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茹
摘 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课程以及科技活动,地方教育局及学校举办越来越多的科技竞赛活动,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笔者是一位小学专职科技教师,在亲身实践并取得优异科技竞赛辅导成绩的情况下,分享有效开展小学生科技辅导的经验、心得,希望对科技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有所启发。
关键词:创造条件;知识储备;行为习惯;学生主体;民主平等
低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是国家重视科学教育发展的结果。除了科学课,国家及各地教育局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当下的科技类活动越来越多,笔者作为一名专职科学教师,工作以来辅导学生参加多个镇级到国家级等不同类别的科技竞赛活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自身努力摸索下,均取得不错的成绩。现将笔者对有效开展小学生科技辅导的几点思考阐述如下:
一、充分利用身边材料,创造规范的训练条件
有的学校有高标配的实验室以及一应俱全的竞赛训练条件。但有的学校没有完善的条件,教师们就要尽情发挥创造力。笔者负责“小小科学家”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的化学科目时,上课场地一开始是一个没有水的杂物房。虽然有点沮丧,但是我很快就行动起来了。首先清理杂物,留出一片空地摆放40套学生桌椅。为了解决水的问题,我把大塑料瓶上半部分剪掉,在瓶身贴上“自来水”“废液桶”标签,最后再配上干净抹布,实验桌基本配备完成。
当试剂瓶不够的时候,一次性调料盒或橡皮泥盒也是不错的替代品。此外,我平时也会收集一些生活中看似无用的物品以备不时之需,例如,瓶瓶罐罐、纸箱、密封袋、快递防碎材料等。
所以,教师在遇到缺乏实验用品的时候,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替代品,平时要善于发现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物品,收集起来备用。
二、不断给自己“充电”,增大知识储备量
教师辅导学生之前,自己必须对所辅导的科技项目很了解,包括相关知识、原理、已有成果等。在辅导学生之前,老师应当先有对“作品”的构思,当学生没有头绪的时候,教师才能及时给予提示。此外,教师平时要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学习,除了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培训之外,还要加大阅读量。学校每学期都会订阅《少年发明与创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集》等给科技教师阅读学习。我除了阅读书刊外,也会经常浏览科技网站,拓宽知识面。例如“神奇科学”“中国科普博览”“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柴火创客空间”等。这些书刊和网站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拓宽了我的眼界,也使我变得谦虚,谨记自己要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
三、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辅导效果。我在科技辅导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进入辅导室或实验室之后的行为表现,有没有到处走走摸摸?有没有大声喧哗?有没有随便扔垃圾?有没有把桌面弄得乱七八糟?如果有,我会优先采取措施改善他们的行为习惯。
第一,在辅导学生的第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实验室或训练室的行为规范。例如,在实验室内要轻声细语,保持桌面整洁,工具摆放整齐,不能随意走动和触摸其他与训练无关的物品等。然后,在前面一两节课尤其要注意学生有无违反规则,若有就要及时提出让学生更正,不断强化一段时间,学生自然就会形成良好习惯了。通过实践,我发现不管是做实验还是科技制作,小学生在整理清洁桌面以及正确摆放工具方面的意识欠缺,可能是受生活经验限制。在“小小科学家”化学实验辅导时,经过前几次课我及时地示范与纠错提醒,学生们几乎都形成了保持桌面整洁、实验用品摆放整齐的意识和能力,实验效果也大大增强了。在辅导学生制作环保车时,需要用到裁纸刀、剪刀、尺子等工具,学生一开始乱放工具,特别是锋利的裁纸刀,用完没有把刀片缩回去就直接放桌面,这样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我一开始一直看着学生做,不敢离开,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提醒学生用完裁纸刀顺手把刀片缩回去才能放下,没过多久学生就形成习惯了。
第二,做实验要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就对他们降低他们本可以达到的要求。我在辅导学生参加“小小科学家”少年兒童科学教育体验活动的化学科目时,关于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化学反应的操作等,我都会按照高中甚至大学的标准要求学生。例如,滴管使用前和使用后都要清洗,不能马虎随便;取固体药品一定要用干净的药匙或镊子,不能直接倒或用手取,用过的药匙要及时擦拭;振荡的标准动作;洗试管的正确方法等。每当看到学生把玻璃棒或滴管随意放在桌面上时,我都会及时过去提醒他应当把玻璃棒或滴管放在干净的烧杯或试管里,并向他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理解原因能使他们更快速地形成习惯。我也要求学生要将实验产生的“垃圾”分类放置,固体垃圾统一放在实验室大垃圾桶里,液体垃圾倒在桌面上的废液桶里。我还要求学生随时保持桌面整洁,东西每时每刻都要整齐摆放,水渍要及时擦拭,下课时自己处理“垃圾”,不要留给老师处理。当然,这些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不会一次就记住,但是我会时刻留意,看到一次就提醒一次,不断强化记忆,直到他们自觉形成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实验更加成功、辅导更加高效。我的小小科学家们训练有素,在比赛中稳定发挥,高质量完成实验,参加省赛的7名学生中有6名获得一等奖,1名获得二等奖;参加国赛的6名学生获得5金1银的好成绩。另外,良好行为的养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使其做事有条理又规范,不慌不忙不乱,这对他们未来做科研、为人处事都是有帮助的。
