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锄
2018年8月4日,北京音乐厅,1024个座位坐得满满当当。以往这些观众都是来欣赏大师的,但这一天,台上站着的“无声合唱团”却是一群最小9岁、最大也不过16岁的孩子们。
这群孩子们穿着白色T恤,看上去没有专业合唱团的样子。但当指挥李博的手勢讯号一发出来,练了千百次的孩子们瞬间读懂。“嗯、啊、哦……”他们如约地一个接一个,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给每天习惯了各种杂音的我们一声“砰”的撞击。12分钟结束,所有观众用大拇指,表达对表演者们的敬意。
无声合唱团是艺术家李博和音乐人张咏于2013年创建的,成员是来自广西凌云县和福建厦门市的14位聋哑孩子。李博和张咏用6年时间训练他们发声,并教会了他们合唱。他们发声比一般人难得多,要努力克服自卑,要拼尽全力练习,但经过这6年,他们已经成为一个个发光体,不再需要外面的光来照亮自己。
6年里,世界快速迭代。唯一不变的,是李博和张咏每年像候鸟一样,去和孩子们一起闭关训练。李博的画廊关了,张咏的演出中止,靠着以前那点“家底”,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今年3月16日,这群孩子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舞台,将震撼和感动带给在场的嘉宾和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
时常有人问李博和张咏,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这些聋哑孩子投入到并不擅长的领域,值得吗?李博每次都愤然反击:“凭什么认为他们不擅长?”
在李博看来,他们坚持做无声合唱团,就是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个载体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这并不是怜悯,也不是慈善,我们就是开开心心地和孩子在一起玩,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很多快乐。如果说未来有什么计划,那就是希望能让他们更快乐一点,看见更大的世界。”
【素材点拨】艺术最终是通往自由和平等之地的,“无声合唱团”破除了人们固有的成见,在人们心中架起一座平等之桥,也向人们证明,任何人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
【适用话题】付出与收获;消除成见;坚持的奇迹;平等与尊重;开放的心态……
(南亭摘编自“开始吧”、《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