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内蒙古自治区党校 刘 倩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二者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中。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乡村振兴进入全面开局阶段,在这一重要历史交汇期,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二者有效衔接,持续发展,这已成为当前扶贫工作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要求:“要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难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贫困群体“等、靠、要”思想始终存在;二是老、弱、病、残致贫比例较高;三是已经脱贫的群体和边缘户极易返贫;四是一般户的攀比及不平衡心理导致消极应对生产生活的现象存在;五是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一旦脱离了政府扶持这一“拐棍”,基层组织并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实际困难;六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脱贫攻坚迈进乡村振兴阶段包袱很大;七是基层组织建设中能力性结构矛盾突出;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为偏远山区,交通、气候等地理条件差;九是农牧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能力滞后于发展需要;十是干部群众对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有打快拳应战的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按照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要求,从当前实际看,少数民族地区仅要实现“产业兴旺”这一目标就还有相当距离。因为农牧区仍然以传统种养殖为主,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小、基础建设薄弱、收入稳定性差。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基层没有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发展规划。具有当地特色的资源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或充分开发利用,出现了“丢了金饭碗要饭吃”或“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情形。二是干部群众对扶持政策了解不透彻,对上级投资意向把握不清。三是实施规划缺少配套支持,本级财力难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现有资源资产不易整合利用或开发,达不到扶持项目的落地要求。
目前的精准扶贫,绝大多数是以政策扶持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施策,大部分群众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但有一些情况依然存在。如扶持方式上过于单一。就长远发展来看,很多村屯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只是“解了一饥没解百饱”,一旦失去“外援”很容易滑坡再次跌倒,也没能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再比如对口帮扶方面,帮扶单位的行业优势与被帮扶对象的实际困难对应性不强,帮扶单位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牧民在融资、市场、技术等方面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致富的内生动力,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攀比、依赖等心理依然存在。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农牧民本身文化素质不高,致富本领较低,而一些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项目又不符合群众预期,与需求脱节,没能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存在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培训的现象;二是“懒汉”寻找政策性保障,评定贫困户时人为地分家分户,将老人推给政府和社会。为让父母享受救助政策,主动退出能够发挥作用的合作组织等经营实体,放弃了长远的发展机会或平台;三是一部分人为了始终享受健康、教育等扶持政策,存在一种不想脱贫的畸形心理,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四是一部分农牧民对持续发展认识不到位。单打独斗生产成本高,效益较低,但是对土地流转、合作组织等集约化经营模式方式又不认可;五是农牧民主动摄入信息或扑捉信息的能力弱。
有的是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压力大,无所适从导致不会干;有的是因为待遇低或兑现不及时,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导致不想干;有的是因为监督机制不健全,各行业间法律法规等衔接不紧密不明确导致不敢干;还有的是因为标准不一,要求不明确,重复无效工作较多导致不愿干。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干部队伍中有一部分人爱岗但是不敬业,初心和使命意识淡薄,乐于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为人民奉献者。
一是没有相关制度明确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渠道或自主权,出现了不敢发展集体经济的现象。例如嘎查村级争取来的项目或资金应该以何种方式支持实体经济或支持农户发展,若不明确,极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或利益输送等后果。另外,没有明确规定也会影响到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二是缺少盘活集体资产的政策规定。因多种原因,原有荒山、荒地、厂房等集体资产承包给个人或组织,也因种种原因没有很好的效益以至闲置,如今在村集体进一步规划发展时,对这部分资产没有能力进行整合或利用。三是基层干部缺少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和能力。如缺少土地流转的知识、缺乏合作经营的理念。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而在实施土地规模化集约经营中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政策扶持,制约了发展。四是发展集体经济缺少资金。集体经济较为发达的嘎查村,面临着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问题,而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或“空壳”村,以嘎查村集体的名义进行贷款融资非常困难,当前起步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制约较为突出。嘎查村集体化债难,不能盘活资金。绝大部分是农户历年税费尾欠,已经形成沉淀,无法回收,而集体债务要求必须偿还。严重制约嘎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五是缺少发展集体经济的氛围。过去有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经历改制后没有实现保值或增值,农牧民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因而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性不高。
任何一项工作都是人去干的,打攻坚战,就是要派最能打的人,就要有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丰富的知识、旺盛的干劲,不断凝聚农牧民的力量,提高发展的本领。
基层组织成员多数都生长在基层,是通过村民选举、组织任命等形式选出的有眼光、善经营、能服众的村庄带头人,长期在农牧区生活工作,使他们成为最了解基层实际的人员,建设一支负责任、讲奉献、敢担当的基层组织队伍,是最根本的组织保证。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是一个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带扶贫,通过扶贫促党建,是开辟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三种情形:勤政有余但措施不力;团结有余但合力不足;奉献有余但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通过派驻第一书记的方式有效改善了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可以利用派驻干部具备政治素养强、文化程度高、社会资源广等优势,真正发挥带好一支队伍的作用。重点要做好:一、保证队伍的稳定性;二、前置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给基层一定的自主权;三、容错纠错激励机制要到位,待遇保障要到位;四、清规戒律要挺在前,不能先斩后奏、边斩边奏;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相关单位需要何种数据,只需登录平台即可查阅到,减少基层报表或材料的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六、全方位培训基层组织成员的法律法规、计算机使用等知识,建设一支懂政治、守纪律、敢担当,爱农村、有技术、懂财务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解决好有人办事办好事的问题。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和强大源动力。农村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服务群众的现实需要。
