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一位王姓奶奶将儿子儿媳告上了法庭索要14万“带孙费”。这个新闻一出便引出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认为儿女生活不易,老人帮带孙子是义务,索要“带孙费”不近人情。也有网友表示理解,毕竟带孩子责任重大,很多时候保姆花钱还不放心,还不如把钱给父母。既放心又可以给父母增加一份收入。
文丨■ 李英锋
都说亲兄弟应该明算账,那么,父母子女到底该不该明算账呢?笔者以为,父母子女明算账是符合法律精神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儿女已经成家,和父母分开过,就等于另外成立了一个独立核算的“家庭法人”,父母和儿女的财产在法律意义上就相互独立了,不能混为一谈,除发生继承、赠与等民事行为外,儿女不能随意占有和支配父母的财产,更不能非法侵占、处置父母的财产,父母也不能随意占有和支配儿女的财产。这也就意味着,当父母子女间牵涉到一些与财产权益有关的行为时,明算账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老人带孙子也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强度很大、非常辛苦的劳动。从理论上讲,这种劳动应该得到报酬,只不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大都放弃了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偿赠与行为,但却并不是应然的义务。选择无偿赠与是一种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新闻中的这位奶奶拒绝向儿子儿媳无偿赠与也是一种权利,我们同样应该给予尊重。
即便从情理的角度看,一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工钱也说得过去。不少老人并没有养老金,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他们如果不带孙子,可以在老家种种地、养养牲畜,或者打打零工,以维持生计,也为日后的生活和医疗、养老做些储备。而老人带孙子之后,就误了工,收入就会受到影响,老人要求儿女给一定的补贴,也不无道理,无可厚非。
笔者支持“奶奶们”要带孙费,但却不希望一家人因此伤和气伤感情。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如果因为老人执意要工钱、儿女坚决不给工钱而酿成家庭矛盾,产生感情隔阂,就因小失大,太不值了。这一家人呐,应该坐在一块好好谈谈,算一算家庭幸福的大账,要么儿女退一步,要么老人退一步,要么采取个折中的方法,别给老人工资补贴什么的了——工资补贴说起来怪外道的,多给老人一些零花钱或孝敬钱,不就都能接受了。
文丨■ 张全林
“带孙费”该不该给,是个家庭伦理和习俗问题,但托底却要靠法律规范,而不能感情用事。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爷奶带孙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殊不知这并非法定义务,而儿女赡养老人则是法定的,二者并不是交换回馈关系。老人把子女抚养成人,已经尽过义务了。按人类社会接力式延续的规律,“不管隔辈人”并非道德缺陷。
带孙子之类的“家务啃老”在社会上司空见惯,从情理和伦理上看,有存在的合理性。年轻人竞争压力大,无力分担家务带小孩,也是事实。老人与孙子女之间毕竟血浓于水,帮助带小孩也是亲情使然。但是,父母年纪毕竟大了,精力有限,有权享受生活,子女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是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只有父母双亡时,祖父母、外祖父母才具有监护权和抚养义务。老人即便乐意带孙子女,也是尽“无因管理”之责,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偿带孙子女的老人不占大多数,但对少数人的合理选择也应该充分尊重。老人不愿意带孙子女或索要“带孙费”,是一种正当的自我维权,也是对子女责任意识的一种呼唤,其背后彰显的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道德催化价值。
作为家庭成员,要认清各自的法定责任。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涵养法治精神,用法治思维来审视习惯,看清道德的边界。老人乐意无偿带孙子女是人之常情,索要“带孙费”也无可非议,更不该突破法律底线去评价。
家庭矛盾纠纷的排解,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多一份宽容和理解,才能慈孝相济、和谐幸福。无论什么原因,老人乐意无偿带孩子应该得到孝敬,索要“带孙费”也应该得到尊重,这是做子女的法定本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提速,过去许多“清官”难断的家务事,逐渐都有了法律依据,诸如诉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拒绝子女“啃老”,已渐渐成为常态。在带孩子问题上,也应该给老人充分的自主权、选择权。
文丨■ 叶祝颐
老人索要“带孙费”,不仅是亲情问题、法律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此前一些省份立法禁止“啃老”,还有论者认为,法律管不了家务事,说这是浪费立法资源。但是,从老人索要带孙费的现实来看,立法禁止啃老,老人对“无偿保姆”角色说“不”,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我的观点是,老人自愿帮助子女,自愿做“无偿保姆”,自愿被“啃”,倒无可厚非。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本身生活不宽裕,子女让老人带孙子出力又出钱,自己还对老人态度冷漠,于心何忍?在我看来,老人索要带孙费不仅是亲情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也是一面民生镜子,照出了寻常百姓家庭的现实生活状态。虽说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相当多居民的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农村老人主要靠“养儿防老”,更没有收入保障)。虽说最近公布的物价指数并不太高,但是,物价长期高位运行给民生带来了压力,民众普遍感觉货币购买力下降,“钱不经用”。特别是房价、教育、医疗收费居高不下,以“二师兄”为龙头的食品大幅涨价……民生负担依然很重,衣食住行医,居民样样都要花钱。农村老人向儿子儿媳要带孙费实际上也是民众生活的现实写照。
