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馥
◎高考真题·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素材视点】
1.创作需要倾听读者的呼声。作家倾听读者呼声,就是遵从大众需求;不深入大众、不了解读者,其创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塑造不出传世的经典作品。
2.创作也应坚持自己的想法。从文学实践评价来看: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是作家主体创造的直接结果;如果没有作家主体精神,其作品则是僵硬和被动的。
3.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既要遵从大众、倾听读者,又要言于心声、彰显自我。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大凡传世之作,其作者无一不是勇于自我追求、自我创造的经典大家,其个性化特点极强。文学创作如此,人生拼搏亦然。
【佳作借鉴】
为自己写一本书
浙江一考生
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黑的,泛着一股浓稠的黑色仿佛要将一切吞没。只有我桌边的小台灯还亮着,照着坐在桌前的我。
我的思绪并不平静,我实在是厌倦了亲戚们对我充满“善意”的规劝:“女孩子家家的,以后找个安稳的工作就好,何必那么在意成绩呢?”难道就因为我是女孩子,我就没有为理想拼一次的自由吗?”“你真天真!理想能当饭吃?”白天饭桌上亲戚们的话就像一帖强力狗皮膏药,粘在我的耳朵上。我只是想做个医生,这招谁惹谁了呢?我不解地摇了摇头。其实我明白来人们的好意,他们是觉得做医生太过于辛苦了,不希望我承担过多的压力。罢了罢了,接着看书吧。
我翻开已经被我翻动过不知多少次的书,继续读下去。这一节的主要情节是孙少平进城揽工。与众多一身臭汗、言语粗俗的揽工汉不同的是,在干完一天的活之后,他要看书。在蚊虫乱飞、臭汗熏天的窑洞里看书!这其间还伴随着其他揽工汉的磨牙声和如雷鸣般的鼾声。我突然对孙少平产生了一种敬佩感。他像一株坚韧的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面对疾风暴雨寒潮霹雳。他又像一本书,一本作者是他自己、读者可能也只有他自己的书。或许在他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时,也有其他读者为他提供了别的意见,但是那些意见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只按照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这一条提纲,静静地、一页页地写下去。
我开始沉思,窗外风声正响。
其实我的生活也是一本正在编写的书,但是我的读者们似乎不太认同我的创作理念。他们想读到的不是我愿意创作的;而我想要创作的,他们也并不赞成。最坏的结果,就是不曾拥有读者。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大可以如孙少平那般,只写给我自己看,我来做自己的读者。我回过神来,笑了笑。恐怕这次要让亲戚们失望了,我要为自己写一本书,把它读给远在岁月长河彼岸的那个长大的我,告诉她,你看,其实你是这样一步一步坚持理想走来的,特别棒。这本书,我要用我的余生去认真地为自己写,不求结局圆满,有人喝彩,只求问心无愧,我自心安。
风轻轻地吹,月亮在云里,若隐若现。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文学形象中的“这一个”。孙少平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笔下的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描写了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按照史学家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他的家庭、爱情、理想、朋友以及命运等等无不包涵在小说中。读者从一个平凡的青年身上,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他性格的成功,在于周遭环境、周围人物这一绿叶的扶持。
【还原链接】现实引感触,文学来解意。考生因现实生活的一个细节感触,引发了“不平静”的思绪,随之进入“看书”的特殊境界。此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进城揽工”的情节极为自然地展现于读者眼前。“我突然对孙少平产生了一种敬佩感”,正是一种从现实到文学的认知深化;而“其实我的生活也是一本正在编写的书”,由此及彼,考生已然“为自己写一本书”。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权,行至今日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你的头,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是我们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荆棘绊倒时,于苦痛的血泪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这一份真诚的祝愿,这一份热切的期许,将用温和柔软的风力托举你的双翼,是生活的“读者”馈赠于我们的第一件礼物。
但又有那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尖酸刻薄的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诚然这些打击使我们暂失“写作”的勇气,但在轰然交错的舆论风向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不愿为之失去方向。风狂雨急之时,乌云笼罩在茫茫苍穹,一片阴翳之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这便是“读者”的第二份礼物。
【运用亮点】 先“人”后“己”,期许彰显。文段围绕两件特殊“礼物”,考生抒写心中的期许。首先,聚焦“作家”与“读者”,摆出“有人”的几种观点看法,此为铺垫之笔。接着,叙说生活中的“读者”馈赠于“我”两件礼物——期待真诚的祝愿,这是一份热切的期许;坚守的理想信念,这是心之所向、愿之彰显。由此观之,“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就成为了考生追求的至美境界。
◎高考真题·江苏卷
