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婷玉
在这些艺术家身上,始终闪耀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匠人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85岁的作家王蒙、97岁的电影艺术家秦怡、90岁的歌唱家郭兰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引发人们的热烈反响。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书要这样写,影视要这样演,歌要这样唱”的时代内涵,讴歌时代精神、弘扬中国价值,筑就了中国文艺的一座座高峰。
紧随新中国的发展脚步,三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捕捉时代脉搏、观察生活变迁、传播中华文化,用他们的才华、智慧与汗水创造了一部部深受人民群众认可和喜爱的文学艺术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各自文化领域的行业标杆。
“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建设是我一生的经历,也是创作的主题,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新中国的命运也是我的命运,她的辉煌成绩我分享了,她的曲折和坎坷我也有经验。”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文学创作者,王蒙用细腻的笔触,讲述着新中国70年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和文化繁荣故事。
王蒙的创作题材涵盖广泛,风格独树一帜。从20世纪50年代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到改革开放后的《蝴蝶》《活动变人形》,再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边风景》和《季节》系列长篇小说……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文学作品,不仅生动描绘了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学图景,而且体现出他对民族历史和理想现实的深入思考。
在67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王蒙出版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著作近百部,文学作品1800多万字,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发行。多年的求索和努力,让他赢得了很多赞誉: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国家级文学大奖,以及多项国际性文学大奖……为中国当代文学树立起一个又一个创作高度和标杆。
1922年出生的秦怡,16岁开启舞台生涯,25岁走上大银幕。她的演艺故事伴随着新中国的革命和发展历程。她主演过《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母亲》等30多部影片,塑造了无数个经典的银幕形象。无论是视死如归、正义凛然的革命者,还是温柔贤淑、坚韧执着的母亲……在她的真情演绎下,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在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银幕形象背后,凝结着她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以及虽身处逆境却依然坚守文艺事业的执着。正如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所说:“因为她的性格和品质的美,她才能塑造那么多美丽的人物。”对待表演艺术,秦怡始终充满激情。她说:“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我总要以满腔的激情去拥抱事业,这是一支我永远唱不尽的歌。”
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杰出代表人物,从艺80年的郭兰英塑造了无数传奇经典,用歌曲串连起新中国的有声历史,用行动向海外民众积极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郭兰英不仅多次受到国内外的艺术嘉奖,而且为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郭兰英不仅成功塑造了众多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演绎的歌曲也成为代代传唱的经典之作。《白毛女》中的喜儿、《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刘胡兰》中的刘胡兰等,定格时代、成为经典。《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南泥湾》《八月十五月儿明》等几乎横跨新中国各个时期的经典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祖国的一片赤诚热爱,脍炙人口、传唱至今。
“我唱的歌大部分都是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人民的,所以我也喜欢这些歌,我也愿意唱。”郭兰英真诚地说,“共和国70华诞,党和政府授予了我‘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我感到很光荣,很自豪。这是对我们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的肯定,文艺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家好,我们就好。”
什么样的作品能表现出人们的生活,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简明扼要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简言之,中国文艺创作,就应当牢牢坚守把握“人民”这个大方向。
作家王蒙
歌唱家郭兰英
电影艺术家秦怡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历经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等历史岁月的洗礼和锤炼后,三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人生轨迹,正是对这一论断的生动诠释。作为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亲历者、中国改革发展故事的传播者、中国新时代进步历程的讲述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始终把自己的命运跟党、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文艺作品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齐成长。
“我是和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在共和国的繁荣发展机遇当中,我也分享了这种光荣。以这70年的历史作为我的写作内容,因为我有最真切的对共和国的体验、感动和记忆。”谈到为什么能坚持写下来,王蒙说:“‘人民’两个字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这给我的人生奠定了光明的底色,即使我日后遇到了一些曲折和挑战,也能够始终热情澎湃地书写时代、书写生活。”
在回顾自己80余年的艺术生涯时,秦怡感慨道:“我90多岁了,经历了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更加觉得幸福来之不易,更加要不断学习,为人民讴歌,拍好电影就是为人民服务。”在她看来,“干文艺不是‘为谋生’,而是‘为理想’,这种理想需要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力量的源头就在观众。只有这样,才能给电影带来更大的感召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群众这片滋养电影的肥沃土壤。”
“歌曲都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唱的都是人民自己的生活。”郭兰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因为扎根群众这片沃土,郭兰英才更好地汲取深厚的时代文化和生活养分,为精品创作储存了更多能量。毋庸置疑,从古至今,人民始终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70年来,文艺界涌现出一代代有理想信念、有人民情怀、有责任担当的文艺家,留下了一批批具有中国精神的经典作品。
作为“人民艺术家”,三位耄耋老人在他们的文艺创作道路上,用鲜活的形象、朴素的故事、生动的诠释,把握了人民的需求、抓准了艺术的精髓、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他们身上,始终闪耀着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匠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在王蒙看来,未来,我们需要的人民艺术家是各种类型的,应该是受到人民欢迎的、喜爱的,而且本身也是关注人民,尤其是爱人民的。他表示,希望青年作家们以最高标准摆脱畅销市场的诱惑,为国家、民族和历史创造新时代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