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进高校应当慎重

2019-11-17 17:15:16于平
民主与法制 2019年34期
关键词:人脸识别手段学生

于平

开心3次,厌恶5次,举手10次,阅读11次,听讲6次,玩手机3次,睡觉1次……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的学生们没有想到,自己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会被人脸识别系统监视。近日,该校试水的人脸识别系统成了社会热议的焦点。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则新闻也备受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与华为合作开展顶层设计,实施“云中信大”智慧校园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显示,该校将利用大数据分析包括上网时长、时段、网站在内的学生上网行为数据,此外还包括学生的消费数据、成绩数据、社群数据等等。

这两所高校的做法,并非个别。最近几年,人脸识别、大数据等高科技进入高校,已愈来愈普遍。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涉及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等敏感的权利问题,因而每每引发争议的波澜。

不可否认,人脸识别、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对于改善社会治理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帮助打拐,根据儿时照片就能精确识别已长大的被拐对象。再比如,一些城市社区长期为高空抛物致人伤亡事件所困扰,通过AI+视频监控技术,可以大大增强对高空抛物行为的监控效能。不过,这些高科技应用于高校管理中是否合适,此类技术手段的使用边际应当如何界定,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应当承认,高校引入这些高科技手段,有着良好的初衷。校园管理需要维护稳定的秩序,有效约束学生的违纪行为。将高科技应用于校园安保、考勤监督或者纪律管理中,不仅效果立竿见影,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精确性,而且能大大节约人力和资源的投入。

不过,高科技手段的某些应用场景,很可能与学生的合法权利相冲突。如果说,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学生考勤进行管理,并未违反正当性原则。那么,将此类技术运用于监控学生的课堂表现,甚至涵盖学生的种种行为细节,恐怕就有过度滥用和侵犯隐私之嫌,也难以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同样,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消费数据、成绩数据、社群数据等进行分析,也有可能引发隐私被泄露、数据被滥用等风险。

人脸识别、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本身性质是中性的。但是,这些手段用向何处、如何使用,其结果往往会有巨大的差别。有些时候,良好的愿望未必会结出善果,甚至会走向美好初衷的反面。因而,高科技要真正实现为人类服务的目标,进而提升民众福祉,促进社会的进步,需要正确的价值追求加以引领,也需要明晰的法律规范进行约束。

在不少国家,由于人脸识别等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断引起争议,相关立法已提上日程。比如,欧盟正在计划一项规范人脸识别数据使用的立法,将赋予所有欧洲居民以明确的决定权,限制公司和公共机构“不加区分地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欧洲居民将有权“知道人脸识别数据何时被使用”,即使有例外情况,也将处于“严格限制”之下,以确保适当使用。再比如,美国国会于今年5月召开了专门的听证会,对亚马逊以及其他公司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一致认为,现在必须认真对待该项技术的运用后果,未来有可能起草相应的监管法律。

在我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关键词的科技新时代正扑面而来,相关的立法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立法,将个人生物信息权作为重要的基本权利加以对待,对于相关行业设立伦理审查机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所带来的伦理和法律争议,有效防范技术手段的滥用。

令人欣慰的是,人脸识别、大数据等高科技进入高校所引发的焦虑,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近期已明确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要加以限制和管理,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教育部已经组织专家对此展开论证研究。

总而言之,不妨将人脸识别等技术进高校所引发的争议,作为推动相关立法的契机。如此,才是对公众焦虑和关切的最好疏导和回应。

猜你喜欢
人脸识别手段学生
人脸识别 等
作文中学版(2022年1期)2022-04-14 08:00:34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06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学生写的话
基于类独立核稀疏表示的鲁棒人脸识别
计算机工程(2015年8期)2015-07-03 12:19:07
基于K-L变换和平均近邻法的人脸识别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外语学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