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明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以来,重庆市黔江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改革创新、高位推动,成立区委乡村振兴办,作为区委工作部门,专职专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推动黔江广袤田野焕发活力、广大乡村更富魅力。
一、黔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情况
(一)打造“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3型市级示范,以宜居宜业宜游为“形态导向”绘就美丽村庄新画卷。扎实推进中塘乡兴泉社区、小南海镇新建村、冯家街道寨子社区3个市级示范点58个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围绕“集聚提升”示范,打造“花果田园、美丽兴泉”。建成猕猴桃、脆红李基地7000亩,土地流转率达77%,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区获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二是围绕“特色村寨”示范,打造“土家活化石、千年十三寨”。建成立体农业基地2600亩,建成土家十三寨“乡情馆”、山歌廊亭、刺绣扶贫车间等,培育“中国跑客节”“武陵山山歌擂台赛”“女寨主”等6个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农文体商”融合发展。三是围绕“城郊融合”示范,打造“秀美官寨、宜居之地”。依托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建成精品桃、花卉等立体农业基地4600亩;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完成山体绿化1279亩、水系绿化3.8公里。
(二)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能引擎”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资金推进各项改革任务。二是完成农业招商引资126亿元,其中与中信集团签约120亿元启动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建设。持续推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三是农业产业发展壮大。蚕茧产量连续8年居全市第一,连续11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国家无抗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建成立体农业示范基地5.08万亩,全区粮经比达到55∶45。四是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大力培育“山韵黔江”区域公共品牌,获“三品一标”认证32个,市级名牌商标8个,建成投用电商产业园、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195个电商服务站点;获批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区。
(三)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个5”模式,以干净整洁有序为“行动目标”推动乡村生态美丽宜居。创新“EPC+清单计价+跟踪审计”建设模式,通过“一事一议”、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提升建设效率和质量。一是以通水、通路、通电、通气、通讯“5通”为重点,建设“四好农村路”616公里、高标准农田1.3万亩,治理中小河流防洪13.9公里,罗家堡水库完成投资1.2亿元,巩固提升7.26万人饮水安全。二是实施改风貌、改厕、改厨、改圈舍、改地坪“5改”工程,清理整治“大棚房”8个,完成旧房整治1246户,完成农村改厕10126户,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三是开展治污水、治垃圾、治乱搭乱建、治乱挖乱采、治乱砍滥伐“5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3.47%、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5%、1%。四是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畅化“5化”举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新(改)造林19.4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5%,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57天,荣获“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森林氧吧”等生态品牌。
(四)倾情打好“乡情、乡愁、事业”3张牌,以人力资本开发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一是打好“乡情牌”。回引农民工7055人,其中返乡创业1167人,返乡就业5888人。二是打好“乡愁牌”。出台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社区)任职政策,招聘或选派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员、医疗卫生、教育、电商等人才8500余人次到村工作。三是打好“事业牌”。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00余万元,引导乡村人才通过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商平台等经济实体380余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0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600余人、农村建筑工匠250人。
(五)深入推进“4+2”铸魂强根行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重要抓手”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扎实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乡村文化供给优化升级、乡村移风易俗4大行动,广泛开展“最美黔江人”等主题活动,评选各类先进典型950余名、十星级文明户600余户,发动60%以上行政村开展“清洁户”评选。全面落实“两馆一中心”免费开放和乡镇全覆盖。成功申报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10个,传承保护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区级146项、文物374项。成功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节、中国山地马拉松等10余项活动品牌。
(六)探索推广“网格+、联合支部”固本强基,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引领”健全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在组织创新、队伍建设、集体经济上精准发力,创新“网格+产业”党组织形式,建立网格支部132个,产业支部62个;采取强弱聯合、弱弱联合方式,探索建立村联合党支部6个。二是强化组织领导。配强调优30个乡镇街道领导班子,举办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2期,培训乡镇街道党政正职60人,轮训农村党组织书记219人;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4人,建立后备干部840人。选派驻村工作队95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30个。发展青年农民党员105人。三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清零”行动。整合各类资金9200余万元,扶持106个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69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投入710万元升级32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七)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结果真实为“底线要求”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六个精准”要求,整合财政资金、帮扶资金、金融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减少贫困人口269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88%,成为“全国贫困县摘帽案例研究”重庆唯一样本区县,并作为全国唯一区县代表受邀参加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座谈会并发言。二是坚持标准、方法、程序“三严格”,解决“扶持谁”问题,确保精准识别100%,扶贫资金“大数据司法监管机制”成为全国典型案例。依靠党员干部、白衣天使、人民教师“三支队伍”,解决“谁来扶”问题,实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签约医生、教师家访全覆盖,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组现场检查群众认可度达96.87%。三是做实“产业+就业”促增收、“教育资助+医疗救助”斩穷根、“住房安全+社会保障”兜深贫“三措施”,解决“怎么扶”问题,产业覆盖贫困户达90%以上。四是严把责任关、退出关、考核关“三关口”,解决“如何退”问题,努力实现零错退。深入开展“访深贫、促整改、督攻坚”活动,坚决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