四、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机会
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科技辅导也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亲自动手实践摸索的机会。学生只有完整经历“查阅—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等过程,才会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展示作品的时候才会很有底气和自信。因为这才是学生自己确确实实摸索制作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单纯复制老师的创意。当然,如果辅导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通过恰当引导,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学生的创意。
我在辅导“鸡蛋撞地球”项目的时候,首先召集学生并讲解“鸡蛋撞地球”的原理,之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材料可以利用,学生就会回答:“泡沫箱、气球、纸巾、棉花……”。然后,我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并收集材料带回学校。接着,我用几节辅导课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制作鸡蛋保护器,这时我没有干预他们的制作过程,只有在关键时候提醒注意事项。比如,鸡蛋要用保鲜袋密封以防鸡蛋碰碎难以清理;测试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位同学在楼下看看周围有没有人经过以防砸到人等。结果,他们靠自己成功地做出了“护送”鸡蛋从五楼扔下去仍完好无损的鸡蛋保护器。我感到很欣慰,并鼓励他们可以做多几个不同类型的加以比较,选出最优的作品。这个过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他们看到鸡蛋完好无损的那一刻,成就感溢于言表。
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独立完成作品的机会,让他们真切地体会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比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制作出作品来得真实,这种喜悦将转化成他们对科技源源不断的热情和动力。
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有疑问”“有解释”的课堂
教师应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问问学生,而且不要轻视学生的想法。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与大人不同,应当给予学生解释的机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再用恰当的语言指导学生,有时候学生的一些新奇想法也是值得我们大人学习的。在学校乡土园培植的科技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有没有想要探究的问题,有位学生说她想种植向日葵,但是有个疑惑,就是向日葵种子比较大,也不对称,一端椭圆形另一端则是尖的,那么播种的时候种子摆放的方向对种子萌芽有没有影响呢?学生的问题让我很欣喜,纵使我预想了多个探究问题和研究计划,但我却从没想过种子放置方向的问题,我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还没有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于是,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探究,每天拍照记录现象,最后发现向日葵种子放置方向对种子萌芽是有一定影响的。我指导学生将此次探究实验撰写成科学研究论文,在第34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作为科技辅导教师,别急着替学生制订方案计划,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就会有“惊喜”。
任教以来,我比较喜欢与学生以朋友关系相处,甚至有些跟我很熟的学生对我直呼名字。我并不介意,一方面是因为我比较年轻,我待学生就像我的弟弟妹妹一样,她们叫我的名字并不是不尊重,而是信赖与亲近。另一方面,学生对朋友式的老师更愿意敞开心扉,以朋友间平等的方式与我对话,有问题畅所欲言,自由交流想法。这种师生关系有效促进了我的辅导效果。
六、结语
实践出经验,实践出真知。作为科技教师,为了有效开展小学生科技辅导,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增大知识储备量,才能在信息化时代应对自如;需要用慧眼发现并充分利用身边材料,创造规范的训练条件,才能使辅导进行得更顺畅、专业;可以在平时的科学课上关注热爱科学、综合素质较高的潜在“科学家”,壮大参与科技活动的“后备军”队伍;建议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室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才能使辅导训练更加高效和高质量;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倡“有疑问”“有解释”的課堂,才能发现学生珍贵的奇思妙想。
参考文献:
[1]张 秀.我校开展科技教育辅导活动的思考[J].才智,2015(29):132.
[2]陈庆宝.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科技,2014,41(5):75-76.
[3]张 燕.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