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苏冷战战略及其启示

2019-11-17 03:03
现代国际关系 2019年8期
关键词:苏联战略

王 帆

[内容提要]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除总体奉行遏制战略外,还采取了和平演变战略、秘密战略和经济打击战略。美国对苏战略有其明显的特点,强调综合运用各种实力、利用对手内部问题与矛盾和诱使对手犯错,同时美情报部分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战略在当前有重要的警示意涵。中国应以史为鉴,保持战略定力,避免战略误判和重大失误,同时全力增强自身战略应对能力。

冷战结束近三十年,美国对苏战略的实施和演变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美国的战略有其独特之处,它实现了两大目标:一是化敌为友,把所有二战时的敌手改造成为美国需要的盟友;二是不战而胜,主要针对苏东集团,通过一系列除战争之外的综合手段实现了对苏联影响力的限制,并造成了苏联内部的混乱。从历史上看,分化一个国家绝非易事,更何况是分化或削弱像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和战略对手。因此,在推进对苏战略过程中,美国强调了以下战略原则:一是扬长避短,软硬兼施;二是坚持战略耐心,打持久战;三是多管齐下;四是分而治之,使苏东集团出现分化,从而致其解体。从实际操作层面看,除了全面遏制战略,美国对苏战略还包括和平演变战略、秘密战略与经济打击战略。这四个战略又是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彼此交织。本文重点分析遏制战略以外的后三个战略。

一、美国对苏的主要战略手段

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战略除了地缘和国际影响上的总体遏制之外,还包括和平演变战略、秘密战略和经济打击战略等几种具体的战略手段,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加以运用,并相互配合。

(一)和平演变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就是通过思想、文化及其他方面的交流和竞争,在苏东阵营内部播下不满的种子,以求有朝一日结出以和平方式改变苏联阵营之果。美国认为,如果一味孤立对方,美国将会失去对付苏联的有力武器,而美国对苏战略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期持续的施压影响和改变苏联。具体而言,从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开始,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政策的重心就渐渐从战争扼杀转移到和平演变上来。作为和平演变政策设计师的国务卿杜勒斯在阐述东西方交流的具体目标时,特别强调西方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样板”作用。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国除了继续实行遏制政策和维持西方联盟的团结外,还强调必须“促进苏联共产党集团各政权之性质和政策的变化”。1955年1月27日出台的题为《利用苏联和东欧卫星国之弱点》的NSC5505/1号文件,提出了演变战略的基本原则,“演变而非革命”,确定了在短期内无法击败、搞垮苏联的条件下,美国政府开始把促使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演变、相互关系的演变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平演变战略是要瓦解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其含义是顺应苏东内部的渐变,利用渐变所提供的条件来加强这一变化趋势,使之逐步发展到根本改变苏东各国国家性质的地步。在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把重点放在“大规模报复”的威慑上,以防止苏联发动战争,而把消除苏联威胁的重点放在和平演变上。而演变的途径,是通过利用不满及其他困境,制造和增强民众和官僚机构对苏联政权的压力,以促进苏联政策和行为的改变,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于东欧卫星国。(1)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遏制战略解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18页。

显然,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认定苏东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紧张和各种困难。后来出台的关于苏东国家“弱点”的要点清单,内容包括社会不满(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危机)、民族矛盾、经济困境(主要表现为经济模式造成政治控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两难困境)、政治矛盾(包括社会阶层的分化、领导人权力斗争、决策权高度集中与体制运行效率的矛盾、党的控制权受到行业利益阶层的威胁)、军队问题以及东欧卫星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民族主义情绪与离心倾向。(2)石斌:《杜勒斯与美国对苏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从冷战的结局来看,美国所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是有成效的,因为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最终出现了因意识形态的颠覆而导致的政权解体。美国确实实现了通过从内部改变人们的价值、信仰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方式而搞垮对手的目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说明美国的价值和制度是普世的,而是说明美国在打心理战、实施和平演变的方面确有一套。(3)张宏毅主编:《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从推出和平演变战略开始,美国一直沿袭着对苏联的施压和诱引,直至苏联解体。尼克松时期,美国一方面寻求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另一方面在缓和的同时继续推行“东欧和平演变战略”,把美国所追求的世界和平寄希望于东方集团内部出现的和平演变过程。到里根时期,演变战略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当时,为了配合向波兰团结工会提供秘密支持,里根总统命令国家安全委员会起草一份文件,其核心思想就是阐明美国政策的明确目的,就是“抵消苏联的成就”。美国政府的高级顾问克拉克回忆道,里根明确指出,美国不会屈从于苏联支配东欧的现状,而是要努力形成一项多头战略,以削弱苏联的影响,加强东欧地区的自由力量。(4)吴健选编:《美国政府的“和平演变”战略》,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页。

