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能图书馆, 助力教育学院教科研

2019-11-16 04:48应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智能技术图书馆

摘要:智慧校园是智慧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智慧图书馆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功能单位,其建设的初级阶段可从打造以读者为中心、符合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图书馆入手。教育学院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阵地,作者通过数字化方式真正把图书馆打造成了学习和资源中心、共享和交流中心。

关键词:教育学院;图书馆;智能技术;个性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9-0096-04

教育学院,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但和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学校有区别,而且和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各类学校也有区别。其所具有的师范性质,不仅基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植根于中小幼的教育实践,服务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服务。教育学院一方面主要承担着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小学校长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等任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向中小学输送优秀教育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除了继续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之外,它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也纳入了研训体系。

对教育学院来说,有着丰富的教科研资源的智能图书馆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功能单位,它充分利用射频识别、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互联网思维,将新兴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结合起来,通过数字化方式智能地为教研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个性化教科研资源库,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针对智能图书馆的具体功能建设展开分享。

● 更多元的空间、更智能的借还

借助以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能够实现图书的自助借还、盘点、查找、定位等工作。这一方面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使其从事务向智能转变,将先进的智能技术同馆员的学科专长和情报能力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用RFID标签、自动借还机、人脸识别等基础智能设备,不仅能使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查找、阅读和借还图书期刊,而且突破了原有的以馆藏资源为中心的阅读空间、传播空间的局限,实现了无人值守的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图书馆的空间不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知识资源保存中心,更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学习研讨空间、知识共享空间,融合资源、空间、技术、工具和多种服务,包括自主式、交互式、团队或小组等形式的学习和研究。对空间职能布局规划的重心从资源保存和学习场所拓展至研讨与社交,空间设施的灵活性应适应用户学习行为的多样性,并同时为特定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从“到馆”“到身边”到“到桌面”和“到终端”,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布局为用户提供服务,让用户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能够对图书馆服务触手可及。教育学院的传统图书室(书库)引入RFID技术实现自助借还和图书定位,并结合微信平台的API接口,实现了馆藏检索、扫码借阅、记录查询、新书通报等功能,“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是藏书库的补充,并提供附书光盘的镜像下载和视听文献资源的在线观看。资料室(期刊阅览室)与“中国知网”部分数据库对接,加强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融合,前者按学科学段、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等分类进行上架,提供最新教育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则在“我的个人馆”中根据读者的文献信息检索行为、使用习惯、以往课题等特征数据建立读者模型,提供个性化推送和精准化服务。数字研修室提供基于无线网络的在线知识交流环境,结合无线投屏、无线打印扫描、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为用户提供共享、学习、研究、探索和创造的条件和舞台。咖啡休闲书吧则以温馨的环境,吸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讨和交流。为拓展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每一层楼的接待室都设有期刊架(以文学类、休闲类、健康类为主),走廊设有开放式书柜(以赠书为主),在学院大厅则另有24小时无人图书馆可供自助借还(以新书为主)。其终极目标是让读者随时、随地能够体会到智慧服务的便捷和人性化,将物的智慧(图书馆在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运行过程中使用到的工具、技术、资源、内容和设备等)与人的智慧(个体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获取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有机融合到一起。

● 个性化的资源、个性化的服务

图书馆的特色体现在资源和服务上,其产品价值除了可提供的资源本身,更多体现在独特、方便及个性化定制等服务方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收藏数字资源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往往只是从数据库商那里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权然后提供给读者,很难体现出图书馆本身的价值,所以图书馆需要整合打造有自身特色的符合所服务人群需求的数字资源。

用户与资源是图书馆服务中的核心要素,关注用户体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服务将是图书馆今后服务的方向。聚焦数据用户群,不同层次的受众应予以不同层次的知识服务:应大多數读者之需的数据通识知识服务;面向高层次读者之需的学科数据知识服务;面向特定读者的个性化科学数据知识服务。

为此,教育学院的图书馆对用户进行了分类,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针对纸本期刊的阅览者日益减少的现状,为年纪大且信息能力较弱的教研员在馆阅读与研究提供更主动的架位分类及导引服务;针对最新研究热点和内容有需求的读者,为其提供最新的期刊文献和更丰富的二次文献服务。另外,科研部门的读者及信息素养较高的年轻教研员往往通过数据库来检索、阅读期刊论文,为使这类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地自由访问跨地域的分布式数字资源,教育学院的数字图书馆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特色资源。为院内的教研部门、专技人员以及本区的基层教师提供了“中国知网”的基础教育和社科人文数据库(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Ⅱ辑);助力教科研,提供多方位、多维度可视化研究分析的“超星发现”系统;吾喜杂志的电子期刊阅览室和CNKI工具书馆,让理论和实践研究突破空间的限制,是在馆阅读的有力补充。

