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武警长白山边防支队 祝小茗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王凤芹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总是以新思想、新理论为标志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它不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气象,而且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方向,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指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它能有效增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大会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宝贵经验,就新的历史方位与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双重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科学判断,就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与深化治国理政确立了清晰深邃的路线图,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新中国发展史上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划时代的意义。[1]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切实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的主阵地作用、实践育人环节的主战场作用,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创新理论来促进学生发展,指引学生成长,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各项部署要求上来,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大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地发展。伟大事业需要众多合格人才为之努力奋斗,进行伟大斗争。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推进院校“三进”工作,是加强高校理论武装、确保院校建设正确方向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经验和根本要求。[2]人才是强国之本,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纵观人才要素,“德”乃才之帅,“才”是德之资,这里的“德”指的就是可靠的政治素质。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与输送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率先推进“三进”工作,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乃至长期工作的头等大事,科学安排、统筹领导、强化引领、突出示范、逐级带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先学一步、深学一步,在学习宣传上带好头、学懂弄通上带好头、组织引导上带好头、贯彻落实上带好头,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确保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武装学生头脑,使之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自觉、科学的思想方法、强大的工作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3]党的十九大的最大亮点,就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提出并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传播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在教学中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进行无缝对接,把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结合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度融入各个教学专题之中,循序渐进地传递给学生。要深入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坚持内容为王,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紧盯薄弱环节,把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重要课程。
高等院校要牢牢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根本要义和基本方略的理解与把握,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基本方略,内涵丰富,蕴意深远,既是党的十九大在理论创新中的历史性贡献,又是我党治国理政经验的历史总结,更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阵地和各学科人才聚集的高地,要充分发挥当代社会主义新型智库的重要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秉承中国立场,保持世界眼光,创造性地吸收借鉴西方的科学理论、先进概念、学术话语和研究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学术范畴与话语体系。要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规范与基本范式的建构工作,加强国际与国内间学术交流,善于运用跨界思维,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法与学科体系。广大学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走出书斋、走进实践、走进田野,结合中国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与实践创新,发现真问题,解决真矛盾,提出真建议,以“历史——现状——未来”的时空视角,以变革中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嬗变作为开展科学研究的源泉活水。全体教师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与时代前行、理论前行、技术前行和青年大学生的同步成长中始终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引导力。要扎实做好“融”字文章,将知识传授与课堂教学融入到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三个意味着”的深刻内涵,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为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他们创造条件,不断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 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4]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理解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根本要求,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行为遵循。大学生这一群体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能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对党忠诚、政治可靠的人才保障。广大教师要根据当代大学生具有的思想活跃、求新求变、参与意识强、接受能力好,但缺乏长久耐心,自我主义明显、逆反心理强等特点,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学科特点,采用情境式、探究式、渗透式、互动式、学导式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引导,注重思想反馈,有效改变“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境况,提高“三进”工作的实效性。要遵循“全面融入、各有侧重”的总体原则,以最快的速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渗透到思政课相关章节的教学之中。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运用比较研究、抽象思维、经验提炼等研究方法,总结不同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政治基因和文化范式,将其转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化、生动化的教学载体,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是关键。广大教师队伍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关键是要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一方面要采取专家授课、外出访学、集体备课、学术交流、专题探讨等形式,使广大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成为学深、悟透、坚信、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知先觉先行者,使他们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中自觉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拥护者和传播者,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另一方面,要在政策引导、制度设计、激励措施等方面适度倾斜,摆脱以往“量化难、评估难、检验难”的尴尬局面,将“软指标”转化成“硬杠杠”,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课教师、党务工作者投身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使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变得“可学、可见、可亲、可信”。
持续推进“三进”工作,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既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实践的眼光来看,“系统进教材”是前提,“生动进课堂”是关键,“扎实进头脑”是目标,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
对理论体系而言,“进教材”是进课堂、进头脑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将其写入党章,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科学指南与指导思想。因此,在教材编写与理论宣讲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理论建构的整体性和接续性,从历史的宏观视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地位、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分析清楚;从时间、空间的双重维度把新时代新方位新矛盾新使命阐释清楚;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把反腐倡廉、作风建设,以及 “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这样一个重大命题解释清楚。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清晰认知,不断校正人生航向,找准奋斗目标。此外,高等院校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教材使用培训为契机,深刻理解新修订教材及其教学大纲的时代要求,做好理论创新成果学科化、理论体系进入教材体系的接续工作,第一时间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教材、进入讲义、写入教案,使其成为学生政治课、思想课和德育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备课会、微信群、QQ群等多种形式,及时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材体系建设。此外,要在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认真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之江新语》《摆脱贫困》《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等原文原著,理解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时代渊源、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这一重要辅导读物,使教材与辅导读物相得益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的学用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生动进课堂”的主导力量。他们既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研习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与宣讲者,更是引导大学生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推进“三进”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自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摆脱以往那种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泛泛讲解、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紧密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等前沿理论做出回应。院校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专家辅导与自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为全体教师进行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切实提升授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有效开展“三进”,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挥洒才情、展现魅力的“主战场”,又是学生汲取养分、提升思想境界的“主渠道”,既直观体现理论宣讲的成效,又深度影响“进头脑”的客观效果。因此,要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涵盖人文经管心理课程、国学文学课程、创新创业就业教育课程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识课体系,通过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实现以“隐形嵌入”方式将思想引导融入教学。[5]要发挥好“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通过精心策划文体活动,狠抓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校风校训等软环境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面对网络信息多元化、复杂化的现实,要将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工作深入融合,开创门户网站栏目,用“网络课堂”“线下课堂”“大图片+千字文”等方式传播党的声音,展现师生亮点,讲好校园故事,打造出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官方微信。
“扎实进头脑”这一根本目标能否实现,主体在学生,关键也在学生。因此,调动学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至关重要。
一是要激发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但充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的话语模式。高校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时代的便利条件,根据青年心理发展特征,采取微宣讲、微党课、微视频等不同载体,用“微教育”的形式,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接地气”,入心入脑。要逐步组建由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骨干与大学生党员组成的网络宣讲团,通过校园官方微信以及“中国青年在线”“青春旋律”等微信公众号,以生动的形式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宣讲,进一步扩大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宣讲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优势,真正打造出师生员工“口袋里的宣讲团”。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微党课大赛、“青春践行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PPT设计大赛和“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创新活动载体,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小故事中”讲好“大道理”,持续激励广大师生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事业之中。
二是要立足实际,丰富拓展实践育人的领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青年的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门类广泛,知识分子云集的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成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宣讲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社团组织,依托驻地“新时代传(讲)习所”教育资源,采取项目制与班团制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宣讲员走进课堂、宿舍、社区,通过读书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等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及周围居民进行宣讲学习,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继续开展大学生假期实习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重走改革开放之路,砥砺爱国奋斗情怀”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高认识,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感悟新思想的实践伟力,切实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拓展充盈“个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领地。
总之,新的时代催生新的伟大理论,新的理论引领新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要抓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方向”、抓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这一“主阵地”,抓住政治理论课程这一“主渠道”,抓好教师队伍这一“主力军”,抓紧广大青年学生这一“主动力”,坚持点滴渗透、不断落地生根,让理论春风吹拂求知心田,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