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珺雪
摘 要:自由写作是学生在自由状态下有感而发的写作,而应题写作是规定范围、篇幅、时间的写作,二者不是对立和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补和共生的关系。自由写作使学生拓宽视野、积累素材,在应题写作中彰显个性、脱颖而出;应题写作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使自由写作思路清晰、结构严密、语言优美。
关键词:自由写作;应题写作;共生
一、读无字之书,开启自由写作之路
无字之书包括自然之书、社会之书、人书,初中生读无字之书为心灵储备感悟和写作素材,开启自由写作之路。为此,教师要求学生写素材日记,用简洁的文笔记录体验的过程和瞬间迸发的灵感火花。教师先亲自做示范,展示素材日记的写法,然后以作业或者自主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完成素材日记,借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形式可以是发表微博,也可以写在素材本上。初始阶段,学生没有养成写作习惯,教师用跟踪浏览方式来督促,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已经养成写作习惯,教师用抽查方式来督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体验生活中经历了“物”到“意”的转化,在积累素材中经历了“意”到“文”的第二层转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每周1200~1500字的写作量,一学期就积累下20000多字的素材。这些素材记录着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纯、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发掘出生活中蕴涵更深层次的素材,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技巧,产生出大量的佳句美文。
二、应题写作,重在立意选材
审题立意是应题写作中最关键的一步,经常遇到学生望题兴叹、无从下手或者偏题写作的现象。为此,笔者提出“课文就是最好的范例” “经典文章就是最好的范例”的观点,在教学中实行“一课一目标”的审题立意模式,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学期之初,每个级部集体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与作文训练的衔接点,初步制定整个学期的体验和写作计划,确定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比如,针对课文《吆喝》而设题,目标:描写结合自己的感受;体验: 到集市或大街小巷观察感受富有特色的吆喝;命题: 吆喝;要求: 多角度(声调、韵律等),描写结合自身感受。
在素材选择上,通过自由写作的训练,每个学生都积累了大量精彩素材,在应题写作时应重点选择。一是触动心灵的素材,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动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件小事都能成为他们自由写作的素材,用在应题写作上同样会感动读者,唤醒读者内心的共鸣。二是蕴含哲理的素材。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看似偶然其实存在着必然,也有一些事件之间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存在着因果关系。三是新颖别致的素材。学生使用富有新鲜时代感的素材、在某一方面比其他人更加熟知的素材、大家都已经熟知但自己有不同感悟的素材,才能在大批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青睐。四是时事热点的素材。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会发生热点事件和人物,三观不同的学生会表达出不同的观点,形成不同的素材。在应题写作中,学生使用不同的素材能够真实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对真善美的理解,经过教师阅评能够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三观,使自己成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
三、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共生
自由写作提高了学生写作素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拓宽了观察问题的视野,提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宽松的写作环境中,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和遣词造句的特点。平时大量的自由写作,使学生在应题写作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游刃有余,为应题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完成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应题写作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只有经过应题写作的系统训练,才能让文章从审题立意、选择文体、选择素材、结构布局、角度选择、打磨修改等方面形成规范。有了应题写作的根基,自由写作时文章就不会随意和神散,而是有章有法、彰显个性。
总之,应题写作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方法、结构、技巧,是建立文章的 “骨”,而自由写作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遣词造句、运用素材,是建立文章的“肉”。只有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相结合,形成文章的“骨肉”结合、“骨肉”平衡,才能写出文笔优美、富有文采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黄厚江.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14(8):33-36.
[2]蒋兴超.想说愛你不容易——“自由写作”与“应题写作” [J].现代教育科学,2014(10):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