高薪族对于生活费支出增长或许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对于收入微薄的老人来讲,柴米油盐就是天大的事情。奢侈消费他们可以不去奢望,但是基本的衣食住行不能省略。尽管我国退休职工养老金连年增长,但是仍然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而农村老人除了每月几十元的基础养老金,指望子女反哺以外,没有自己的收入可言。从这个角度讲,老夫妇对儿子儿媳“斤斤计较”,未必是“自私”,不讲亲情,实则因为他们生活压力过大,力不从心。
因此,老人带孙子要报酬,值得多方思考。一是子女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不能把父母当“杨白劳”,让含辛茹苦带孙的老人老无所依。二是政府要想办法纾解民众生活压力,在民生物资价格方面体现责任担当,下气力解决好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民养老问题,为老人养老提供兜底保障。
文丨■ 王军荣
根据《婚姻法》第28条规定,只有未成年孙子女的父母已死亡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祖父母才应对孙子女承担抚养义务。当事人的父母没有死亡,也非无力抚养,因此,抚养孙子的义务人是当事人的父母,而奶奶作为实际抚养人,实际上没有抚养孙子的义务。《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也明确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显然,老人索要“带孙费”是合乎法律规定的,获得法院支持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从亲情的角度看,似乎奶奶带孙子是不应该收费的,而在民间,习惯这种看法的人也不少。这导致一旦老人提出索要“带孙费”,则往往被诟病。
亲人之间的确应该互相帮助,况且带的还是自己的孙子孙女,老人似乎不管多辛苦都不该伸手要钱。的确,婚姻法倡导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帮助,但也应当划清父母长期帮助与偶然性、临时性帮助,如果是临时的帮助带孩子,索要“带孙费”有失亲情,但如果是长期的“带孙子”,则是不应该的,作为子女,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不该是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人认为老人带孩子是一种“义务”,哪怕知道这不是法定的义务,也会认定这是亲人之间的“义务”。似乎老人不带孩子就是不应该的,是要受到指责的。这使得一些老人为此两地分居,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一些老人因为身体的原因带孩子得不到有效休息。对此,作儿女的未必看得到,未必就知道感恩。让老人带孩子,最不该的是认为“理所当然”,认为这是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将本该属于自己的义务推给老人,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不孝行为。
“带孙费”提醒学会用法律视角审视亲情关系,一方面要清楚老人没有带孙子的法定义务,另一方面要懂得感恩,不能将自己的责任推给老人。唯有尊重老人,不将老人当作是“免费保姆”,家庭的和谐才有保障。况且,老人因为带孩子而累垮了,难道就能够心安吗?
文丨■ 汪昌莲
按理说,老人主动索要“带孙费”,仅是个案,又属于家务事,只能由他们一家人协商解决,外人不好干涉。但是,如果有的老人较真,为索要“带孙费”,将子女告上了法庭,并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就表明这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家务事了。特别是,法院认为老人向子女收取“带孙费”合法,势必会影响到老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进而会波及更多的家庭,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事实上,法院支持“带孙费”,是有法律依据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条法律条款,仅适用于家庭成员之外的社会个体;而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管理或者服务,更多的出自于家庭责任和亲情互动,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不可否认,老人没有带孙子的义务,带不带孙子,给不给子女做家务,全凭老人自愿和心情,子女不可强求。至于子女该不该给老人支付“带孙费”,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父母身体健康,有稳定收入,又无太大的经济负担,完全可以给子女无偿带孙子,权当是享受天伦之乐,延续亲情。假如父母无经济来源,子女又未尽到赡养义务,或有经济来源,却仍有较重的经济负担,子女就应该考虑给老人一定的补贴了。但这仅是给老人的一种生活补贴,不能称之为“带孙费”;而且要适可而止。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observation and the analysis could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diction of jet noise from the single jet,which will be the bas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et noise generated by turbofan engines of high BPRs.
