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非遗”新型活态模式的探索

2019-11-16 11:17陆晟慧付贤锐吴先雨朱佳烨卞海蓥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陆晟慧 付贤锐 吴先雨 朱佳烨 卞海蓥

摘要:非物質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来,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逐渐走入大众的生活,但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如非遗文化传承断层严重,传播途径狭隘,非遗艺人工资普遍偏低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我们追求非遗产品的生活化,实物化,并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逐步缓解非遗产品的断层严重,发展缓慢,远离社会生活等问题。但在目前这个物欲横流,快消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利益驱动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在向外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

一、非遗发展的痛点分析

(一)发展资金不足、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产品制作逐渐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而使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大多数非遗产品是由简单的机器操作加上大部分的人工操作制成的,而非单一的流水线操作。在当今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的机制中,大机器生产无疑是有优势的,但对于许多非遗产品而言,虽有机器生产技术但多数艺人不愿采用,其原因在于机器生产粗糙,远达不到手工制作的精细程度,从而使产品质量大大折扣,而有些不良商家则利用这一情况制出大量次货、假货,以牟取暴利,使非遗产业沦为快餐文化,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良心商家甚至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大部分非遗技艺需要面对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的同时,保持非遗产品魅力和文化韵味,并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新青年消费者的喜好。由于传统非遗技艺自身存在的的生产周期长、耗费的人力成本过高、经济转换效益效率过慢等问题,若无后期发展资金的先行扶植,产业链也难以形成发展。

(二)非遗产品销路欠佳

大部分非遗技艺产品销售相对传统封闭,多靠旅游业带动,有超五成的非遗产品未开发电商销售渠道;部分产品虽然已经在电商平台售卖,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力等问题,销售情况一般。

(三)社会认同感低、传承断层

目前非遗产品多用以赏玩收藏,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消费群体以游客或专业人士居多,面向受众窄,缺乏文化包容度。产品地方特色浓厚,若不加以有力宣传,很少有人会关注。没有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传承发扬,仅仅依靠国家的政策推动和传承人的坚守是不足以浇灌创新之花的。这需要当地政府、产业传人加强同外部的联系,提高非遗技艺及产品的知名度。

作为一项传统技艺,传承是其关键,因此急需重新建立改善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机制。本地的年轻人又大多不愿“子承父业”从事这些较为辛苦的手工业,传承对象也会因为该项目长期得不到关注和重视而逐渐流失。现有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及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和培养人才的要求。结合现代文创产业的发展,改善当下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四)产业转型升级难以突破

目前所调研的非遗产业在产业转型方面正面临着极大困境,产品缺乏创新,难以引人注目,而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使产品焕发活力的人。从整个行业来看,无论是传承手艺的匠人还是后期的设计人才都是稀缺的,这些非遗产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方显功夫,且非遗行业前景未明,理解并愿意将非物质文化因素提炼并与时兴产品结合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二、非遗发展基本结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传统手艺的失传,精美物件的绝笔。幸运的是,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文化软实力的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重点关注――宣传、销售、传承,近年来“非遗――扶贫”项目的开展更是对非遗产品的手艺人们一个极大的动力,也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新项目。然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传统观念的束缚、市场面向等等问题的随之来临也考验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政府的调节、自身的转变、群众的接受,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各方共同努力,非遗的发展和传承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相辅相成,共同前进。

三、非遗发展建议

(一)超越传统设计,推行非遗生活化

“非遗”并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相反,它是“人间烟火”的具体化,凝结着生活气息浓郁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寄托。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破除旧的观念,及时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资源,推陈出新,进行现代“激活”,赋予非遗新的活力,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1.对非遗手艺人

提高自身技艺水平,注重创新。非遗的发展不能只能靠老手艺,还得有新时代的影子。消费者大多在旅游时进行购买,针对旅游时节、当地民俗等对非遗产品进行创新,有利于提高销售。将非遗产品进行创意设计,衍生出一些便于游客携带且富于装饰的文创产品,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

2.对非遗组织

传承精华,创新发展。在传承老祖宗技艺的同时,应结合当代特点,推陈出新,非遗产品的文化厚度、技艺精度等都可以寓以新意。整合资源,培训传承人。非遗组织机构应积极设立培训班等组织传承人进行学习,或开设宣讲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传承非遗、不定期开展非遗艺术品展示等等,所谓“开源”,再“精培”,传承不可放松。

3.对政府

引进人才,助力传统手工艺人。招募设计、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或热爱公益、热爱非遗文化的专业人才,对非遗项目进行二次设计,孵化新型非遗产品,促进非遗生活化发展。联系高校,助力传承。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督促中小学、幼儿园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开展民间技艺非遗历史形成机制的教育工作。在非遗手艺人自身发展不乐观的情况下,应当引入“技艺非遗进校园”活动,针对中小学生推出“非遗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的非遗文化基地,宣传非遗保护的途径和方法,激起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

(二)依托新兴媒体,增加文化认同感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非遗文化社会认同度。可采取多种营销策略,线上线下推广相结合,增加平台知名度,创建非遗IP,凝结非遗元素,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流量平台,将非遗工艺与快消文化相结合,推动非遗生活化发展。增强群众的非遗文化认同感。许多非遗艺术更适合动态传播,短视频能够充分展现非遗之美。用视频方式记录手艺人的制作过程,介绍非遗技艺的历史。加上节奏感强或宏大的音乐,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碰撞,激发用户强烈的情感共鸣,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三)精准定位,开拓非遗电商化

以国内知名电商专家、多家电商公司为依托,实现电商知识的先进性与古老艺术文化的历史性结合、非遗进生活,解决非遗文化的传承和贫困地区手工艺人增收问题。利用大学生志愿者和电商专家的力量,组织开设手艺人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培训班。将电子商务与非遗技艺相结合,依靠非遗人的非遗技艺,通过志愿扶贫的高校志愿者、专家、企业、社会群众等联盟在一起,带动非遗工艺品的消费,以扩大销路精准扶贫。另外,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广,信息共享快的特点,通过让大学生志愿者下乡学习各地的非遗文化,从而将非遗元素与高校学习课程结合在一起,引起各地人们对于非遗文化的广泛关注,从而传承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仇琛.“两创”视域下徐州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思考[J].理论观察,2018 (07):137-140.

[2]洪雅雯,蔡舒婷,韓孟琪.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法治与社会,2018 (10):147-149.

[3]刘亚娟,杜振良,王东升,马宏亮,冯超建.以摄影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开封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13):117-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项目编号:201911117142P

作者简介:陆晟慧 1999.02.07 汉族 江苏省苏州市 扬州大学 财务管理方向;

付贤锐 1998.09.05 汉族 江苏省无锡市 扬州大学 工商管理方向;

吴先雨 1998.02.15 汉族 江苏省连云港市 扬州大学 电子商务方向;

朱佳烨 1998.02.10 汉族 江苏省常熟市 扬州大学 财务管理方向;

卞海蓥 1999.02.09 汉族 江苏省常州市 扬州大学 会计方向。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