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李 媛 图 | 李 钺
“藏雪茶”这一藏区特有的林下作物不但是藏区百姓们身体健康的守护神,还为他们铺就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3500米,与四川交界,是青海的南大门。这里气候湿润,林业资源丰富,素有“果洛小江南”之称,是闻名遐迩的“藏雪茶”主产区。如今,“藏雪茶”这一藏区特有的林下作物不但是藏区百姓们身体健康的守护神,还为他们铺就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雨后的班玛县云雾萦绕,山林青翠,犹如仙境。在班玛县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展示厅,工作人员已熟练地沏好茶,邀请我们品尝。顿时,湿润的空气中飘起独特的茶香,沁人心脾。
工作人员介绍,藏族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班玛县藏雪茶是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可为在高原生活的人们补充各类维生素、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抗高原缺氧和抗高原辐射作用。
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是当地有名的“长寿村”,491名村民中70岁以上老人有52人,占总人口的10.6%,长寿老人的数量和比例均高于全县其他各村,除了气候条件好,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水质污染少,含有丰富的锶元素等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人们长饮藏雪茶。
班玛藏茶是利用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叶子加工制作而成。在中国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分布环境最好、受外界干扰最小的区域就是青藏高原海拔3000—3500米地区,班玛县就处在这一独特的区域。其境内人口稀少,水质优良,无污染,是藏茶生长的净土。
据了解,班玛野生藏茶有悠久的历史。据《果洛宗史》记载,在唐宋时期班玛文化交融,各类贸易繁荣,当地牧民用牛羊肉、奶制品、藏茶等换取日用品。特别是当地的“野生藏茶”当时很是走俏,销往四川省的阿坝、马尔康等地区,班玛的“赛西古道”就是当时向外运送茶叶的唯一通道。
但由于文字记载的缺失,班玛藏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人都认为青海不产茶。近年来,随着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班玛藏茶又重新与世人见面。
“青海不但有茶,还是原生态、无污染的好茶。”班玛县委书记夏吾杰说:“藏茶作为牧民群众生活必需品,是其他饮品不能替代的。农牧区劳动力经过技术培训和技能实践进入藏茶种植经营行业,有助于牧民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同时,挖掘古老久远的藏茶历史文化,也有利于藏区经济融合发展,对传承藏茶文化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逢5月,班玛县柯河乡、灯塔乡草长莺飞,新柳吐绿。花叶海棠、变叶海棠鲜嫩的幼芽在晨雾中缓缓舒展。村民们一大早便上山采摘鲜叶,以备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人员前来收购。
据班玛县藏雪茶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井国梅介绍,在每次收购鲜叶现场,公司收购人员都会向每一位牧民详细讲解采摘方法,鲜叶收购要求及标准,帮助他们提高采摘技能,确保收回各项指标都合格的藏雪茶鲜叶,以加工出最优质的藏雪茶成品。
据井国梅介绍,目前藏雪茶产品主要分为绿茶和红茶两种。因绿茶和红茶加工前鲜叶的要求不同,所以需将收购的鲜叶经过精细的挑选,再进行绿茶和红茶的加工流程。绿茶对鲜叶要求比红茶高,无论是从形状、大小、水份、湿度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同时温度要达到160℃—180℃左右,翻炒时手法均匀,方向要一致,数量保持在150克—200克最为适宜,速度要快,避免鲜叶被炒糊。红茶只要把握好揉捻时鲜叶的水份和发酵时间的温度即可。炒好的绿茶和红茶摊凉后进行烘干,茶叶就做好了。
“包装流程我们都是纯手工完成,无论是绿茶还是红茶,在包装之前都要进行筛选,把茶叶的杂质和茶沫除去,使茶叶在品质上得到提升。”井国梅介绍说:“之前,老百姓虽然一直在喝藏茶,但民间加工手段比较简单。现代化制茶手段更加科学,更好地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为了让藏雪茶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8年,藏茶公司分别两次派送业务骨干到云南勐海县考察和学习,新产品“龙珠”就是他们在云南考察后的成果。
在2018年第五届中国(东北亚)森林博览会上,应邀参展的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藏雪茶与福建铁观音、湖南黑茶、江西白茶、黑龙江刺五加茶等同台竞技,凭借着纯天然、无污染、抗氧化、抗缺氧等特点一举摘得金奖。这也是班玛“藏雪茶”继2018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荣获金奖后又一次得到社会的肯定。
才措当周是灯塔乡班前村村民,现在也是藏茶公司的一名员工。作为建档立卡户,他在公司学会了制茶技能,年收入4万元人民币,比以前增加了很多。此外,公司每年年底分红,他还可以获得一笔收入。
据井国梅介绍,藏茶公司是一家扶贫企业,每年藏雪茶采摘和收购,都为公司员工和班玛县众多无法外出务工的农牧户优先提供机会,实现家门口就业创收,助力班玛县脱贫事业。
近年来,班玛县为把藏茶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打造“绿色、特色、规模、品牌”的班玛藏茶“组合拳”,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不仅拓宽了茶叶销售渠道,还带动了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据了解,2019年春季,班玛县藏雪茶公司收购藏雪茶鲜叶5000斤,已纯手工加工成绿茶421斤,红茶1500斤收购资金共计万多元,惠及牧户120余户,“我们秋茶收购工作也马上要启动了!”井国梅说。
随着藏雪茶知名度的提高,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班玛县开始尝试人工种植花叶海棠。在亚日堂乡人工栽植的藏茶基地,一棵棵栽植的海棠树苗已长到齐腰,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据班玛县林业局陈国军介绍,花叶海棠既是经济树种,又是生态树种。苗木作为防风固沙、绿化荒坡的“先锋树种”,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地植被覆盖率,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此外,通过项目实施,逐步改变了林区群众以牧为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因放牧对林地的挤占,缓解和减少林牧矛盾,化解了发展和保护的相互制约,保护了森林资源,加快了公益林建设。
2014年在省林业厅支持下,灯塔乡开始了青海历史上首次规模化人工种植藏茶166公顷,并获得成功。2015年,青海省确定了“建立班玛县藏茶种植、加工示范基地,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的目标。班玛县联合玛柯河林业局成立了藏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按照《班玛县藏茶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继续扩大藏茶种植规模,在亚尔堂乡、赛来塘镇和灯塔乡人工种植藏雪茶530公顷,形成了玛柯河两岸长100公里的班玛县首个藏茶生产基地。
陈国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发展规划,项目实施到2020年藏茶面积达到3333公顷,所形成的经济林年涵养水源量约为118.39万立方米/年,年涵养水源的经济效益约为7249.8万元/年;年固土量约为66.9万吨/年,年固土经济效益约为3217.1万元/年;年固碳量为0.26万吨/年,释氧量为0.71万吨/年,年固碳释氧经济效益约为1026.5万元/年;年净化大气环境价值量为163.6万元/年,积累营养物质价值量为40.4万元/年。届时,这将产生极大的生态效益。
“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一个如画的林下经济蓝图已经在青海省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