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自2009年运营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员人数持续增长。汉语教学在苏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分析苏丹汉语教学现状,归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苏丹 汉语教学 本土化 问题 对策
一、苏丹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上升
自1993年喀土穆大学开设中文专业至今,苏丹汉语教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96年喀土穆大学正式成立中文系并招收4年制本科生,至今有20年历史,它是苏丹最早开设中文专业的大学,截至2018年共计招收学生1000余人;苏丹汉语教学史上成立的首所私立大学中文系--巴哈力学院中文系,该中文系建于2013年,由最初的8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20余名。2015年苏丹卡拉里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成立,从第一届11人到现在的80余人。同年卡拉里大学军事学院建立中文系并开始招生,学生数量由最初的23人到现在的80余人。喀大孔院自2009年运营以来注册学员达万余人次,2016年增设专科班累计招收5000余人。
(二)教学类型多样化
苏丹汉语教学的类型由单一的大学学历教育发展成为以孔院成人短期培训班、专科学历班相结合,各大学学历教育、武术培训班、政府部委短期培训班及小学教育班共同繁荣的多样化态势。
(三)基础汉语教学阶段各教学点基本一致
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卡拉里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卡拉里大学军事学院中文系、巴哈力学院中文系、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专科班使用《发展汉语》(第二版)系列教材,而孔院成人短期培训班、政府部委短期培训班则使用《长城汉语》系列教材。
(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近几年举办的汉语桥比赛中,参赛学生表现出来的汉语水平越来越高。第十二届汉语桥非洲区冠军李云龙、第十六届汉语桥全球总冠军赵之行等涌现出的优秀选手充分体现了苏丹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苏丹奖学金获得者数量逐年上升,截止目前累计400余人獲得奖学金前往中国高等学府深造。
二、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本土汉语教师数量较少,专业素养较低
本土汉语教师在苏丹汉语教学的进步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数据显示,苏丹本土汉语教师数量比往年略有增长但相较其它孔院较少。截止2018年,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在职本土汉语教师6人、卡拉里大学4人、巴哈力学院1人、喀大孔院1人。
本土汉语教师一般都具有中国留学背景,并获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但他们的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储备,汉语教学水平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口语流利但个别语音语调错误明显,语法点解释不不到位,汉字书写不规范甚至出现错别字。他们教授口语、听力基础课程还可以,但是综合和读写课就稍微逊色些。有的教授翻译可以,但涉及商务、经济、政治上的专业词汇时捉襟见肘。另外,本土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概况、中国概况、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音学的知识掌握不到位,也需要系统学习。
孔子学院缺乏对本土汉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管,这就使得部分人教学习惯松散、教学态度马虎。同样,孔院也缺少对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仅靠一年一次的“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会”远远不够。本土汉语教师也缺乏提高自身汉语知识的积极性和理论研究能力。
2.由汉办派遣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本地语较差
喀大孔院及各中文系教学点的汉语教师皆由汉办考核选拨派驻。调查数据显示,97%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媒介语多为英语。其中极少数为阿语专业,仅占总数的3%。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接受过二语习得理论教育,有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经历,在教学上更为得心应手。但苏丹汉语学生的母语为阿语,英语水平普遍较差,所以在教授汉语时,会因中介语沟通不便带来很多困扰。这就需要汉语教师志愿者加强本地语言的学习。
3.国内大中小学教师缺乏国际汉语教学经验
来自国内大中小学教师中很大一部分只有国内教学经验,从事二语教学也以英语为主。转换二语教学思路,夯实汉语基本知识,积累国际汉语教学经验十分必要。
(二)学生方面
汉语学习者在年龄构成、学习目的、学习时间、接收程度上存在差异
中文系学生年龄结构基本均衡,学习汉语的目的集中。数据归纳有4点即个人兴趣爱好,受家人或朋友的影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两国合作的深入,获得奖学金去中国深造将来从事与汉语有关的职业。他们学习时间集中,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学校系统细致学习。而在大学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记忆力、研究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对汉语的接收程度也强。
孔院成人短期培训班、政府部委短期培训班的学生89%因工作需要选择学习汉语,学习目的明确单一,他们的学习时间分散,对汉语的接收程度也就大大减弱了。
