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经历了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之初几个显著的发展高潮,已经稳步迈入文化遗产大国之列。走进新时代,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殷切期待,文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要把文化遗产保护好,让它们有尊严地“活下来”,而且要利用好,让它们充满生机地“活起来”。
回望历史 不忘初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物事业发展欣欣向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文物事业创业时的初心。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中国的文物古迹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或劫、或掠,且骗、且偷”。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老一代文物工作者以保护祖国珍贵文物、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在一穷二白、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机构设置、方针政策、指导思想、队伍建设、业务拓展乃至宣传出版各个方面,为文物事业的创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的颁发,结束了帝国主义破坏掠夺中国文物的局面。1954年“两重两利”文物方针的确定使大批珍贵文物得到保护,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具有重要首创意义,所有这些都彰显出文物事业为保护文化遗产、改善人民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传承中华文明而勇于担当的初心和勇气。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文物保护法律规章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文物方针政策与时俱进;文物普查、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安全督察、博物馆建设、社会文物管理、文物保护科技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申報世界遗产捷报频传,成功承办系列大型国际会议,文物保护对外合作交流与出入境展览不断展现亮点,表明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物事业也在快速发展,正在由一个文物大国向文物保护强国迈进。回顾70年中国文物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倍感自豪和激励。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之初几个显著的发展高潮,我国已经稳步迈入文化遗产大国之列。今天文物博物馆资源正在成为亿万民众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让中华传统文化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尊严的现在,更在创新中走向未来。一代代文物保护前辈们为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创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初心就是为保护祖国文物守土有责,为弘扬中华文明执着追求,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和文化传承。在各地调研工作期间,他经常来到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甘肃考察时又针对中华文明保护和传承作出重要讲话,充分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激发了文物博物馆工作者坚守文化自信的志气,夯实了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保持文化定力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他还特别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回顾中国文物博物馆领域70年发展成果,要思考我们是从哪里来,展望我们要到哪里去,守初心、担使命,唱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旋律。
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
今天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大部分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和考古遗址还没有进入安全稳定的状态;大部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还没有得到科学保护修复;大部分博物馆还没有摆脱门可罗雀的状态;大部分基层文物部门的机构编制还没有得到健全。中华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峥嵘岁月的磨砺、伟大实践的锻造,是最有韧劲、最具内涵、最富生机的文化,是凝聚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完成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因此,要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一系列重要讲话,不忘初心,振奋精神,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一是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对城市化进程加速,在很多地区、很多情况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文化遗产还处于亟待抢救的状况,因此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系列复杂关系,全面铺开一系列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破解一系列文物保护实践课题,使文物事业发展跟上新时代、实现新跃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进入新世纪以来,故宫博物院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经过历时18年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10年的故宫文物藏品清理、8年的“平安故宫”工程,努力实现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天我们将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历史文化的有力物证,文物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二是让文化遗产重回人民生活。文化遗产来自广大民众的创造,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当前存在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我们所提供的文化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人们现实生活相融相通。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今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不再是把文物藏品锁在库房里,死看硬守就是保护好了文物藏品,而是要让文物藏品成为文物展品,重回人们现实社会生活,这才是好的文物保护状态。什么是好的博物馆?不再是建立起大规模的馆舍等待观众参观,而是要不断挖掘文物藏品资源,凝练出强大的文化力量,不断推出引人入胜的展览,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人们在休闲的时候就会想起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后流连忘返,离开以后还要再来的博物馆,这才是一座好的博物馆。
三是加强青少年文化遗产教育。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渗入当代年轻人感兴趣的诸多领域,包括陈列展览、图书出版、文化教育、数字技术、文化创意、影视节目、艺术摄影等,形成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特征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几年来,宣传文化机构和故宫博物院合作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稀世珍宝的修复过程和修复工匠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通过《国家宝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使观众在一眼千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厚重;通过“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还原昔日春节景象,让沉淀于历史的传统节庆文化“活”起来;通过“紫禁城上元之夜”,促进城市夜间文化活动和博物馆对民众夜间开放的兴起,一系列“故宫现象”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文化创意,通过展览活动和电视艺术手段,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和独特魅力,唤起了无数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信。最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故宫博物院,使故宫博物院的年轻观众比例不断提升。同时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一大批年轻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者成长起来。博物馆应更加主动地迎接年轻人、拥抱年轻人。将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创意形成富有个性时代气息、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元素,经过宣传媒体的传播放大,惠及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让传统文化以当代时尚的方式在年轻人中迸发活力,帮助年轻人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为可持续、有后劲的创新力量。
四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魅力,是我们的自信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因此,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讲清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清楚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今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史实在国际领域获得共识,也使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吸收各种文明成果。几年来,来自世界各文明古国的代表云集故宫博物院参加《太和论坛》,《太和论坛》以太和殿命名,“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号召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待,人的内心世界和谐相安,今日世界就会成为和平发展的和谐世界,各国代表都十分赞成中国的主张。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因此,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当下要增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从文化大国成为文化强国,需要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才能使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面对新环境、新时代能够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在世界文化多元竞争发展格局中具有自主能力、取得自主地位,从而实现与时代同行、与世界同进。
文化承载着初心使命,时代呼唤着文化自信。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保护和传承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熔铸为忠诚维护的情感基础、奋发进取的力量源泉,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践行者、弘扬者,勇往直前地继续前行。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