针对此类案件,更须关注“带孙费”背后的代际隔膜。事实上,老人带孙,只关亲情,无关金钱。在家庭成员中,无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夫妻之间,实行家务货币化,折射出了亲情物质化。要知道,父母帮子女带孩子,或做家务,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付出,是父母之爱的一种自然表达和延续,既维系了一家三代之间的亲情融合,又省去了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劳顿。然而,父母终究会有老得不能动弹的那一天,那时候,我们的年轻子女要懂得感恩,懂得反哺,真正承担起赡养老人的重任。当然,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子女回馈老人的物质和精神压力,将会越来越轻。
文丨■ 龙继辉
老人没有抚养孙子女的法定义务,孙子女的抚养义务应由其父母独立完成。《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第二十八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由此可见,抚养子女的法定义务人是父母。只有父母死亡或无力抚养的情况下,有担负能力的祖父母才对未成年的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除此之外,祖父母对于孙子女可管,可不管。祖父母带孙子女是情分,不带孙子女是本分。外人无权说三道四,子女无权强求。因此,“带孙费”该给,要不要是老人的情义。
而且,子女要主动给父母“带孙费”。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带孙费”也要明算账。肥水不流外人田。带孩子责任重大,有时雇保姆花钱不放心,把钱给父母,既放心又可给父母增加收入,算是另类的“赡养”父母。至于父母不收“带孙费”,则另当别论,那是父母放弃权利的高尚之举。
作为子女来说,不管父母带孙子女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要心存感激,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对父母更孝顺,而不能觉得父母带孙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就是大错特错了。
中国是个法治国家,有法必依。从法治精神的角度讲,子女给老人“带孙费”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既然是义务,子女就必须切实履行好给付“带孙费”的责任,而不是想给就给。与之相对应的是,老人收取“带孙费”是权利。既然是权利,收取“带孙费”就是理直气壮的事,无可厚非。当然,对于“带孙费”的理解要精准,不能大而化之。“带孙费”是指父母带孙子女的工资,而不包括孙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即使父母不收“带孙费”,子女也应支付自己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除非父母经济宽裕并再次放弃该费用。
其实,给付“带孙费”是具有正能量的好事,子女都应踊跃支付。子女主动给父母支付“带孙费”,耳濡目染,自己的子女就会将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当子女年老体弱时,就会得到相同的善待,这就叫好人有好报。所以,善待父母,也就是善待自己。给“带孙费”是在积德,何乐而不为呢?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年轻的父母工作普遍非常忙碌,往往难以抽出时间自己带孩子,生了孩子之后交给老人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为了子女和孙辈,大多数老人也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生活,承担起带娃的重任。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国人家庭观、亲情观的体现。至于是否要为此支付老人“带孙费”,则要根据不同家庭的情况因人而异,难以作出硬性的规定。
不过应当看到的是,老年人带孙辈确实付出了很多,在辛勤劳动几十年后不但不能享受清闲的退休时光,还要承担不小的安全风险和责任,从这方面来说,支付老人一定的“带孙费”理所应当。但是很多老人本身并不需要“带孙费”,他们把带娃视为享受天伦之乐的重要方式,能够与子女和孙辈朝夕相处在他们看来就是最大的快乐,不会向子女索要金钱,即便子女给“带孙费”也不会接受。
实际上,老人带娃最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希望得到亲情的宽慰,希望子女能够多关心多体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有的子女把老人带娃看作是理所当然,在家对老人颐指气使或者视而不见,不但不帮忙,反而还不停责备,引发激烈的家庭矛盾,让老人感到伤心难过。有的老人在失望之下,以索要“带孙费”等方式与子女对簿公堂,实际上是对不满情绪的发泄,目的不是真的为了向子女要钱,而是希望引起子女的关注和关心,得到情感上的弥补。
老人并没有义务必须帮子女带孙辈,在养育子女二三十年后他们本可以过上轻松的生活,却为了让子女能安心工作而放弃自己的生活,这是血浓于水的情分。子女对此应该心存感激,多关心老人,给他们更多情感上的寄托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子女的孝。
家庭是最可贵的,即便工作再忙、应酬再多,也不能忽视家庭、忽略家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我们更要践行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在帮忙带娃中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回报,这远比“带孙费”这样的物质交换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漫画(小栗子/图)
文丨■ 周芳元
对于有精力和能力的父母,能帮助自己的子女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在父母心甘情愿的前提下,这并不为过。但是,作为子女要认识到,父母并没有带孙的义务,对于父母的付出,给予一定的物质报酬,理所应当。或许,父母并不缺少这几个钱,甚至不少父母并不需要这些,但这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还是对父母的一种认可,其精神价值远大于物质价值,父母能从中收获安慰,收获感恩,收获持续奋斗的动力。
“带孙费”是父母劳动价值的体现。为了带好孙子,父母要付出一定体力和精力,而这些付出远比一般的保姆更为操心,在原本要享受来自子女赡养的晚年时刻,还要为孙辈的成长劳神费力,这不该是父母的义务劳动,一定的物质回报能让父母看到价值,能让父母的劳动得到认可。“带孙费”一种孝顺父母的榜样。百善孝为先,对于父母的倾情奉献,一定的报酬能为子女的成长树立孝顺的榜样,自己怎样对待父母,今后自己的子女也会怎样对待自己,在父母没有带孙的义务下,在请保姆需要高额的费用下,父母对孙辈成长无微不至的付出,很容易被人看成一种义务和职责,从而被漠视,不被尊重和理解。给予父母一定的“带孙费”,这不仅是对自己父母的一种孝顺,还是对自己子女的一种教育,能有效增进子女对自己的理解,让感恩之情永驻。
“带孙费”是精神重于物质的表现。亲情无价,一文不值的带孙又能谈何亲情?“带孙费”的多少可以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父母的具体付出而定,高度遵循父母的意愿。身为子女,赡养父母是自己的义务,让没有抚养义务的父母抚养自己的子女,这已是勉为其难了,倘若还要父母“公益”劳动,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对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将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的孩子最好是自己带,万一自己带不了需要父母帮忙带,“带孙费”不应该是官司所下的结论,更应该成为子女们的自觉行动,“带孙费”需要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