(三)课程设置、教材资源、教学大纲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比较喀大孔院专科班、喀大中文系、卡拉里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卡拉里大学军事学院中文系和巴哈力学院中文系发现,一年级普遍以基础汉语课程为主,囊括了综合、听力、口语、读写,但是喀大中文系一年级仅开综合和听力两门课,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对学生口语能力和书写能力的培养。二年级各教学单位的课程设置出现了明显差异,喀大中文系仍然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为主,而卡拉里大学中文系和巴哈力学院中文系分别开设了中国影视赏析、汉语学习技巧、语音学,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的汉语水平还达不到驾驭以上课程的程度,过早开设此类课程无疑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三年级时除了孔院专科班和喀大中文系外,其他教学点都相对减少了基础汉语课程时间,而是将80%的时间给了写作、中阿翻译、中国文化概况、语言学等课程。基础汉语课程在四年级占的课时比重又减少了,如研究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篇章分析等课程占了近90%的比重。这些专业课专业性强、依据一线教师的反馈,学生现阶段的汉语水平理解和掌握起来太困难。
2.教材资源短缺
除基础汉语教材外,专业型课程如语音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况等都没有适用的教材。教师只能根据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加以整合、精简再转化成符合现阶段学生水平的词汇、句子授课,或者网络下载简单的材料,有相关背景的教师则是使用自己编写的简易教材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问题,但不规范、不科学、不严谨。
3.无课程教学大纲或大纲不完善
根据调查发现,喀大孔院、巴哈力学院中文系有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但该大纲的制定多由当年在任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编写,科学性和严谨性有待检验。而喀土穆大学中文系和卡拉里大学尚无课程大纲可参考。
没有统一执行的大纲,各大学的课程安排、课时安排、课程进度、考查方式也就没有标准可言了。
(四)孔院特色化发展滞后
目前全球部分孔院探索“汉语+”模式,比如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为那库鲁郡政府开设资源环境信息化青年创业培训班以及农业技术培训班,为喀大孔院推行“汉语+”特色化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借鉴。
喀大孔院在2016年增设“汉语+学历”培养模式的专科班,2017年为恩图曼友谊技术学校的机械、建筑、电工学院开设汉语课,“汉语+技能”培养模式初露端倪,但相对滞后。
(五)教学点数量有限
喀大孔院目前只有三处教学点,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漢语学习者的需求。
三、建议实施对策
(一)打造新型本土教师队伍
孔院加大对本土教师培养力度和约束力度,本土汉语教师自身更应该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创新教学方法,锤炼教学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二)因地制宜,汉语教学方法本土化
在苏丹推广汉语教学不能照搬国内的教学经验,必须在跨文化背景下,融合伊斯兰文化,参考本土教学风格,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不断探索更具本土特色的教学方法。
(三)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开发本土汉语教材、合理设置课程
首先,了解苏丹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统一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统一安排课程内容,统一制定考查考核标准当然特色专业课程除外,比如卡拉里大学军事学院中文系三年级开设《中文特定用语介绍》。
其次,依据大纲选定适用教材,也可向汉办申请在专家团队参与指导下编写适用于各个汉语水平阶段的专业性教材,以弥补本土教材不足。同时,鼓励一线汉语教师志愿者和本土汉语教师积极参与,他们分享的经验更具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四)走特色化、可持续化发展之路
喀大孔院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创新“汉语+”模式,培养具有高汉语水平,高职业技能的市场准入人才。为孔院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保障。
(五)增加教学点数量,全面覆盖多学科
借鉴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一院多点”发展模式,突破区域限制增建教学点。扩大汉语教学规模,并在学科上向理工农医方向倾斜。
四、结语
在喀大孔院积极努力下苏丹汉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希望本文能在改善苏丹汉语教学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07.
[2]张笑贞.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一院多点”模式探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06):57-60.
[3]肖任飞,纪新.阿拉伯国家汉语教学现状及教师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3,(03).
[4]高航.喀麦隆孔子学院办学模式探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5]吴强.孔院“汉语+”模式:为当地人定制汉语职业培训课[DB/OL].2018-10-19.
(作者简介:张鲲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外派教师,单位:甘肃汉桥语言专修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