根据以下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素材视点】
①事物之间共存相生,“共存相生”应是追求的理想境界。至淡之“水”,得味之“盐”,各显其性。水盐同物,可简单叠加;五味异物,则可“调和”“共存”。由此挖掘,“物各有性”之外凸显的,更多的应是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异质相融,不同而和,物如此,人亦然,国家、种族之间更是互相兼容、共生发展。唯有如此,“和而不同”的境界的实现,自然可期。
②“和而不同”承载美美与共的内核,彰显了互利共赢的价值。“和而不同”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之举、文明延续的精神之基,也是人类社会交流互鉴的融合之道,它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互利共赢。写作时,考生可关注现实,表现“和而不同”的社会价值;可钩沉历史,探求“和而不同”的古今价值;也可比照中外,思考“和而不同”的积极意义。
【佳作借鉴】
认不同,识世界
江苏一考生
歌德曾说过:“任何有活力的事物都会构成它自己的氛围。”倾听了其他音乐,才更加懂得高山流水的壮美,才真切听出余音绕梁的优美。万物皆不同,发现差别,才是认知的开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凭借什么去认识这个世界,无非是用心灵去体会文章典籍蕴含的知识,或是双脚踏过千山万水,用双眼领略山河的秀美壮阔。高晓松就如此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了解到世间万物的多姿多彩,见过了山南水北的天差地别,对事物的认识也就自然更深了一步。
认识的开始是兴致索然,之后才会有意识地去了解更深刻的内涵。而认识的开始是发现不同,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认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方向看事物,对其认识也就会更加全面。山脚看山,山固然高,若登顶来看,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全新认识。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对事物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但是,认识的背后却是他不断的积累和无尽的探索。他为写《资本论》,每天要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他前后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作了大量笔记,最后才会有如此伟大的著作。认识的过程注定是辛劳的,可若不付出汗水,哪得清渠如许?
认识的方法不只是接触不同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用心体会。李时珍为写下传世医书之目标,于是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收集药物标本,终写成《本草纲目》一书。李时珍对草药的认识过程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过上千万次的对草药对比与体会,方有今日流传千古的医学成就。
走一步,再走一步,认识事物需要循序渐进,既要坚定地迈出一步,又需不断实践,由浅入深。
世界的纷扰太多,我们就像笼中鸟,被眼前的迷雾所局限着。只有不断攀登登顶,不畏浮云遮望眼,才可远眺万水千山,领略壮美山河。
认识的过程,像连绵山丘,徐徐缓缓,任它宛然游走,随它高低起伏;像雄鹰展翅,冲破牢笼,万物皆在脚下,一览清晰无余;像书法国画,挥斥方遒,篇章浓墨重彩,落笔入木三分。
航船从未停下过它认识大海的旅程,我们也永不会放弃认知世界的脚步。我们伴着音乐且行且歌,正如每一个脚印都带着光辉一般,坚定且深刻。
■素材还原
◎素材还原现场:“药圣”李时珍这样完成《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翻山越岭,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访医采药,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記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终于在他61岁那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还原链接】聚焦基本认知,证明实践意义。考生在深入阐述“认不同”的基础上,以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的典例作为写作素材,更加强调“识世界”的实践意义。文中或列数或简说,夹叙夹议,指出李时珍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上千万次对草药的对比与体会,才有了《本草纲目》的问世。这样论述,有力地印证了“认识的方法不只是接触不同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用心体会”的观点,给人以现实启迪。
■运用揭示
◎成功示例
包容共存,妙不可言。
多文化的包容,定能吸引人才的到来。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学有所成之后,曾回国讲授几何。陈省身也曾想过和华罗庚一起回到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但在那种形势下,他放弃了。直到邓小平复出以后,陈省身开始帮助推动中国数学的复苏及发展,并在不久之后,离开美国回到故乡天津,落叶归根,把自己余下的光和热全部贡献给祖国,直至逝世。只有如大海般包容万物,才能形成人才的发源地。
文化,它由包容的“风”编织而成。它曾汲汨罗江水养育成长;它曾摇响在南山东篱下;它曾摇响在天姥山脚、岱宗绝顶、浔阳江头;它也曾摇响在古道、栈桥、杨柳岸、溪亭、孤舟、桃花林……
【运用亮点】论点提纲挈领,素材有力论证。 短文开篇,作者即提出“多文化的包容,定能吸引人才的到来”的鲜明观点,态度鲜明,总领全文。随后,作者以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典型事例为证,生动地阐述了文化包容的极大价值。文末,作者抒情说理,以情证理,文采奕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文完)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