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涛
“深夜食堂”“24小时书店”“博物馆奇妙夜”“梦幻灯光秀”“体育场和大剧院也当起了主角”……刚过去不久的这个国庆假期,夜间经济如火如荼、大放异彩,消费者热情爆棚,消费市场兴旺红火,多项消费数据再创新高。10月1日至7日,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8.47%,彰显出消费升级的强劲动力。而据中国银联发布的数据显示,从消费时段来看,今年国庆假期前6天,夜间10点至清晨6点的餐饮消费金额同比增长了54.9%,高于餐饮平均40.3%的增幅。娱乐类消费金额也同比增长超过8成,同样高于娱乐类消费平均增幅,“越夜越精彩”,夜间经济的活力显而易见。
夜間经济,指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所发生的服务业方面的商务活动,总体看,我国夜间经济早已由过去单一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观影、看展、运动、读书等夜间消费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民众青睐。同时,夜间经济和首店经济也越来越多地汇聚了更多的资金和人才,使传统第三产业发展获得了新引擎、新机遇,让新经济、新行业、新职业随着夜经济而不断涌现,层出不穷,正在成为新的消费增长极,被视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及活力、拉动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夜经济不仅假期火,就是平常也活力十足。夜经济是经济业态,也是生活状态。对于普通上班族而言,白天大部分时间都被快节奏的工作所占据,晚上自然成为消费和放松的黄金时段。日前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2018年,国内夜间餐饮消费额较上年增长47%。而据国家统计局10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3%,其中消费的贡献率超过60%,夜经济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新增长点,动力强劲。
事实上,夜生活是观察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有人说:白天经济靠生产,夜晚经济靠消费。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也表明,现代大都市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功能由生产向消费转变。而当下,为何要发展夜经济? 如何挖掘新兴消费形式,如何提升消费品质、让夜经济既火爆又健康?是治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019年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谓正当其时,《意见》明确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夜经济再次得到政府的明确鼓励。
实际上,在国办出台《意见》之前,很多地方早就发现城市夜幕下蕴藏的这片巨大、有包容性的消费场景:夜间经济。北京、上海、天津、郑州、重庆、西安、长沙等城市纷纷推出举措,提出要建立夜间经济示范街、地标型夜市。夜经济一时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词,夜经济俨然成了风口。可以说现在的夜经济是一种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线上线下融合。线上不打烊,线下更多体验型活动配合线上成为夜经济的一大新特点;二是不同业态之间的混搭,如“购物+休闲娱乐”“购物+体育”等,商旅文各种业态的综合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多种夜间消费体验的需求;三是互联网孕育看不见的“夜经济”,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科技催生一批新兴职业,给当下夜经济注入完全不同的内涵。
当然,夜经济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挑战。如何在城市管理、治安防控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做到适应夜经济、服务夜经济?这都关系到城市的整体治理能力。因此,各地各级政府在夜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发展夜经济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夜经济发展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目前,很多人对夜经济的理解还停留在夜市,其实远远不止。夜经济的范围很大,仅局限于特色街、小食街这些初级方面是不对的,夜经济的起点是“吃”,此外文化、旅游等层面还有巨大拓展空间。尤其是夜经济虽然是个风口,但也绝不能一哄而上,不能仅仅为了促消费而大干快上、盲目跟随,一定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为了民众生活需要,做好规划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好配套支持,为消费者打造出优美的夜经济消费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紧跟百姓夜生活的步伐,从吃喝玩乐购到创新生活方式、追求生活新风尚,从百姓需求倒逼企业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此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
第二,发展夜经济需要在城市治理上狠下功夫,久久为功。发展夜经济就必定会涉及到食品质量安全、交通拥挤、噪声污染、灯光污染、环境卫生、扰民等问题,因此绝不能忽视城市治理能力,这就需要城市治理加快升级。一定要注意到现在凡是夜经济发展得好的,一般都是人群密集、交通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地方。夜经济不仅关乎到消费潜力,更重要的是消费环境,所以管理和配套服务,一定要跟得上。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放管服”,该放开的领域尽快放开,打造好夜经济的软硬件,为夜经济提供更加包容、容错的环境,对散发着浓郁市井气息的小吃店、水果店、服装店、便利店等不要过于苛责,都是夜经济,都是夜生活,仪式感、设计感没有必要千篇一律,百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少人对夜生活的需求是将便民排在第一位的,接地气、带着烟火味就够了,因此,要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做好具体细节,针对夜间坐车难、打车难、停车难等较为普遍的问题,要综合施治,通过延长和加密地铁、公交等营运时间和车次,为消费者解除“回”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治安状况和停车便利程度等,都是提升夜经济品质的必需品。
第三,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把管理变成服务,为夜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保障。要本着服务为本的精神,打造更为高效、人性化的夜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将从业者、企业和民众的各方合理诉求转化为全新服务举措。硬件服务方面,比如商圈配置是否充分?照明是否充分?交通是否便捷?出行是否安全?Wi-Fi是否覆盖?这些硬件是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软环境服务方面,要研究出台对夜经济重点或优先发展企业进行税收扶持、经营场所扶持等举措,从水、电、人工等各个方面补贴夜间营业的店铺。除此之外,还要着力解决重视硬件建设、忽视监管服务的现象。如:相应的应急事件处理机制不健全、执法巡查人员不足、卫生清扫不及时、消费投诉处理滞后、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这些现象都会影响消费体验,从而妨碍夜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小微商户的有效监管入手,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凸显监管,调整思路和服务方式,为夜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最近,上海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这意味着夜经济的城市竞争,正进一步拓展到治理和服务层面,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