(二)秘密战略。美国在对苏战略中采取了除战争之外的所有手段,包括不宜公开、不为人知的手段。其中就有秘密战略。首先明确提出要使用秘密行动的是乔治·凯南。1948年5月4日,由凯南担任主任的国务院政策规划署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开展有组织的政治战》的报告,开宗明义地指出,美国必须进行有组织的政治战,“从广义上说,政治战就是一个国家运用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以获取其国家目标。这些行动包括公开行动和隐蔽行动两种。其范围从诸如政治结盟、经济手段(如欧洲复兴计划)以及公正宣传等公开行动到暗中支持‘友好的’外国分子、‘隐蔽’心理战及至鼓励敌对国家的地下抵抗等隐蔽行动。”可以说,凯南在这里对美苏关系做了一个定义,即政治战,这是对美苏冷战这样一种有战争实质而无战争形式的国家行为最好的定义,也为美国广泛地开展隐蔽行动找到了正当性。

1948年6月,杜鲁门签署了NSC 10/2号文件,扩大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权限,认可了心理战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秘密行动,确认“美国政府公开的外交活动必须由秘密行动来进行补充”。(5)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遏制战略解析》,第295~296页。到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任内的中情局局长凯西等人制定了针对苏联的进攻性战略,在里根第二任期得以实施。这项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隐蔽手段对波兰团结工会的活动予以财政、情报和后勤方面的支持,以确保反对派在“苏联帝国的心脏”得以生存;对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切实的财政与军事支持,把战争引向苏联自身;通过与沙特阿拉伯合作而压低石油价格,并且限制苏联向西方出口天然气,使苏联的硬通货收入显著减少;发动“圆滑而详细”的精神战,在苏联领导层中间煽风点火,使他们变得优柔寡断和担心害怕;发动包括秘密外交在内的全面的“全球性战役”,极大减少苏联获得西方高技术的可能性;广泛散布虚假技术情报,瓦解苏联的经济;开展具有进攻性的高技术国防建设,使苏联在经济上感到严重的压力,并且加剧其资源危机。(6)[美]施魏策尔著,殷雄译:《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新华出版社,2001年,绪论,第11~12页。在对待东欧问题上,里根于1982年3月签署的NSDD-32号指示称,美国将设法“抵消”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并且批准采取隐蔽行动和其他手段,以支持该地区的反苏组织。美国从1982年开始对波兰团结工会提供资金、情报和后勤方面的支持,以确保其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波兰团结工会成为苏东剧变的导火索之一,也证明了美国的渗入战略的歹毒和阴险。

美国对苏秘密战争的一个突出事例是阿富汗战争。20世纪70年代末,以入侵阿富汗为标志,苏联在全球战略上采取扩张态势。为遏制苏联扩张,美国强化了有针对性的秘密行动。卡特曾批准一项行动,通过在巴基斯坦的由美国控制的情报人员和代理人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金钱和武器。里根执政时期,美国进一步强化秘密行动,情报机构的秘密行动不断得到加强。中央情报局的预算一度每年增长20%,超过了军费的增长幅度。据披露,美国政府用于秘密情报活动的开支隐藏在国防部的“黑色预算”中,这个预算到1989年已增长到360亿美元(7)[美]杰里尔·A.罗赛蒂著,周启朋等译:《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为支持阿富汗抵抗运动,中央情报局在埃及购买武器,在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的协助之下,将这些武器经由巴基斯坦运抵阿富汗。1980~1981年,美国向穆斯林游击队提供的武器总价值大约为5000万美元。除了轻型武器、火箭炮以及一些小口径大炮之外,美国还提供一些重型武器,以抗衡苏联的空中优势。除了提供武器援助,美国还向抵抗组织提供卫星情报,使抵抗组织能够识别苏联军队的设施,以对其发动攻击。阿富汗战争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年要为这场战争付出30亿~40亿美元的代价,而这是与美国的援助分不开的。苏联10万大军陷在阿富汗,死伤重大。对外扩张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它走上了历史上扩张过度的大国的老路。据估计,仅在阿富汗、古巴、越南三国,苏联每年就耗费75亿~80亿美元。而维持整个“第三世界帝国”,80年代初苏联每年需要支出几百亿美元。(8)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4页。

