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助力湖北提升脱贫攻坚制度环境

2019-11-17 07:17詹世杰
中国国情国力 2019年12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地区贫困户

詹世杰

消费扶贫通过市场赋能以销带产,破解了“好东西出不了山”的困局,是从需求侧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也是壮大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为了解湖北消费扶贫进展情况,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于2019年7-8月选取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4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3个贫困县①的45个贫困村和140户贫困户开展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湖北贫困地区,以产品和服务为媒,用消费搭桥,推进脱贫攻坚与加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融合,由单纯的产业扶贫向对接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和做法。

消费扶贫助力脱贫增收显实效

1.带动贫困村集体产业收入逐年增长

受益于消费扶贫的带动效应,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有销路,乡村旅游有游客,农村产业有盼头。调研的45个贫困村中,大部分村通过盘活林场、茶园、果园、鱼池和蔬菜基地等集体土地资源,从承包、租赁经营的公司或专业经营户取得发包和上交收入;少数村通过兴建乡村旅游房产、设施等取得投资收益,多途径促使村办集体产业收入逐年上升。2019年上半年村均收入4.8万元,比2018年同期增加0.6万元,增长14.3%;2018年全年村均收入比2017年增收3.2万元,大幅增长48.4%。其中,2018年村集体产业经济收入低于5万元的有8个,5-10万元的有20个,10万元以上的有17个,依次占调研村数的17.8%、44.4%和37.8%。截至2019年6月底,有32个贫困村已经脱贫出列,占调研村数七成。

2.拉动贫困户经营和就业增收

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销售农副产品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入户走访的140户贫困户中,2018年主要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达238.2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42.5%;2019年上半年不计部分尚未成熟或出栏、出笼农产品价值,已累计达104.5万元,占家庭总收入的33.7%。通过扶贫产业的发展,部分贫困户实现了当地务工就业,促进家庭工资性收入增加,与经营性收入等一起,使家庭总收入的荷包鼓起来。调研的140户中,实现1人以上务工就业的有125户,共计195人,占建档立卡人口的四成,其中在当地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产业单位中就业的村民有25人,月均工资收入3193元。调研的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6826户,2015-2018年已脱贫6016户,脱贫率达88.1%。

有效实践

1.龙头企业发挥带动效应,“领跑”产品销路

一是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调研显示,贫困地区龙头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合作模式,把生产基地建在贫困村,就地取材、就近解决农副产品销路难题,开辟农民获利增收“新空间”。秭归、阳新等地龙头企业承诺向农户“统一收购”,恩施、孝昌等地龙头企业与农户推广“土地流转+优先雇用”,五峰、咸丰、建始等地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培育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脱贫一方农民的格局。二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各地动员组织相关生产企业、乡镇、专业合作社开展消费扶贫精准对接活动,通过参加北京、上海及武汉等地农博会、电视台宣传、微商现场报道生产制作流程等渠道,扩大知名度,提高销量,带动周边贫困村和农户共同增收。

2.帮扶单位“以买代帮”,促进消费引导

坚持社会参与、自愿消费的原则,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加入消费扶贫的“朋友圈”,汇聚“机关+”“高校+”“展会+”和“超市+”等多方强大合力,成为消费扶贫的活水源头。一是驻村帮扶单位带头参与消费扶贫。帮扶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村产品,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户产品。二是东西部协助精准消费。恩施州与杭州市两地政府牵线搭桥让恩施特产走出大山,实现互补共赢。恩施市与杭州江干区结对帮扶,三岔镇和太阳河乡257户贫困户结对将100万斤土豆通过杭州企业销往全国各地。今年1-5月,电商联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销售藤茶、绞股蓝、腊肉与小土豆等富硒产品达1040余万元。

3.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消费融合

一是提升休闲农业功能。2016年至今,休闲农业逐渐从单一餐饮功能向销售、休闲、体验、科普、节会和文化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拉动消费。调研的贫困村中,有19个村开发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消费增收。如竹山县深河乡井泉村利用紧邻旅游名镇上庸镇的区位优势,吸引游客进村体验采茶、制茶和品茶的乐趣。二是乡村旅游拓宽短期增收渠道。近年来,贫困地区增加投入实施农村路水电网覆盖工程,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本保障。如秭归县茅坪镇泗溪村开发泗溪生态风景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0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36家,每年向村集体缴纳土地租金12万元。

4.“差异化”打造农产品品牌,彰显绿色消费

贫困地区往往特色农产品较为丰富,契合了当前市民家庭消费向“绿色”“天然”“有机”“无公害”转变的需求。各地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的同时,逐渐注重品牌塑造,增进消费者体验感和获得形式,推进消费扶贫可持续性发展。45个贫困村中,有17个村特色产品创建了品牌或标准化生产,有的获得了省级及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或登记。