二、黔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异大。2018年黔江区城镇化率为50%,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仍有半数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97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75:1,仍有2753名农村人口未脱贫,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村用地用水保障条件差,农业发展受制约。黔江区属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地农业,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农业发展受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限制。全区农业用地多处于沟壑、山谷处,坡耕地比重高,耕地碎片化明显,人均耕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地表蓄水保水功能较差,高山地区多为“雨养农业”,在遭遇夏旱时,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减产,普遍存在季节性生活用水缺乏的问题。
(三)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明显。目前全区特色效益农业虽多但杂,规模效应不明显,蚕桑、生猪、烤烟等主导产业品牌影响力不够。农业重量轻质现象仍较为严重,生态农业和精品农业竞争力不强,与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层次浅、链条延伸短,加工和服务环节发展滞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带动力不强,与农民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示范作用不显著。
(四)乡村人才总量偏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人口流出严重,乡村常住人口从2010年的27.1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24.45万人,减少9.78%。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在外地经商或打工,有技术专长、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村技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很少愿意留在家乡发展,导致乡村人才短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科技示范户带动效果不明显。村支“两委”干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水平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
(五)农村改革力度不够,创新探索办法不多。随着农村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进展不平衡、统筹性不够强等问题逐步显现。在开展农村“三变”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工作中,存在突破口不精准、部门合力不显著、经验探索不深入等问题。在脱贫攻坚中“啃硬骨头”的方法不多、力度不够,解决因病因灾致贫、产业扶贫、就业脱贫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黔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建议
黔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务必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围绕“四个四”实现新作为。
(一)努力实现“四大突破”。一是在谋划农村发展思路上实现突破。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关键,实现“五位一体”的乡村。二是在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上实现突破。实施乡村振兴很重要的依靠力量就是深化农村改革,而农村改革的总抓手就是“三变”改革,确保全区农村“三变”改革落地生根、见到实效。三是在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上实现突破。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在种养殖业疫病防治、良种选育、土壤改良、农业信息化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加大良种良法、田间管理、农机耕作采收等农業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在农村金融服务上实现突破。在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将长期“沉睡”的村集体和农户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激活,赋予其抵押融资功能,为农业农村大发展注入足够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和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做好金融服务保障;引导和动员农户用好用活金融政策、金融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强大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各类金融资源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二)全力突出“四大重点”。一是突出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全力抓好深度贫困镇村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工作,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切实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强化脱贫攻坚统筹协调,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二是突出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同时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建设运行机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三是突出试验示范。以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分层分类试验示范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加快推进市、县、乡、村级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和分类示范建设,高标准打造示范样板。四是突出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厕所革命”,全面消除农村危旧房,全面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做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扎推进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抓好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落地,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施用推广配方肥和有机肥,加大绿色植保技术应用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