(三)经济打击战略。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内外交困,许多问题积久而发。1981~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农业生产年增长率都创历史上最低。美国长期研究苏联经济技术薄弱、资金短缺的脆弱性和不足,调动各方资源和国际联盟有针对性地加大打击力度和持续施压,比如动用盟国的力量减少对苏联天然气进口,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强化技术出口限制。

虽然苏联在全球事务和军事方面野心勃勃,但也面临着国内经济与资源方面的难题。美国领导人坚信苏联的经济体制有其根本性的弱点,一直试图利用这种弱点打击苏联,确立美国的战略优势。在他们看来,如果施加足够的压力,苏联将在维持其全球帝国和解决其国内难题这两者之间面临艰难抉择。1982年11月,里根批准一份指示,称要通过对苏联经济赖以生存的资金、技术和能源等“战略性三位一体”的关键性资源进行攻击,进而瓦解苏联经济,这将成为美国的政策。

里根政府认为,如果只与苏联进行武器数量的竞争,苏联会占据优势。美国如果想要赢得美苏间的较量,必须把经济与技术竞争包括进去,美国的技术优势可以抗衡苏联在战场上的数量优势,通过加快技术竞赛速度,美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将变成一种强大的武器。(9)同上,第154页。美国要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把它用到极致,通过新技术研发和部署,迫使苏联不得不卷入一场注定失败的竞争。

美国断定,苏联获取西方的技术是其“生命线”,对此美国必须设法切断,尤其是关键性的瓶颈技术。为此美国政府在强化高技术军备竞赛的同时,也试图限制西方向莫斯科出口那些能够帮助其提高竞争力的技术。1982年初,美国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及其助手制定了一项绝密的国防部五年计划,成为美国历史上在和平时期进行最大规模军事建设的指导原则。该计划强调“经济与技术战”在美国政府政策中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计划指出,要努力阻止苏联采取各种手段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获得技术。事实证明,美国的技术限制发挥了很大作用。1975年,在美国出售给苏联的全部产品中,高技术产品占了32.7%,销售总额达2.19亿美元。而到1983年,美国对苏联高技术产品出售的比例下降到5.4%,销售总额只有3900万美元。(10)[美]施魏策尔著, 殷雄译:《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第162页。

美国还与盟国商讨进行技术限制合作,推动巴黎统筹委员会实施一项联合战略,让巴统对所有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产品和技术出口进行控制,包括先进计算机及其电子部件、光导纤维、半导体和各种冶金技术。甚至对一些不能准确确定应用范围的民用技术也进行出口控制。合作技术限制同样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983年秋天,美国海关调查人员在欧洲同行的协助下,没收了大约1400批非法出口货物,价值相当于2亿美元,其中许多是有助于维持苏联工业部门的关键技术产品。(11)同上,第163页。

在金融领域,美国于1981年3月加强了对欧洲对苏信贷的管制,重新把苏联归类为“相对富裕的国家”,以取代原来的“中间借贷国”的地位。(12)同上,第93页。美国对苏联银行在西方的储蓄额进行了汇总,结果显示已经由1981年初的85亿美元降到该年年底的约30亿美元。同时,苏联的对外贸易也在同步减少。1980年,苏联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贸易盈余曾经一度高达2.17亿美元,但是到了1981年却变成了30亿美元的逆差。(13)同上,第98页。1981年,苏联开始抛售黄金,出售量超出原有量4倍。很显然,在美国的种种施压下,苏联在现金方面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

