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拍过一部好玩的电影《有话好好说》,有这么一个情节:书商姜文和女朋友瞿颖闹别扭,与情敌打了一架,摔坏了路人李保田的手提电脑,李保田缠着让他赔。姜文把女朋友带回家,二人重归于好,欲行大事。姜文讲情调,熄灭电灯,点上蜡烛,播放情景音乐,气氛营造十足,正要有所动作,李保田来敲门索赔电脑了。姜文不愿意开门,门外说什么他都答应,李保田满意而去。姜文很扫兴,从被打断的地方接着行大事,他觉得没劲,必须重新来过。就吹灭蜡烛,重新点上,音乐也从头开始播放。刚刚有点感觉,李保田又来敲门了,要和姜文签协议,姜文说怎么都行,让他走,他就是不走,趴在门边一条一条念协议条款。女朋友彻底败兴,打开门拂袖而去。
姜文办事前要制造的情调,就叫仪式感。
办那事儿,不点蜡烛,不播放音乐,也能辦。就像两条狗,彼此对上了眼,不分场合,随时随地都能办事。但那不叫做爱,叫交配。
与做爱相关的仪式,远不止点蜡烛和播放音乐,诗歌、绘画、音乐、服饰、珠宝、花朵、清风、明月等许多美好事物,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动人的仪式。
可以说,仪式感是人类文明的根本,于是,专讲各种礼仪的《礼记》成为读书人崇敬的五经之一,“礼崩乐坏”成为圣人最揪心的事儿。
有一些被历史淘汰的仪式,似乎愚昧、可笑,与时代格格不入,但其中蕴含的庄重、虔敬和美好愿望,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前几年,人们很热烈地讨论,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仪式感,现在还有人不断提及。
我们认为,对仪式的迷信,固然是笑柄,对仪式感的轻慢,则必将促成时代悲剧。
仪式感,就像一步一个脚印,终生伴随我们,回避不了,摆脱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