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梅 黄江 郭钦
[摘 要] 高职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时容易断章取义,继承的积极性不高,继承过程中存在功利性,继承方式死板、单一。面对这些问题,将高职学生的继承转向应然状态。一方面,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继承。另一方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继承中学会创新。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生;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064-0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中,要高度重视青年一代。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面对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和诱惑,树立文化自信差强人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在高职学院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科学合理地继承。
一、高职学生在继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在于高职学院本身和高职学生。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侧重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且学制有限,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入不足,为学生搭建的平台不够。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继承效果的不理想。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出不在乎。问题主要表现
如下。
(一)继承因无知走向无为
從知识层面看,我们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缘于过去一段时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本应该辩证地看待,结果像列宁说的那样,“在倒小孩子洗澡水的过程中,连同小孩子一起倒掉了。”[3]加上高职学院学制短,重技术,重操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入不足。客观决定了高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基于高职学生特点的主观因素,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态度方面,认为可学可不学或干脆不学,无心了解,无所作为,也就谈不上继承。
(二)继承理念以偏概全
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其身心特点容易偏激,以非主流形式评价中华传统文化。有的学生把中华传统文化里的故事凭喜好加以吸收和批判。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及“埋儿奉母”的故事,部分学生严厉批评郭巨夫妇不对,因为他们没有爱惜新生命。作为青年一代的高职学生关注得更多的是自我存在,不能辩证看待,也没有对“奉母”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考虑。虽然“埋儿”不对,但“奉母”还是值得肯定,不能因为“埋儿”就否定了郭巨夫妇的孝。另外,学生不能知人论世,不能理性平和地理解郭巨夫妇,“埋儿”实属无奈,只是这种做法太偏激,不可取。此外,学生未结合所处的新时代树立自信,努力奋斗,若将两者兼顾,既能扶老,又能携幼。
(三)继承态度表现出不在乎
高职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两种极端。有的高职学生非常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近乎痴迷的状态。这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周围的环境怎么不利,他们都会创造条件陶醉其中。如成立社团组织,参加相关文化活动。但是,这样的学生只是少数,却被部分学生称为“奇葩”。还有一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漠不关心,没有积极性,甚至有抵触情绪。这也是少数。而大多为“中间派”,以“佛系”的态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走心、不在状态。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发现,学生自己也坦言,其实“佛系”继承的背后是懒惰和功利。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继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继承目的功利化
大部分高职学生读大学的目的很明确,即为了就业。在这样明确的目标下,“实用主义”思想大受欢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的全是就业,与就业有利的便积极参与,与就业无关的便懒得理会。甚至高职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活动门庭冷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看似与他们无关,其实是日用而不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华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一种素养,需要时间积淀,对于学院、社会、国家的回馈具有滞后性。学生、家长看不到效果就简单地认为可有可无,把其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学视为“作秀的异类”,或者叫“有钱人的消遣”,戏称“看不懂,玩不起”。对于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要靠加分政策来激励。
(五)继承方式死板、单一
在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影响下,大部分高职学生已经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学生采取了非主流的方式来表达。青年一代的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很容易跟风,如有的学生明明在求职面试等正规场合应穿正规的服装,仍拿着扇子、穿着汉服体现个性,弄得面试官啼笑皆非。在“文化自信”相关的课堂展示过程中流于形式。总之,高职学生在继承方式上还缺乏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沉下心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与专业结合、与自己的特点相结合。
二、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探寻如何科学合理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提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怎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是全部继承,而是有选择地、有取舍地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科学合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状态。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相比过去,我们不再受到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已有条件科学合理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应从儿童抓起,但在高职学生时代,也不容忽视对这一知识的传授。这一时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更需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注重经典文本的海量阅读,在教学方面进行专题化教学、嵌入式教学,注重课堂展示,组织专题讲座进行研讨、交流等。另一方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朗诵比赛、书画比赛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熏陶。
(二)重视树立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也是高职学院的根本任务。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树立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高职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职学院应自上而下形成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制度上鼓励并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结合新时代,立足学院实际,以行业内、学院内有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事迹感染、鼓励当代高职学生。去“佛系”、去“功利化”,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渗透
无论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学院的导向很重要。学院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体系下,邀请学生家长、行业、企业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多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有问题即时纠正,以正能量感染学生,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导师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对继承的热情予以合理表达、灵活运用。另外,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专业,展开教学。如将轨道交通专业方面的礼仪文化和中国的礼仪文化结合,将汽车专业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中国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相结合,将职业教育界流行的现代学徒制与中国的传统学徒文化相结合等。
(四)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结合时代的特点,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在批判的过程中注重高职学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培育。在探索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方面,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力。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尊重、积极传承并有效融合了传统文化道德精髓,赋予传统道德伦理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道德精髓进行了时代整合和超越,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5]另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有所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时代价值。就像《说唱脸谱》歌词里唱的那样,“要创新要发展,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爱看”。
总之,正如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提到了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坚定“四个自信”,可见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性。“四个自信”将是次次提、年年提、一直抓的重点之一,而其中的“文化自信”便不在话下。让我们一起努力,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340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2
[3][俄]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高琼.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2):40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