在经济战过程中,中情局发挥了关键作用,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收集苏联经济弱点的信息上来。1983年,中情局专门成立了“技术转让情报委员会”,其唯一职责就是对苏联集团获取技术的行动进行跟踪,了解苏联的经济需求。中情局还每天从大量材料中分析苏联制造业的瓶颈与缺陷,每周给里根呈送有关苏联硬通货收入升降情况的图表以及美国应采取措施增强优势的建议。中情局有关苏联的“脆弱性评估报告”认为,苏联经济体制“僵化而顽固”,在资源的重新配置方面缺乏市场灵活性,而苏联从西方引进的技术与设备是一种为了缓减瓶颈和保持生产水平的“硬性要求”。因此,一旦把关键技术的转让途径切断,就可以使苏联经济遭到严重损害。评估报告指出,苏联获取西方技术需要硬通货,而石油是赚取硬通货的关键经济领域。如果苏联石油与天然气的产量降到最低点,那么它将不能在广泛的领域里进口西方的设备。(14)同上,第120页

此外,中情局还故意制造假技术情报,导致苏联上当,使苏联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结构缺陷进一步加剧。 中情局通过各种渠道,协同发表不完善的和容易引起误解的技术数据。其在海外的一些虚拟公司向苏联官员出售被歪曲了的情报,包括燃汽涡轮机的设计图纸、石油钻探技术等。中情局强调,转到苏联人手中的情报一定要真假混杂,虚实结合,只有在真实的情报中间混杂足够多的假情报,才能使苏联的努力最终失败。假情报使苏联不仅耗费了大量资金,而且直接影响到工程计划,导致许多工程瘫痪。比如苏联鄂木斯克的一家化工厂在其扩展计划中使用了引起误解的资料,苏联专家被引入了技术迷宫,苏联为此行为付出了约800万~1000万美元的代价。1984年初,苏联获得了燃汽涡轮机部件的设计图纸。根据这些图纸制造出的一些部件安装在了天然气管道上面。但是,这些设计图纸在工程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使涡轮机出现故障。结果,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推迟了。美国还通过中间人向苏联出售被故意毁坏的计算机芯片,导致好几家苏联军用和民用工厂的设备瘫痪。在中央情报局制造民用项目的假情报时,美国军方在军用技术方面如法炮制,制造了六七项敏感军事技术项目的假情报,希望引起苏联人的极大兴趣。这些项目包括雕形技术和先进的战斗机技术。这些假情报做得十分逼真,内容包括开发时间表、样机性能、结果测试、生产时间表以及运行业绩,同样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5)同上,第214~215页。

二、美国对苏战略的特点分析

美国对苏实施的各种战略充分体现了美国冷战战略中的竞争与博弈本质,总体而言,就是以己之长、综合施策、长期施压,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削弱对方,利用合适的时机击垮对手。为此,美国制定了长期的、连贯实施和不断升级的政策措施。美国对苏战略自冷战开始形成、不断根据形势得到调整、充实和精细化,针对性越来越强,施压效果也越来越充分。美国并非简单地遏制围堵苏联,而是将接触、交流、展示等手段相互结合。遏制战略是阻止苏联的扩张,而接触战略则是发挥更多渗透影响的关键。美国从未断绝与苏联的往来,而是通过各种形式试图对苏联内部产生更大影响。

归纳起来,美国的战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综合运用各种力量手段。从冷战一开始,美国在从意识形态、世界观的高度界定来自苏联威胁的同时,就十分重视实力在与苏联对峙、遏制苏联过程中的作用。因为实力是苏联向外推行自己意识形态和建立势力范围的物质力量。而这种实力,无论是军事的还是科技的,其基础是经济实力。因此,在考虑如何对苏联进行遏制的同时,美国战略界对美苏之间包括经济实力在内的实力不断进行评估,对如何使用经济手段对付苏联作了仔细的设计和实施。(16)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遏制战略解析》,第227页。

