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颖 王 冬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传播渠道日益增多,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给以内容质量为主要竞争力的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传统媒体在提供好的新闻资讯内容创造了更宽广的空间。
当前,传统媒体在多种传播渠道共存的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全面的挑战和变革,虽然短期来看,信息技术手段和推广方式等领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从长远健康发展的视角而言,好的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
传统媒体面对各类新渠道的冲击,要理解和把握好“好内容”的深刻意涵,清醒的认识媒体形式改变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在多渠道新媒体的爆发状态下,改变的只是媒体技术手段、传播方式,进而引发了新闻报道传统格局、社会舆论形成发展机制的改变。但我们也要看到,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技术如何更新,环境如何复杂,制作和传播尊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好内容”是媒体存在的意义所在,是传媒行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行业存在发展的基本原则。
传媒行业作为资讯服务提供者,“好内容”是托举传媒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其核心竞争力。传媒行业作为影响力和注意力行业,“好内容”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要依托。
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康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是传媒行业存在的根本基础。传媒行业的责任光荣,使命重大,承担着宣传引导、舆论监督和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闻供给的重要责任。在媒体渠道日渐增多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获取的新闻资讯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海量信息铺面涌来,但这并意味着群众的资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的提高。在海量的信息面前,群众通常不知所措、不置可否,因此,传统媒体要通过“好内容”的制作传播,满足群众差异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加强优良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成为社会正能量的引导者。
通过对于媒体传播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制作传播“好内容”始终位于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地位,只要掌握了“好内容”的传媒机构,通常可以依托优质内容在媒体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现有的各类传统媒体的重要定位主要是以党和政府的“传声筒”而存在,较好地完成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社会正确舆论的重要作用。在近年来的融媒体发展阶段,传统媒体不断强化自身职能定位,依托长期培养的一支经过专业训练、新闻素质较高、采编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勇于面对传媒发展变革,以专业视角、专业技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的新闻信息获取要求,充分发挥传媒机构联系群众的媒介作用,客观公正解读新闻事件,以“好内容”宣传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宣传好、服务好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牢牢占据了主流资讯阵地。同时,据权威机构研究显示,即便在多渠道的新媒体呈现爆发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在信息鱼龙混杂的大潮中,人民群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非但没有下降相反还有增长的趋势,微信公众号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媒体平台的关注人数始终位居前列,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始终保持,社会舆论营销力极强,主导权在加大。
传统媒体要转变既往的新闻采编模式上,以是否具有新闻性来评测新闻资讯的价值,并通过这一标准来确定新闻资讯是否选用,或者是选用后稿件的篇幅及摆布位置。切实杜绝不顾稿件质量和受众感受的采编行为,确保不发人情稿、糊弄稿,不能以资讯内容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作为稿件质量判断标准,做到客观公正,对媒体自身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同时,我们要长期持续的了解受众需求特点,积极主动为人民服务,诚恳的替群众发声,只要这样真心诚意的发掘、制作、传播有新闻性“好内容”。
传统媒体有必要加强“自我宣传”,从改变报道方式入手包装“好内容”。可以通过增加片花、预告、摘要、导读等报道元素,下大力气精心包装自身,包装“好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留意到,一些电影大片上映通常会提前进行预热,播放节目预告等宣传片来吸引眼球,我们传统媒体可以学习借鉴此类方法,对自己精心制作的“好内容”进行包装,引发人民群众的关注,扩大自身新闻产品的影响力。要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破除主流媒体的身份自恋,改变一厢情愿的报道方式,转变灌输式的宣传思想,通过制作传播“好内容”,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要逐渐淡化生硬的“宣传痕迹”,把宣传目的精妙的融合在生动的“好内容”之中,让人民群众感受不到强硬的灌输式宣传的同时,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接受了媒体的舆论引导。
所有传统媒体人都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要经营新闻品牌,让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媒体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面对面”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天下财经”等都是颇有影响的品牌。我们要创造品牌、擦亮品牌,让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拥有的“粉丝”越来越多。要加强新闻策划,通过新闻策划推出自己的拳头产品、独家新闻,进而营造“人无我有”的新闻优势。每张报纸、每期杂志都应有经过精心策划推出的稿件,都要让策划稿件占有足够的比例,当然策划稿件并非越多越好,策划过多,则会影响记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种策划尤其不能闭门造车,所有策划都应建立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之上。
特色,是所有媒体的生命,对纸质媒体而言尤其如此。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一个刊物而言,越有特色越有读者,也将越有地位,没有特色,也就没有读者、没有地位。任何一个媒体,都要为自己准确定位。定位,就是为特定的受众服务、以特定的受众为服务对象。人们常说,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价值观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对媒体的偏好也不同,所以,能被所有受众欢迎、适合所有受众的刊物,几乎不存在。不能指望自己所办的刊物,适合所有人阅读,让所有人都喜欢,这就要有取有舍,进而使我们的编采工作更有针对性。
新的时代大潮之中,传媒行业多元发展、风起云涌、精彩纷呈,也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清醒的看到,各类媒体渠道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是推动传媒行业发展的积极动力。传统媒体要以采集、制作和传播“好内容”为抓手,保持发展定力,强化职能定位,加快推进自身发展的嫁接、融合,全面提升媒体报道内容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