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分析
《放马山歌》是流行于云南西部的一首山歌,收录在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中,本节课的课型是唱歌课,且《放马山歌》的歌词非常简谱,七言两句为一段,主要描写的是正月和二月牧童放马时的高兴心情,非常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在三年级阶段引导学生学习演唱。且《放马山歌》是一首民族乐曲,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价值在于通过聆听与学唱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点燃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初步了解云南歌曲中欢快、热情和豪放的特点;
(二)启发学生去感受民族音乐中独有的节奏,从节奏升华情感;
(三)借助民族音乐的渗透引导学生感知民歌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音符和衬词的唱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非常浓郁的好奇心和无尽的想象力,但是目前三年级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充斥的往往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和感受到流行音乐的节奏特点,情感表达方式。相反的,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是少之又少的,甚至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是极低的。所以,音乐教师在《放马山歌》的教学中务必要借助新奇有趣的方式进行导入。《放马山歌》是一首流行于云南的歌曲,那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云南景色图。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受到地理和气候的影响,云南的每一处都称之为美景,素有“彩云之南”的美称。当学生被云南的美景深深吸引住以后,教师就可以借助问题联通课堂。
在教师有意识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被逐渐引入到云南的民族音乐上来,进而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翻开了新的篇章。
第二环节:
这一环节是基于学生注意力浓厚的基础上展开的理论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几个名词,包括:民歌、山歌……其次,教师借助不同的方式一一为学生解释黑板上名词的意义。比如,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民族歌曲,而民歌按体裁可以分别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当学生对山歌的概念有所认知后,教师可以借助问答的形式展开课堂互动。
第三环节:
教师:同学们都听得非常认真,也了解到了这首歌所描绘的情境了,那么你们想学唱这首歌吗?
学生:想!
教师:想要学会这首歌,就必须要学会几个动作,要不要和老师一起挑战下!
接著教师便跟着山歌的节奏进行走路、跑步、跳跃的动作,并串联动作,凝神贯注,感受节奏。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也纷纷站立起来,模仿教师进行节奏的走跑跳游戏,进而在玩闹中对歌曲的节奏获得感受与认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现在你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歌曲的节奏特点,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歌词,找一找歌词中独特的部分吧。
学生:朗读歌词。
教师:同学们的声音真的是震耳欲聋,那么在你们那么认真的朗读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歌词中出现了好几次“呦哦”。
教师:真棒,那么这个“呦哦”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哟哦”是什么呢?
学生:是牧童赶牲口时的吆喝声!
教师总结:在民歌中这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歌曲中具有一定烘托气氛的作用,这样的词语被称之为“衬词”。你们想象一下牧童在赶牲口时会怎样吆喝呢?
学生:热情高涨地大声“哟哦”的吆喝着。
教师:同学们真棒,是的你们吆喝得非常好,这个吆喝声就应该欢快些、热情些。另外,在吆喝的过程中大家也需要注意的是“哟”字要长一点,起点高一点;“哦”字要向上扬,甩出去。(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摆出挥鞭子赶牲口的动作来。)
教师:现在你们对歌曲的节奏和衬词都有所了解了,那么现在请大家跟着教师一起来走进那美丽的云南,共同演唱这首《放马山歌》吧!
五、案例分析
(一)本次案例中师生互动非常频繁,且无论学生是回答问题还是私下小组讨论,教师都会率先给予他们一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习新课的紧张感,有利于提升他们认知新课的效率。
(二)本次案例中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如果说导入环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那么课堂中间的游戏环节则是适时地将学生即将涣散的注意力再一次拉进课堂的有效举措;
(三)本次案例中缺乏基于培养和启发学生音乐思维的设计,比如“哟哦”的唱法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信息,尝试演唱,总结唱法,进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沈晶晶(1984.06.10),女,汉族,籍贯邳州,学士,职务为教师,职称为中小学二级,专业为艺术设计,邳州市碾庄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