美国运用的是全面综合的实力,而相比之下,苏联更迷信军事力量的作用,强调在军事上与美国竞争,靠军力维持与美的战略平衡及其超级大国地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超级大国”。苏联是一个有着畸形经济结构、先天不足的国家,看似十分强大,实际上有着致命的弱点。美国战略上的狡猾在于看到了这些弱点,并不断在竞争中攻击这些弱点,放大这些弱点。

经济和技术劣势是苏联这个巨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如何利用这些弱点需要精明的设计,美国通过综合运用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情报、文化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施压,并使这些手段相互配合、交织作用,以达到组合的效果。其中,美国以将苏联带入经济竞争为主线,使苏联脆弱经济的弱点暴露无遗。从根本上说,苏联输在经济发展不利之上。

第二,充分利用对手的内部问题。苏联之败败于内政。大国实力之本在于内政,内政稳,国不乱。国家内部不稳定,则国将不国;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则必然遭受重大损失。像以前的很多帝国一样,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其原因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领导层战略上的失误和经济和社会问题失控引起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杜勒斯强调的和平演变就是内部政治与外部政治压力相结合,内外夹攻。要“通过利用不满及其他麻烦,制造和增强民众和官僚机构对苏联政权的压力,以促进苏联政策和行为的演变”。如果苏联的政策“在国外得不到成功,国内压力就会增加”,“国内压力必然会改变共产党政权的性质,特别是如果这些政权不能取得巨大的外部成就的光荣和威望的话”。杜勒斯认为,斯大林的政策之所以迟迟难以改变,就是因为斯大林能够在国外不断取得成功。因此,不让苏联取得外部的胜利,将使其政策“加速演变”(17)石斌:《杜勒斯与美国对苏战略》,第203页。。因此,美国重点关注苏联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的动向,只要能使苏联陷入麻烦,美国就会加紧推进。

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性扩张,使苏联陷入空前的外交和道义上的孤立,而其安全形势并未有所改观。苏联进行全球性的扩张和干涉,但支持这一切的基础却很虚弱,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很快就显出力不从心。在里根时期,美国十分重视有关苏联经济脆弱的情报,比如工厂由于缺乏备品备件而停工、硬通货匮乏以及排队购买食品等,通过这些情报,美国更进一步强化了对苏联经济有针对性的打压。

战略上,美国始终强调利用对方的失误并放大其失误效应。如利用苏联对华政策的失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利用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在金融信贷、技术转让、能源出口等方面加以限制和中断,使苏联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利用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的错误,从资金、军事装备和武器等方面大力支持反政府武装,成倍加大苏联的战争成本,使得苏联本已陷入困境的财政雪上加霜。同时,美国还强调内外结合、软硬兼施,利用对方内部和外部的一切矛盾,离间对手的合作伙伴,通过各种方式渲染或放大对方制度和模式的问题。

第三,有针对性地迫使苏联以弱抗强。苏联与美国竞争,缺少经济实力,又存在急于竞争、渴望超越的心态。美国充分利用这两点,诱使苏联不断做出超出实力范围的事情,卷入实力不济的竞争。军备竞赛、太空竞赛这些耗资巨大又需要高科技支撑的领域,就成为美国引诱苏联参与的重要领域。苏联正是因为卷入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才导致其经济出现重大损失。种种迹象表明,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项目是一个虚张声势的计划。但美国通过对这一计划的渲染,迫使苏联做出了过当的回应,成为拖垮苏联经济的沉重一击。

苏联有自然资源上的优势,人才和教育也是强项,但在科学决策、目标规划、有效组织和资源利用上能力不足。苏联的官僚体制和僵硬单一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导致经济和技术使用的效率低下。苏联在目标规划上的最大的问题是未能有效组织起布局合理、整体协调的发展模式。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原因,苏联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严重,重军事轻民生,突出重工业而忽略轻工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能源出口,而核心技术的研发又因为综合实力的不足缺少资金投入。由于需要与美国展开全球竞争,苏联的摊子又铺得过大,头重脚轻,不堪重负,成为一个片面的、畸形的超级大国。这一切都被美国抓住并充分利用。