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笔者对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读者的使用习惯进行分析,CNKI数字图书馆会根据所关注的学科领域、读者分类,定期推送最新的科研情报,为读者提供准确、个性化、主动式的信息服务,在当前信息过载和泛滥的背景下,有效提高读者学习或阅读的针对性和效率。若能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以研究者为中心的知识关联网络,则可为教研员间的合作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具体的资源分布如下图所示。

● 面临的问题、发展的策略

教育学院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数字资源,然而各种资源系统使用不同的开发平台和数据库系统,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相互之间较为独立,无法满足数据一站式获取的需求。优化的策略是实现统一身份认证,通过单点登录使用该用户申请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并可以按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展现和重新整合,允许用户在多个应用系统中只登录一次就可以访问所有相互信任的应用系统。

图书馆云平台的出现,使得区域内的图书馆得以信息互通,并实现馆际共享,这是服务理念的进步。但也要注意两点,首先是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要区分公有云和私有云,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公有云上。对于一些数据,包括财务、预算和个人隐私(教职工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人脸特征数据,学生的姓名、班级、学籍号)等信息,出于安全考虑,将其存储在内部的私有云上可能更合适。因而平台应构建在公有云(系统所在服务厂商)和私有云(区信息中心)协同的混合云架构下,既支持瘦客户端和资源与数据共享服务,也保障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需求。其次是云端数据库与本地数据库需协同运作。过分依赖云端的数据库,一旦云端服务器瘫痪,或是网络连接中断,图书馆的运作就会停滞,建议保留将本地数据库实时同步到云端的做法。

图书馆微信平台的建设,具有宣传资源与提供服务的作用。除更新图书馆的信息资讯,实现图书馆的基本业务功能,如资源查询(提供架位号)、扫码借书、扫码查重(购书时)、个人借阅查询、图书到期提醒外,更希望它能整合移动阅读功能,同时注重个性化移动功能,界面的个性化、内容的个性化、记录读者的使用轨迹,并根据个性化分析模型准确找到读者的兴趣内容和爱好进行推送。

最后要提到的是馆员的发展。他们最初是学科馆员,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学科情报分析,然后成为信息素养馆员,针对受众信息检索能力提升诉求对其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最后成为数据素养馆员,即由最初的教育服务提供者角色转变为数据需求的挖掘者、教育诉求发现者、数据服务的管理者。智能图书馆的建设除了“物的智能”,还要结合“人”的智能,这就要求馆员要成為兼具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不断进行业务创新,还要了解大数据管理技术与知识挖掘技术,具备应用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的能力,同时能将技术设备应用能力和自身知识、技术与智慧充分结合。为此,要将馆员从常规的传统服务中解放出来,致力于智慧化服务的提供,制订培训制度,建立激励制度,鼓励馆员自主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升馆员利用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

● 结语

智能图书馆是智能技术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智慧图书馆的初级阶段。物联网为智能图书馆转向智慧图书馆提供了桥梁,从RFID的伪智慧阶段,到采用多种传感器并实现精准服务的弱智慧阶段,直到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智能响应的强智慧阶段,这一建设过程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新兴技术和设备的引入需要与原有技术和数据环境等相适应。同时需要重视对智慧馆员的培养,提升馆员的信息检索能力、捕捉挖掘信息能力、学科知识分析能力,以及对智能技术的敏感性,并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管理、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智能技术对知识进行感知、挖掘、获取、重组,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支持智慧化服务。如何在个性化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积累出属于教育学院的特色馆藏,并在个性化服务的智慧过程中实现对教科研的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正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考文献:

[1]刘昕露.浅谈教育学院图书馆围绕基础教育发展提升服务能力[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高协,王昕,张心言,等.智慧图书馆的空间设施构想[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06).

[3]初景利,段美珍.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04).

[4]杨国富,余敏杰.数字媒体环境中的读者价值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02).

[5]许新龙,杨永霞.新一代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06).

[6]施晓华,王昕,徐璟,等.新一代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与特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02).

[7]谢幼如,黎佳,邱艺,等.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

[8]李校红.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关键要素、实现路径及实践模式[J].情报资料工作,2019(02).

[9]焦海霞.由信息素养馆员向数据素养馆员转型:动因、模式与路径[J].图书馆学情报学,2019(03).

[10]龙军,向宏华.智慧社会视角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2).

作者简介:应敏(1982—),女,上海人,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毕业,本科专业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猜你喜欢
智能技术图书馆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探讨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运用研究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究
关于烟草设备自动化系统浅析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