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坚强 徐锦豪
摘 要: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的地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南海区各镇街地名的起名渊源、历史故事以及周边地理条件等因素探究地名背后蕴含的文化,从通名和专名两个角度来分析南海区地名背后蕴含的地理文化、宗族文化、经济文化、物质文化等。
关键词:地名;地名文化;南海区
一、地名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著名的地图学家曾世英先生给地名的清晰定义:“作为泛称,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称;作为专指,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可见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称,它更多是一个文化象征,每一个地名都有其渊源及其累积下来的深厚文化,探索这些地名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演变。
地名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呈现地域性、符号性、社会性、文化性、变异性。具体来说,首先,地名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它必定受该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通过一定的社会风俗、文化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政治等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其次,地名本质上就是地方的名称,而任何名称都要以一定的符号作为载体,在使用过程中必定表现出符号性。再者,人们之所以在广阔无边的土地上划分边界,从而确定地名,是因为人们有这种客观需要,人们需要用地名为自己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会表现出社会性。接着,地名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多面体,它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地名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渊源,因此具有文化性。最后,由于某种共同的心理趋向或某种相似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影响,人们在命名某个地方时难免会产生重名现象,即一个地名可以指代多个地方。这样一来,地名就会出现变异性。
在社会生活中,地名使人类生存的空间变得清晰分明,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有计划的各种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地名也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除此以外,地名具有追思先贤、缅怀先烈的功能,并由此具有启人天赋,迪筑未来的作用。在历史功能上,不同时代的同一地方的不同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征,通过对比古今地名,我们就可以窥探历史文化变化的痕迹甚至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迁。
二、佛山市南海区地名通名文化研究
(一)通名与地理文化
南海区地貌单元主要有三角洲平原、丘陵、低山,因此少不了与“山”相关的地名。根据《南海市地名录》(1997)的统计,有88个与“山”有关的地名,其中通名“岗”的使用最多。其次,南海区的地名中还有通名“岳”“岭”“峰”“山”等以表达不同地区的地势和山貌,罗村和桂城区域平坦很少有以“岗”为通名命名的地名;南海区西北、西南地势较高,区域内有少数以通名“峰”和“岭”命名的地名,如秀峰、永峰、狮岭,而九江片区有以“山”为通名来命名地名。
南海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水量充足,河流交织汇合从而形成密布的水网,东南部地势较高,多冲积平原,而西南部地势低洼,多桑基鱼塘。因此南海区地名自然也少不了与江、河、塘等密切联系的自然实体地名,这些地名多反映南海的水文特征。对《南海市地名录》的统计,南海区与水貌相关的地名共有278个,其中以“涌”为通名表示水文特征的地名占多数,一般此通名用以命名水道或河流,如南沙涌、吉利涌、深冲涌等,且不仅仅只是河涌,约有34个村落的地名也带有该通名,如华涌村、沙涌村、李涌村等等。另外,也有少数人文实体地名直接以“江”“河”“冲”“海”作为通名,如九江、花地河、藤冲等。其次,带通名“滘”、“沥”的地名,如叠滘、滘边、大沥、沥口等,表示河沟、细涌交集之地;带通名“沙”、“塘”、“涡”的地名,如涡北、涡南、小塘、莲塘、沙坑等,表示该片区域地势低洼且湿地多。
(二)通名与宗族文化
在《南海市地名录》中,可以找到有43个以“家”为通名命名的村落名称。姓氏地名一般以“姓氏”+“家”组成一个村的名字,如冯家村、唐家村、朱家村、三江口谭家村、廖家村等,但这样命名就会造成村名的重复,如金沙镇和丹灶镇都有陈家村,丹灶镇有两个何家村。另外,也有3个村落是以“家庄”“家寨”为通名来命名,比如梁家庄、麦家庄和伦家寨。除此以外,有不少地名直接以姓氏开头来组成一个村名,如冯村、简村、陈村等等,也有少部分姓氏地名是以姓氏加上一种地理地貌来命名的,如邓岗、孔溪、罗涌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区的村落除了多以“家”作为通名来命名外,还更多的用“边”为通名来命名,也就是“姓氏”+“边”组成一个村落名字,这是南海区姓氏地名的一个独特的地方。据统计以“边”为通名命名的村落名多达100处,数量是以“家”为通名命名的村落一倍,可见南海地域的宗族色彩浓厚。南海区以“边”为通名的地名众多,很大部分是表达一种宗族界限,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姓氏地名。但并非所有带“边”的地名都是姓氏地名,有少部分如滘边、坑边、北边、西边等等只是表示一种地理界限或者是方位界限。
古时人们划分领地必先确定边界,而这里的“边”就是指两地之间所划定的地域界限,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举个例子,如“徐边”,这里的专名“徐”代表了这片村落的原著居民大部分姓徐,通名“边”表明这里已劃定了界限、确定了地域范围,简而言之,这里就是徐氏大宗族的聚居地。这样的地名在南海有很多,如谢边、钟边、张边、田边、谭边等等。这样的村落命名方式无疑有它的好处,可以使人清楚知晓这块村落或地域住着哪个姓氏的大宗族。但大量村落地名以这种方式命名,难免会使得地名的重复率提高,如南海区就有三个叫徐边的村落,两个谢边村落等等,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地方之间的辨识度降低,不利于地方独特性的发展。
(三)通名与经济文化
南海区的地名中,以“圩”为通名反映经济贸易的地名较多,而“圩”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称集市。实际上,韦树关(2003)曾指出:“作‘集市解的‘圩、墟、虚实际上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写法。‘圩、墟、虚三个字中,‘虚出现最早,‘墟次之,‘圩最晚。”市集、墟场等同外界的联系侧重于经济方面,其范围局限于附近乡村,贸易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