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统一”“和谐”“美妙”的声音状态

2019-11-16 02:15宋霞
艺术大观 2019年34期
关键词:和谐统一

宋霞

摘要:合唱是当代非常流行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新课程标准下,合唱训练已经成了初中生音乐课外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合唱已经脱离了童声合唱的相关特点,向着更加专业更加成熟的演唱效果领域所转变。在合唱训练层次体系中,声音训练应符合哪些要件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初中生合唱的实际情况以及合唱声音的效果要求是本研究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希望能为塑造良好的初中生合唱声音状态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统一;和谐;美妙

不同年龄层次人员的合唱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初中生所代表的青少年合唱往往能够体现出纯美而天籁般的音色。科学的声音训练能够在保护学生声带的同时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演唱技巧,实现统一、和谐、美妙的优美音色。

一、初中合唱训练中声音“统一”的概念和重要性

合唱训练中声音的“统一”是指各声部要做到相互协调,每一名演唱团队的成员都按照统一的声音规律进行表演,使自己的声音能够与作品内容产生应有的艺术联系,呈现较高的音乐艺术性。合唱声音的“统一”是合唱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合唱艺术形式的本质要求。在合唱训练中,要求各声部在音量、音色上、音准上达到统一,在这要求之下需要合唱团内部的所有个体实现合理的音乐关系。

(一)节奏统一是合唱声音训练的基础要素

节奏对于音乐来讲是一种规律运动的象征,在进行初中生合唱训练的过程中,合唱成员做到节奏统一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整齐划一的合唱声音。实现节奏的统一在于演唱者对于音响运动轻重缓急的把握,要求每一名合唱成员演唱在相应位置实现共同的,合乎一致规律的节拍律动,乐曲结构方能完整统一。除了打拍子多唱所练习的歌曲,掌握相应的频率乐感之外,还需要多聆听标准演唱、多自我聆听,多进行成员之间互相聆听与辨别矫正,训练队员在演唱过程中仔细观察指挥的动作,跟随指挥的节奏,同时与其他成员保持统一,这些方法是实现节奏统一简单而有效的途径。

(二)音准统一是合唱声音训练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合唱成员要按照既定的音准进行歌曲的演唱,在节奏相对统一的情况下,有的成员声音畸高会打破音乐的和谐,声音过低也不能够实现应有的演唱效果。因此在初中生的合唱声音训练中要对演唱不同作品、不同位置的成员的音准加以规范,在音准统一方面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采用音阶训练、音程训练、不同调式训练等方法,指导学生能够掌握不同音区、力度、速度条件下准确把握音准。

(三)音色统一是合唱声音训练的必备条件

合唱是一种抑个性扬共性的音乐活动,要求具备不同生理和声音条件的学生必须发出统一的音色。初中合唱音色的训练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音色,如甲同学和乙同学的声音特点有什么不同,如何调整自我获得两者之间相类似的音色;然后需要学生明白在作品展现的各种情绪中,声音的音色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提出一个统一的情感表达度,使团队成员在演唱作品时能自我调整获得一个统一的基础音色,并在作品需要的不同情绪中,把握好一致的声音表达。

(四)唱法统一对合唱作品风格的展现有巨大影响

基于学生们的整体综合水平和个体差异情况,教师应传授学生使用统一的发声方式,采用统一的唱法,而不是一人一方法。唱法的传授涉及专业性、长期性的过程,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项辅导,从气息运用、发声位置统一,到胸腔、头腔位置统一,再到咬字、句法,音色音量控制统一,使他们掌握科学唱法体系和唱法功底,学生也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训练,勤于动脑思考,学习掌握合唱中唱法的统一。

二、初中合唱训练中声音“和谐”的概念和重要性

和谐优美是合唱艺术的重要特征,和谐包含匀称、适当、协调等多重含义。在当代初中合唱训练中和谐是成功作品的标志性特点,其具体层面不仅包含着音乐声部间的和谐平衡,也包含了成员间配合的和谐以及最终情感表达的和谐。

(一)初中合唱训练的良好效果离不开成员间的和谐

这种和谐不仅指他们在具体音乐作品演唱效果方面的和谐,也包括成员之间彼此关系的融洽。只有学员之间建立了健康的同学情、队友情才能够在音乐风格特点的把握上及其配合上形成更好的共鸣。因此在日常训练之余,老师也要注重对合唱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纽带的塑立,可以通过一些音乐接力游戏和课外活动来增强成员间的友谊,尤其是不同班级的同学之间增进了解,这对于最终的合唱和谐表现是直接有益的。