三、对中国的可能启示

当前,美国对华战略已经由接触合作型施压转变为竞争性对抗。虽然目前特朗普政府的重点是经贸战和科技战,但显然会与其他战略相互配套。中美之间将长期处于战略竞争与对抗状态,要比谁更有定力,更少犯错,看谁能够超越简单得失、更有洞察力、领悟对方没有察觉的因果。

结合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战略的历史经验,中国在当前及未来一阶段处理中美关系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战略定力。中国拥有几千年形成的战略文化,比美国几百年的战略文化要深刻得多。美国的战略文化基于权力政治是代表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文化,但却缺少足够的历史纵深感。而中国战略文化的核心是和合,要在和合文化的指导下把握好中美竞合关系的总体稳定。中美竞争是长期的过程,要变竞争为互促而不是互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循环。争取扭转美国把中美关系演变为竞争性对抗的图谋。

虽然目前中美实力对比仍是美强中弱,但两国都经受不起全面战争,两国已经具有的深度相互依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轻易改变。历史上大国冲突都希望不战而胜,而今天中美两国的冲突与摩擦也只能通过互谅互让而达到双赢的结果,谋求战而胜之只能是两败俱伤。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与美国的战略较量和博弈期。中国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进退有据,不争一时之短长,避免锱铢必较。尤其在大国竞争僵持的时期需要注意。战略僵持期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要避免战略机遇期成为战略冒险期。

第二,避免战略误判,不要轻易卷入目的不明的竞争之中。美国将会不断释放诱引中国进行竞争的各种信息,利用中国可能存在的急于追赶的心态,在中国与美差距较大的领域,迫使中国掉入实力不对称的竞争陷阱。中美战略竞争与对抗的大环境,易于引发中国夸大的反应,这是需要关注的。要有意识地避免同美国的地缘政治之争,不争夺区域或跨区域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尤其不能轻易卷入地区争端和局部战争。

美国将会充分利用其对中国的优势来抑制、削弱和延缓中国在诸多领域的发展。未来的中美冲突将集中于新领域,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展开,也有可能外溢到传统的军事安全领域。中美在通讯、网络更新升级等引领性技术上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在这个时候,中国尤其要避免头脑发热、盲目冒进,陷入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竞争。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十分关注挑战国的经济状况,也一直在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冷战时期,美国掌握苏联大量的经济信息,使美国可以精准施压。美国还曾释放一些虚假数据,使对方上当受骗,付出巨大代价。长期以来,美国的一些咨询机构一直在从事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规律和数据的分析研判。从中国的角度讲,对于需要大规模投入的项目的上马,各级政府要慎之又慎,避免由于美国的诱引而仓促与其展开项目竞争。在技术研发和引进的过程中,要谨防虚假情报和技术骗局。面对无法避免的贸易战,中国要从长计议,从容应对,避免损失扩大化,不陷入选择困境。

第三,尽全力增强战略应对能力,深化改革,加快自我发展壮大的进程。大国之争关键靠自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犯错的基础上。经济贸易摩擦将可能使中国经济和外部环境陷入暂时性和阶段性的困境。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和内外部危机管控能力,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做好应对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的准备。要最大程度地保障稳定,针对可能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干扰,强化战略资源的储备和合理布局,丰富和完善战略选择方案。

增强应对能力的关键在于强化战略自主能力。要大力加强核心科技的研发和应用。美国拥有的是技术优势,技术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大规模的军事支出。美国拖垮苏联是靠高科技与经济优势。兰德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曾强调,只有技术独立,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独立。没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一个大国永远不可能居于独立甚至是主动的地位。技术优势并不是单纯依赖政府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市场、研发与商业应用相互结合的。

总之,由于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华战略的对抗、冲突性在不断增强。美国对华施压、示强和诱引的成分会交织出现和反复使用,在当前及未来一阶段,中国尤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防范战略诱引,要防止轻易卷入局部冲突,不要因危机处理不当而引发危机失控或战争冲突。○

猜你喜欢
苏联战略
基于SWOT分析的VR平台的战略选择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武装保护苏联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雾在做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