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8月12日至今,黄河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黄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疲态尽显、难堪重负。频繁断流直接影响沿黄城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系统失衡,同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黄河的问题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1987年,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黄河成为我国大江大河中首个进行全河水量分配的河流。根据国务院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从1999年3月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中首开先河。
20年来,通过行政、法律、工程、科技、经济五措联动,结束了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的历史。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行以省际断面流量控制和用水总量控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落实《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法律法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备;联合调度干支流骨干水库, 充分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提升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为黄河水资源“精细调度”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探索利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黄河水资源的途径,开创全国水权转让先河。
20年来,黄河似一条生态廊道,辐射75万km2的流域面积,成为固守北方生态安全的屏障。累计超过6000亿m3水量浇灌千里沃野,输入厂矿企业,泽被千家万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明水面积由原来的15%增加到现在的60%,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68种。久违的洄游鱼类重新出现,河口三角洲再现草丰水美、鸟鸣鱼跃的动人景象。在黄河水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屡屡实施引黄济津、引黄入冀、引黄济青,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委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加强生态调度,实施重点区域生态补水,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引黄入冀补淀,助力雄安新区建设;相机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为“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了应有贡献。
万里长河从断流频仍到河畅其流,从羸弱不堪到生命回归,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是几十座大中城市及众多能源基地的供水生命线;流域上一座座水电站相继建成发电。黄河水资源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生态环境改善的“稳盘星”。
黄河下游山东河段 摄/黄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