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崔晓晖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组城市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解决了“为什么建、建成什么样”的城市副中心后,更重要的是直面具体问题,确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为此,北京市无党派界别人士在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伊始,就研究提交了《关于发挥三大作用,破解五大难题,加快推进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的提案。
提案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基本视野,强调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要发挥好治理“大城市病”的新引擎作用,真正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发挥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先行者作用,通过政府率先示范带动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疏解;发挥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挥前移的桥头堡作用,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挥前移,更加凸显战略地位。
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决摒弃“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实施空间管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严格限定开发强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避免空间连片发展。加强与中心城区的绿化隔离带建设,避免从内向外摊变成从外向内、由外再向外摊大饼,实现通州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
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避免从单向拥堵变成双向拥堵。以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先导、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以市郊快铁为重点,构建大首都交通圈,畅通副中心与京津冀区域的交通联系,力争城市副中心未来的公交出行比重达到70%。
要破解产城融合难题,避免职住分离。加快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体系,解决“城”的问题;加快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新的产业和功能,提供就地平衡的就业岗位,解决“业”的问题;出台配套激励政策,吸引集聚人才,解决“住”的问题。
提案提出之后,相关部门根据提案建议,完成了通州区总体规划及各乡镇域规划、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规划和70余项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和设计导则,编制形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提案建议有效推动了城市副中心重要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城市绿心完成千亩示范区主体绿化建设,起步区三大公共建筑方案稳定,东六环路入地工程规划方案获得批复,城市副中心站总体规划设计持续深化,环球主题公园主题工程顺利进展。
展望千年之城的未来建设发展,该提案的主要提出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认为,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立法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距离比较近,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坚决摒弃新一轮的“摊大饼”。尽管目前相关规划已经出台,但还应加快制定和出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管理条例》,推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和监督机制,进一步运用法治方式有序推进城市副中心的持续发展。
二是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做好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的重点任务。“十四五”是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关键期,要进一步承接中心城区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业总部、学校、医院、文化等资源,带动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聚集,在疏解政策和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
三是探索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城市副中心要连接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探索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实现产业、基础设施、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