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远(资深评论员)
最近,“垃圾分类”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在上海,当地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舆论称迎来了垃圾分类“史上最严”时期。在北京,垃圾分类立法也提上了日程,新法将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从全国来看,已有134家中央单位、27家驻京部队和各省直机关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建立。
对垃圾分类,很多人并不陌生,但当这种绿色风尚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其实也带来了很多新课题。如何看待垃圾分类、如何做好垃圾分类,无疑是一道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破解的文明课题。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强调要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不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百姓生活的一大烦恼。以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北京为例,每天产生近2.6万吨生活垃圾,现有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都在满负荷运转。不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不少城市也面临“垃圾围城”的压力。
当各种垃圾潮水般涌来,如何保卫和建设美丽家园?实行垃圾分类,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突围之路。从国际经验和我国试点城市的实践看,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也有利于涵养绿色文明新风尚。
做好垃圾分类,首先是一个全新的社会治理课题,需要破除梗阻、疏通堵点,让这一生态文明举措真正落到实处。此前,由于管理规制措施缺乏、垃圾分类设施供给不足、垃圾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一些地方的垃圾分类效果不太明显,进展也不顺畅。这正说明,垃圾分类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一到现实层面,各种问题就会冒出来。推进垃圾分类,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建设全链条的垃圾处理流程。垃圾怎么分类、怎么收集、怎么转运、怎么处理,都应有一整套规范而可操作的制度和程序,尤其是要补齐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设施等突出短板,从而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能落地见效,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其实牵涉家家户户、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垃圾分类,需要汇集社会合力,让大家一起来干。只有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各个主体各尽其责、协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把垃圾处理好,不仅需要机制、技术上的保障,也离不开思想观念的变革、绿色风尚的养成。环境好了,人人受益;建设好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是垃圾分类的行动者。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引导,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做好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一起投入垃圾分类的绿色行动,为生态文明添动力,为美好家园筑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