成老年人行走、坐立、登高和举重物等日常动作完成困难,临床不良事件增加,影响了生存期。伴有其他疾病如慢性心衰、慢性肾病、慢阻肺、肿瘤等的老年人,由于这些疾病本身也引起肌肉减少,进一步加重了肌肉减少的程度。
研究发现,肌少症通常是衰老和疾病共同作用的生理改变。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低水平的体力活动、营养不良以及一些疾病状态,此外,可能还与性别、人种等有关。如果您或身边的老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伴明显乏力、活动能力下降,尤其是发现老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时,应当警惕,应及时做一些常规的检查,如未发现器质性疾病,那么就可能存在肌肉减少症。
当然,老年人也不必过分担心肌肉减少症,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是可以缓解和改善的。营养干预是基础:足量优质蛋白质补充;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补充足量维生素D。积极运动是关键:运动对增加肌肉力量和改善身体功能有显著的作用,抗阻运动和包括抗阻运动的综合运动有益于肌肉减少症防治,改善身体功能。当抗阻运动结合营养补充时,效果更佳。
《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建议,老年人以抗阻运动为基础的运动(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同时补充必需氨基酸或优质蛋白效果更好。共识推荐老年人每天进行累计40~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其中抗阻运动20~30分钟,每周不少于3次。肌肉减少症患者则需要更多的運动量。
(摘自《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