5.用足扶贫资金政策,激活供给源头

一是基金融资“扶产业”。截至2018年12月底,黄冈市政府安排产业扶贫发展基金共计9120万元,作为资本金注入市金财融资担保公司。目前,该公司累计办理担保贷款和扶贫短期周转资金1.8亿元,共计帮扶589户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绿色休闲、手工产品等产业,实现1785人脱贫。二是奖补资金“推产业”。近三年,咸宁市针对茶叶、楠竹与油茶等特色产业,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3.5亿元,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产业。三是保险兜底“稳产业”。引入保险机制参与脱贫攻坚,如“双产业、双保险、双脱贫”模式,由政府出资为贫困户产业购买自然风险保险和市场价格保险,让贫困户发展产业“零风险”。

发展面临的问题

1.政策知晓率不高,组织引领待加强

在访谈的45位贫困村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或驻村工作队队长中,37.8%的人对消费扶贫政策“了解一些”,44.4%的人“知道一点”,17.7%的人“还不清楚”;140户贫困户户主中,对相关政策更是知之甚少。目前,消费扶贫政策知晓率较低成为工作难点,其理念的宣传还主要限于扶贫体系内,尚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农户习惯自产自销,有待进一步提升消费扶贫参与度。

2.供需对接不对称,产品流通待拓展

一是物流基础薄弱,电商利用率不足。各地虽然积极实施电商进农村项目,如十堰、黄冈等市已实现县级综合示范全覆盖,但调研的1/2的贫困村和94.3%的贫困户没有应用农村电商。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流体系不完善和电商技能缺乏。贫困地区农村交通已较方便,但物流、仓储与冷库等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民营快递业只到乡镇不到村,单个电商缺乏对接农户和消费者的平台,网销成本较大,辐射不够。二是获得大型消费单位认可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大型消费单位到贫困村和农户开展采购等消费行为尚处于浅表层行为。究其原因是政策有断点,即消费扶贫政策与政府采购政策尚未达到精准对接。

3.产业培育不健全,品牌创建待提升

一是部分贫困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如保康县路庄村把村集体348亩机动地承包给种植专业户,发展土豆产业,但因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导致产品销售未能实现优质优价。二是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够。调研的45个贫困村中,有28个村没有商标或品牌,也没有连片制定区域性扶贫产品标识。三是诚信体系还不健全。

建议

1.强化组织引导,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一是扩大消费扶贫宣传引导。加强政策宣传,促进基层乡镇、贫困村干部群众提升消费扶贫工作认知,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等节会,参加农博会、农贸会和展销会,专设消费扶贫展区,推介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倡议消费扶贫公益行动,打通“最后一公里”。二是促进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与政府采购目录相匹配,探索“以购代捐”“以买代捐”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

2.强化基础建设,撬动“农产品上行”,拓宽产销对接渠道

一是完善物流配套支撑要素,打通供应链条。帮助贫困地区完善物流、冷链及仓储配套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快递、物流企业进村入户,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二是拓展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消费,促进“电商+农产品”商业模式的形成。进一步借力“中国社会扶贫网”,打通和拓展与阿里巴巴、京东和苏宁等电商平台的连接,推进网络扶贫行动计划。三是办好新型农民培训班,提高贫困人口使用网络的能力。落实现有补贴、补助政策,通过以工代训、扶贫车间、职业培训班以及进村入户指导等培训方式,提升贫困户网络运用能力。

3.强化产业融合,提升供给侧品质和特色

一是“接二产连三产”,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提质升级。吸引一批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和能人到农村创业,发展适销对路产业,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发挥抓点带面作用。将消费扶贫纳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支持大中城市和贫困地区发展一批消费扶贫示范企业,改变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形态和性质,提升供给能力、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保值增值。二是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针对农副产品具有同期性和同质化特点,借助贫困地区地域差异、品质差异、文化差异和广告差异等多种因素,体现产品独特价值,推出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品牌。三是注重消费扶贫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贫困地区产品质量检验机制、物价监管机制以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企业和贫困群众坚持品质为先,增强安全可信度,让乡村旅游远离宰客等乱象,赢得良好口碑,形成长期效应。

注释:

①13个贫困县:大别山区的黄冈市麻城市、罗田县,孝感市大悟县、孝昌县;秦巴山区的十堰市郧阳区、房县,襄阳市保康县;武陵山区的宜昌市秭归县、五峰县,恩施州恩施市、咸丰县;幕阜山区的黄石市阳新县,咸宁市通城县。其中罗田、保康、秭归、阳新4县已于2019年4月29日退出贫困县。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地区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比亚迪集团扶贫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