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意义

2019-11-16 11:16匡莲香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审美

匡莲香

摘要:朗读教学是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中包含的审美情趣也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本文基于语文教育的审美视角,对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论述了古诗文朗读教学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情趣美。希望可以帮助高中古诗文朗读教学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朗读教学;审美;小学古诗文

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双生叠韵、那顶针咏叹、那情感韵味、那气势神采、那声之高下、那气之短长,无不富于一种语言之美、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趣之美。《全日制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古诗文学习中从字词句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心通起情,意会其理,把文本语言转化为更能表达情意的有声语言。朗读成了感受美、体验美的有效途径。

一、反复吟诵,审诗的语言美

中国是诗的国家,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它的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优美,通过反复吟诵,才能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魅力和语言之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要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认真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是培养语感、实施美育的最基本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认真品味,教师应当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在胸中细加比较”,使其对所学古诗文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在朗读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体味语言,审意境之美

古诗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袁行霈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等等,这些传神字眼,反复斟词酌句,品味其语言之美。初读中读通、读懂,再读想像悟境,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个性发挥。也正如孙绍振提出“兴象之合”,把握感兴与景观的和谐,人教版一年级《画》,课文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中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把握节奏,审音乐之美

古诗可以清新自然,也可以深沉顿挫。古诗有着不同的音乐之美。古诗的音乐美包括节奏、音调、声情之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古诗的音乐美。林燕波提出:“反复吟诵,体味诗韵和谐,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充分理解古诗中传神的字眼”,吴琼琼认为“指导吟诵,营造诵读氛围,感受音韵和节奏美;”古诗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篇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由原诗诗意所发展的若干词句,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叠唱,故名《阳关三叠》。关于《阳关三叠》的各种形式的演唱就有几十种,包括二胡、箜篌、箫、古琴等等。因此,诗诵读起来双声叠韵、平仄相对、铿锵有声,给人以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的感觉。通过诵读增强阅读主体的直觉感受,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体验感情,审情趣之美

审美具有主观感情。审美主体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为古诗赋予了感情,也就是美为主体而存在,因主体而有审美价值;主体在审美中既认识、接受、评价美,又能动地创造美。情趣之美,也叫做志趣、情意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诵出古诗中诗人的人生态度,通过自己的语言,替诗人说话。小学的每一首古诗中都有其独特的情趣,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画》,一首简单的谜语诗,却也能读出其中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來的哲理味道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出来的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的哲理。苏轼的“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旁观者清,当局迷;跳出来将会有另一片天地。袁行霈提出的“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入诗,以禅喻诗;以禅入诗,是把禅意引入诗中。”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讲述诗中的浅显的哲理还是可以的。

总而言之,基于审美视角的朗读教学首先能提升注意力,每一首古诗都需要背诵,即熟读成诵。学生根据平仄规律,读出古诗的节奏,在不断地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减少外界的干扰,使得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进入到古诗中。同时,古诗在讲授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意境,教师通过全班“诵读”的环境,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了合适的学习场所。其次,诵读不是整个课堂都是读,古诗的学习还包括课堂讨论、自主编写等等形式。所以,诵读的时间是有限定的,每次诵读的时间是规定好了的,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古诗读通、读顺。再次,诵读是口、耳、目的相互配合,用眼睛看不懂的生字词,用耳听古诗的内容大意,然后用口读出来。“口、耳、目”的协同交融,小学生便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其他无关的内容。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增强,知识积累增加。最后,“诵读”能使人静下心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耐心地反复诵读古诗,理解课文的读、品味语言地读、体会思想感情地读;初读、细读、研读;小组读、个体读、全班读;生范读、师范读。每一首古诗都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最终目的,即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诵读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能够锻炼学生的耐性、磨练他们的意志,陶冶性情。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审美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