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如集体资产管理、政策扶持资金管理、集体资源使用、土地流转扶持机制等。二要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家底,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制,堵上集体资产流失漏洞,使村级财务管理体系更加明确、公开,村级集体资产更加透明,从而促进集体资产利用更加合理、高效。让集体资产能交易、能投资、能增值,实现集体资产的灵活利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3],就是意在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扩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拓宽产业渠道,为下一步整合闲置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奠定基础。三要落实农牧民集体收益分配权,为盘活集体资产奠定基础。村集体以股份经济合作社形式对集体资产进行自主经营,逐步扩大自主权,提高基层干部和农牧民参与集体经济的热情和动力。四要给村级组织充分的自主权。村组织工作在最基层,最了解群众的发展意愿和要求,在保证资金、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五要做好村级发展的服务指导。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还存在对政策的理解把握不够、市场认识不深等实际,应在其发展过程中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
总之,要把笼子制好,问责与问效客观结合,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最终解决有钱办事办成事的问题。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党在农村基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符合实际的治理措施,不断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偏远的农牧区现在虽然比较落后,但淳朴、善良、勤劳的传统没丢。笔者调研的村,通过制定新的《村规民约》,从十个方面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孝老敬亲、互帮互助等内容,量化成考核指标,以积分增星考核的形式进行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积分考核,不但保留了农村的传统,而且正确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内容。在道德约束规范群众行为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营造公开透明、群策群力的自治环境。重点是利用多种方式,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提高参与热情,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可以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一个切入点,房前屋后的卫生看似事小,影响却大,一方面卫生好坏涉及到家家户户每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整治卫生一事参与度高,能有效提振精气神,并且成效也十分显著。此外,要加快推进秸秆不进村屯,实现有效转化。建立沼气池等,将人畜粪便转化为环保燃料,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积分增星的切入点,把积分增星作为有效治理的轴,这个轴又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对接起来。
另外,发展过程中,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要兼顾,可以通过观摩座谈、介绍经验等手段让非贫困户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营造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氛围,总之就是要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农牧区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也有很大的不足,没有外部优势资源的扶持很难实现农牧区的快速发展,实施对口帮扶无疑是一项好的措施,可以实现有效的优化组合。在帮扶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农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无限。一个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找准定位是十分关键的,对口帮扶单位可以针对农村的实际和自身特点确定发展项目。其中特色产业该如何发展,是发展林业、畜牧业还是发展养殖业,当地群众最有发言权。政府可以在提供政策扶持、提供公共服务上下功夫。
二是完善扶贫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4]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依托产业发展形成摆脱贫困的“造血”机制,拓宽扶贫工作覆盖面,可以让更多贫困群众受益。对口帮扶不能就扶贫而扶贫,应改变单一的“输血”方式,不能仅追求扶贫短期效果,要注重长远发展。因此建议做到三点:第一,因地制宜制定详细发展规划。第二,建立良好的利益连接机制,由“施舍方式”改为“合作方式”,做到“产业兴旺”,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致富。第三,要以引导为主,按照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内在要求,以合作项目为基础、向其它项目拓展延伸,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实现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注重扶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当今,发展合作经营已经是必然趋势,合作经济组织也将是今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合作经济组织还在起步阶段,经营模式、管理水平、基础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起新的合作模式,可以发挥帮扶单位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市场优势,实现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说到底是要让农牧民摆脱贫困,因此农牧民是这个内因,是关键,要让农牧民自己从意识和能力上全面强大起来,才能实现脱贫和致富的目标。一是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提升农牧民素质。可以引进人来教,也可以把农牧民送出去学,可以到职业学校学,到先进地区学。要学能用上的,学能解决本地区实际困难的。二是从意识上着手,让农牧民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了思想问题就等于成功了大半。有些项目眼前虽然不挣钱,但是长久看来会有好收益,要给农牧民讲解清楚,帮助其树立长远发展理念。帮助农牧民认识集约化经营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三是做好普法宣传,提高农牧民法律意识,增加农牧民法律知识。四是做好健康宣传,提高农牧民健康意识。比如:很多农牧民没有体检的习惯,甚至受经济所限病了也不及时医治,要通过宣传改变其理念。五是鼓励农牧民在学好母语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普通话听说能力。扩宽就业渠道,就业是增收之路,更是稳定之基。六是做好民主选举组织工作。农牧民民主意识较弱,在行使民主权力过程中容易受干扰,导致选出的班子并不能真正达到“带头人”的标准,因此要在组织好民主选举上下功夫。总之,就是要培养一种“我想干,我要学,我要富”的新型农牧民。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持续的扶贫投入,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在扶贫过程中,地方政府应统筹兼顾,要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群众需求、各地区不同实际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措施和方法,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落,最后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