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要求的特点。根据当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环境类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方法的建议,从教师、学生、校企三方面角色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为未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教学改革;课程;应用型人才
环境影响评价是贯彻“预防为主”基本环保方针的重要手段,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国家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这也成为了最直接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作用在于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技术方法、评价内容和相关评价要求,规范行业操作标准,同时也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能够有章可循。《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课程(以下简称《环评导则与标准》)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课程,在培养环境影响评价人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层面。2018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也进行了最新修订。这都对高校《环评导则与标准》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环评导则与标准》也应进相应的创新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优秀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目前已有学者对《环评导则与标准》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例如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促进教学等[1,2],从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仍不足以满足应用型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进一步发展《环评导则与标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基于此,笔者拟对《环评导则与标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思路。
1《环评导则与标准》教学现状
1.1缺少适用教材
由于目前缺少直接面向高校的《环评导则与标准》专业教材,市面上可以找到的专业书籍仅有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的将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标准整理成册的专业书籍《环评导则与标准》。将该书直接用于高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内容枯燥乏味,没有案例和项目分析,缺少启发性、应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不满足接受性原则。课程难度大,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
1.2 过于理论化
环评导则与标准乍看之下学习的是技术方法、标准、法律,是理论性知识。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但目前环评导则与标准课程授课方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这显然不能满足应用型环评人才的培养要求。有些高校的学生甚至都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环评案例。僅凭被动的理论灌输,缺少将知识应用起来的“实战”,很难从实际意义上培养学生的环评技能。
1.3 教师专业素质不过硬
生态环保部2019年1月21日颁布的关于取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相关工作要求的公告(暂行)(公告 2019年 第2号)中第三条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暂应由编制单位中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的全职工作人员,作为编制主持人和主要编制人员”。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无法直接参与实际的环评项目,还有一些环境专业教师以往也从未接触过环评工作。而对于这样的一个应用型课程,没有实际经验,相当于没有基本的“土壤”。教师对环评工作理解不透彻,对环评案例的解读也是一知半解,更无法直接带领学生开展实践。这就使传授的知识缺少专业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1.4 专业定位不明
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意图环评”、“关系环评”现象,使环评缺少公正性和科学性[3]。环评职能仅流于形式而不能落在实处,再加环评公众参与形同虚设[4]。导致环评影响力不够,公信力不足。这也使得学生学习环评导则与标准的目的从掌握技能变成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即在毕业满足工作时间要求后,通过社会上的辅导班学习考取证书,而忽视大学阶段的学习。
2《环评导则与标准》课程优化建议
2.1 教师角色
首先是尽快编写适合大学生的《环评导则与标准》课程教材。教材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系统性,每章节设置有对应的案例及分析,并在习题中增加实践类题目。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培养,鼓励教师多与环评单位交流学习,组织教师参加环评方面的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系统,巩固教师理论体系。教师有一个夯实的基础,在课堂上才能准确科学地传授知识,才能做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另外,要将教学内容与环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尽量的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配以实际运用场景讲解。例如讲图例的时,多种不同类型的图例,如何选择?怎么用?用错了会带来什么后果?这些都是可以给学生传授的经验,这样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实际案列讲解。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专题案例,结合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案例,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案例分析时,要将案例与教材知识结合讨论,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6]。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法提高学生在于课堂上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能更加的明白到底在学什么,学了能做什么,减少迷茫的同时也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律性。
2.2 学生角色
在教师讲解完总纲和标准体系等基础知识,学生对环评技术方法、工作流程、环评报告书的编写等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可利用“费曼学习法”(也即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用自己的办法教授给别人,达到加深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环评案例介绍相关课程知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分组协作,查阅相关导则、标准和其他相关案例分析等文献。以小组汇报讲解的方式,将知识教授给同学们。教师负责补充说明、总结和点评。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拥有更高的学习动机。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可能存在知识讲解错误,知识面不全,不能捏拿重难点等问题;另外,学生可能只对本组知识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其他组介绍的课程内容印象不深。这就需要教师在小组准备工作前期加入其中,加以引导,不能只分配任务,不参与指导;在学生教授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增加互动,加强课堂的活跃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2.3 校企角色
实践教学是高校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尤其对于环评类课程,没有实际参与环评实践,就很难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因此,首先学校在课程设计上要至少增加2周的实践课时。利用校企合作关系,指导学生到环评单位进行实践。采用双导师制,以环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为课外导师,与教师一道,带领学生参与环评工作全过程,包括项目委托、准备工作、现场调查、评价工作过程、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报告送审以及参加评审等。通过“实战”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 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对环境影响评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培养的环境专业学生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学生的环评知识和技能仍存在有“断档”。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是新的考验。需要在现阶段教学改革基础上对现有问题进行总结,并且不断推进改革、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等,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应用型环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辉辉,湛灵芝,汤桂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资源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5):110-111.
[2]彭辉辉,湛灵芝,汤桂容,李芬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改革探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开发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5 (03):87-89.
[3]李智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14 (06):143.
[4]杨婷.环保新形势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J].低碳世界,2019,9 (07):60-61.
[5]牛晓霞.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高教论坛,2010 (04):81-83.
[6]牟艳军.“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 (11):56-58.
作者简介:傅宇虹(1987.10-)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水环境化学、纳米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