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社区居委会墙上是‘牌满为患’,除了挂党委、居委会这两块牌子,还会挂很多上级部门要求制定的‘任务牌’,外墙挂不下,就挂在内墙上,连楼梯间和二楼走廊的墙上挂的都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双桥街道双桥社区党委书记吴忠平告诉记者,今年开展基层减负工作后,只保留了社区党委和居委会两块牌子,其他的牌子全部摘掉了。
近年来,社区居委会作为社会基础管理服务平台,其功能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社区行政化色彩浓、行政负担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随着各类公共服务事项的前移和下放,社区成为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线窗口,大量本应由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事项涌入社区,现存的机构牌子多、职责事项多、工作台账多、政务APP多、上墙制度多、考核督查多、创建评比多,让很多社区不堪重负,疲于应付。
为基层减负,让社区集中精力为民服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础,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党委政府应理顺“上下关系”,全面、准确、科学地梳理社区工作事项,协调交办、精简社区工作项目,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把原本不属于社区工作范围的事务剔除出来,为社区“松绑”。基层是落实政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推进社区减负是为了适应基层治理需要,基层党委政府要大力推动社区减负增效,让社区职能回归正轨、回归本职,提高社区服务居民、造福居民的能力,真正为群众做实事、谋福利。
推进社区服务治理创新。社区减负后,社区工作应围绕“服务社区居民”,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要重点提供幼托、养老、娱乐、保健和公共文化等社会性、公益性、福利性的服务事项,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要在联系群众、服务居民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服务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