(二)注重声部间的对比与平衡是和谐的技术体现

实现声部的协调与和谐平衡,首先要获得各声部独立性。通过分声部练习,使学生做对自己负责的内容了如指掌,能自如演唱;然后各声部互相了解,聆听、了解其他聲部的旋律走向和变化;在前两条完成的情况下,再进行整体的多声部训练,要求学生在演唱好自己负责的声部同时,还要留意其他声部的音响变化,并逐字逐句训练学生控制声音的层次,获得对比与平衡。同时进行谱例分析法,通过合唱歌曲曲式结构的指导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作品当中的戏剧或情感冲突,开阔他们的音乐思维,从而获得声部间的平衡均匀。

(三)良好的呼应与协作,形成团队默契

在具体的声音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做出恰当的、符合和弦规律和音响规律的声音处理。例如在指导演唱贝多芬的《欢乐颂》时,此时主要是男生演唱声音较高,但是也要有旋律的柔美特点,女生声音以低音做弱处理,两种声部一定要做到良好的平衡适应,不能反客为主,从而实现了声部和谐。为了实现相应目标,教师在具体训练方法上可以采用器乐配合法,在训练时教师可以用一些打击乐器来引导学生进行声部间的节奏呼应和调整,使他们养成准确的时值分割技能,形成声部间的良好协作。

(四)声情并茂是和谐的最高形式

歌曲是情感的表达载体,合唱所能传达出的情感是异常丰富的。合唱的组织者要在对原作品有深入挖掘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初中生合唱成员进行二度创作。教师一定要向合唱成员们仔细讲解这首作品的情感内涵,可以从原词曲作者的创作经历入手,结合歌词进行讲解,在合唱成员有一定的情感把握基础之后再进行技术层面的演唱指导,才能使得最后作品融情于声,使得作品深层次情感得以充分挖掘形成合理的外在化表现。

三、初中合唱训练中“美妙”声音状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美妙的声音状态是统一、和谐的合唱声音表现下所实现的必然结果。达到美妙的声音状态,从情感方面应该能够充分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从技术方面应该能够实现音调、音色、声部的和谐,从精神层面也能够展现出合唱团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向上精神。美妙的声音是合唱成员辛苦训练成果的最终表现,是合唱水平如何的重要标准。

(一)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

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就指出“气为声之本,气乃声之帅”, 强调以气催声,可见呼吸是演唱的动力来源,是发生效果的重要保障。初中合唱声音训练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声音可塑性注重综合呼吸方法的传授。在训练过程当中,气息的运用是声音表达良好与否大关键,应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进行呼吸的控制与声音的发挥,可综合运用慢吸慢吐练习、快吸慢吐练习、快吸快吐练习等不同手段,结合各种针对性的练声曲,提升学生们对于气息的控制能力和发声的把握能力。

(二)追求优良的发声与共鸣

声波与共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合唱的艺术表现十分重要。初中合唱成员在进行声音共鸣训练时主要以头腔的共鸣为主,口腔、胸腔、鼻腔都与之相配合,在具体的训练时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声部特点调整共鸣比例,尤其是对于男生和女生不同的声音和生理特点要区别加以训练,在具体的合唱训练当中要发挥男性胸腔共鸣更强,女性头腔共鸣更强的特点。在训练的要求上不能以成年人的混声共鸣标准加以要求,应更加注重青少年自身声音所带有的清脆明亮特点,在训练的同时也保护青少年的发声器官,为以后的声乐发展打下基础。

(三)音色多变、虚实有度

音色的明暗与虚实是合唱音响最终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在最初的初中合唱训练当中往往演唱音色会暗一些、声音虚一些,需要引导学生逐渐提升音色的明亮和虚实程度,最终达到一首音乐作品最好的演唱状态,这也就被称之为“輕声高位”的训练方式,对于初中生的合唱训练有较大的参考性。但同时音乐老师也要明确合唱中的声音基础应该是明亮而又结实的。同时在运用“轻声高位”训练法之后,也要指导学生在放开声音之后也能够控制好自己的音色,适当彰显出演唱者的声音个性,避免小声演唱效果好,大声演唱则会凌乱的情况。

总而言之,合唱是音乐艺术形式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体素质意义重大。塑造“统一、和谐、美妙”的声音是初中合唱声音训练的相关原则和技巧要求,音乐教师与合唱成员需共同努力去实现合唱所追求的相关声音状态。教师组织合唱教学,应明自身所带团队的发展方向,寻找适合初中合唱声音训练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在参与合唱训练的同时,获得更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合唱团队获得更优美动听的美妙声音。

参考文献:

[1]王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黄河之声,2019(11):100.

[2]王芳.浅谈初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J].北方音乐,2016,36(13):92+94.

[3]许冰.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4]赵怀超.高校合唱指挥课堂教学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当代音乐,2019(09):60-61.

猜你喜欢
和谐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全国统一行为图鉴
淝水之战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统一方向 瞄准目标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