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整个社会中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国一体”“天下为公”“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扶危济困”“与人为善”的公德意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私德标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相处原则,“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等,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提供了精神涵养,引领着他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造就了强大的东方大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底蕴。中华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未曾中断,生生不息,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史,我们应该看到这背后隐藏的祖国强大和统一的本质,看到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创造的一个个辉煌成就和伟大奇迹,应当引以为豪。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力量,是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的主体,应该自觉担负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使其继续散发璀璨光芒的使命。
大学生正值青年时代,这使得他们拥有了比其他群体更加活跃的思维、更加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更加丰富的想象力等优势条件。青年大学生应当主动投入传承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努力做到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合。转化的前提是要对其有一个全面地了解,这就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资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寻根溯源,力争找到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然后对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或分专题整理和研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具体内容,应当先做好定位和定性的工作,然后通过铭文、简策、典籍等结合当时的时代和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大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积极交流讨论,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判断。判断和区分传统文化的优劣及价值大小是一个难题,既要从当下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求对文化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大众对于可视性文化较易接受和理解。大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将传统文化形象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各种解读和阐述,并转化为可视性的动态内容。在解读的时候,既要做到忠于原著经典,又要以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进行。
中国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走不通,直到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才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在探索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人民在选择科学理论、矫正错误思想、吸收中外先进思想、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等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体系,铸就了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坚定不移、勇于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开拓进取、戒骄戒躁的“西柏坡精神”等,将共产党人的革命经验、革命精神与革命理论凝结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内蕴的精神和包含的理论是文化自信的源头,其所特有的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色。新时代大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从小生活安定无忧,社会家庭给予了全方位的呵护,整体而言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和磨炼,尽管在学校一直学习革命战争的历史,但可能仍然无法深刻体会和理解那个年代的艰苦,很容易造成对革命文化的错误认识和忽略,进而影响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步伐和进程。从外部环境来说,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诋毁、否定中国革命斗争历史,扭曲革命战争事实,污化革命英雄等现象,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虚无主义观念的渗透,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因此,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应当对中国革命文化有正确并且深刻的认识,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要在充分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队的革命战争过程进行分析,将自己置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中,从感情上产生共鸣,深刻认识到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大学生积极主动并且经常性地参观革命遗址或纪念馆,将抽象的想象具体到一个能够看到摸到的事物或情景的时候,会产生良好的体验效果,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根本的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要求,与先进生产力要求相符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与这些客观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主导,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下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身处国内外复杂环境中,同时也是心智尚未成熟定型且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加应当重视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坚定立场,对于在全球化带来的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乌托邦”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等错误观念,要认清其本质,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现实过程中,分析和总结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矛盾,用科学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在复杂的文化观念中学会辨别主流与支流、正面与负面、先进与落后,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要塑造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当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将未来职业、人生规划与国家进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如果只有一己私利,心中不顾国家和社会的前途,这样的人生将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找到了两者的切合点,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