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铭茹
[摘 要] 对学生来讲,理论性很强的内容,难以提起其兴趣,因此这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较大的困难。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对如何让“教”与“学”归位进行探讨,为教学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形势与政策;专题学习;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216-02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应该注意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的专题之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路”,是一个理论性非常强的专题。在前期的备课过程中我仅仅是围绕立论基础、根本目标、核心理念、思想引领、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发展战略这七大板块来构建自己的教学内容。虽然在备课过程中明显感觉到知识点的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但是受教学经验不足的束缚,我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节课后,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兴趣不高,抬头率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亲切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开始寻找一些生活化、艺术化、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案例作为补充。比如,在讲到“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这一事情时,我展示了一张电影《指环王》中关于“林谷会议”的剧照,接着启发学生:“看过《指环王》的同学们可能会有印象,为了拯救中土世界的未来,商议如何处置魔戒,各族代表都来到了林谷参加会议,但会上大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最终佛罗多和他的三个同伴主动请缨,才有了之后的故事。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这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会议决定着人类命运的走向,我们称之为‘全球治理体系。”《指环王》作为一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典电影,基本上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所耳闻、了解甚至熟知,而“林谷会议”是整部电影故事情节的开端,应该说能够对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样一个案例的引入,不少原本低头开小差的学生纷纷抬起了头,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回忆剧情,一边听我讲述,通过看—想—听的相互作用,把“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事情映入脑中。再比如,在讲到“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我播放了一段《奔跑吧》的视频片段,内容为节目组成员参观我国某快递公司的“快递智能分拣中心”,接着启发学生:“我发现咱们同学每天中午下课后最着急做的一件事,不是吃饭,不是午休,而是‘不远万里地去取快递。快递业在最近这几年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然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发货量,如果还依靠单一的人工分拣方式,那么无论对投递的时效性要求还是分拣的精准性要求而言都是无法达到的。所以最近就有一家国内知名的快递公司联手科技公司共同打造了一项‘黑科技——‘快递智能分
拣技术。”《奔跑吧》是时下最受年轻人追捧的综艺节目之一,以该节目片段为“诱饵”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关注兴趣,之后用生活化的语言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能够拉近知识点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领悟到我所要传达的“形势与政策也可以很贴近生活”的内涵。总而言之,越是抽象程度高、理论程度深的知识点就越需要教师寻找到合适的案例进行解读,越是看似“枯燥”“无聊”“远离实际生活”的知识点就越需要教师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展开论述;越是和教学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反差的案例越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
二、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应该注意与时事新闻、历史事件相结合
虽然教学专题早已确定,但在临近上课前还要注意结合时事新闻与历史事件去补充新的内容与资料。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利用新鲜感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讲到“中国农业现代化”这一专题时,有数据是: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其中所涉及的专业名词比较生僻,学生不好理解,这就需要结合现实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恰逢当时,两则与袁隆平院士有关的新闻“刷爆”了社交平台。结合这两则新闻,我向学生进行讲授:“同学们知道农民在开始新一轮播种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是选种。‘97%的良种覆盖率意味着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种子基本上都是能抗病虫害的好品质种子。一提到中国的农业,我们都会想起一个人——袁隆平院士。2017年9月28日,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经实地测产,结果最高亩产达到620.95公斤,这意味着我国数亿亩盐碱地未来可能变成大粮仓。同年10月15日,袁隆平院士与其团队培育的超级稻品种‘湘两优900在河北通过测产验收,验收结果为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在过去,我国粮食的增产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和种植面积的扩大,而现在我国粮食的增产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培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即要“知古”,又要“论今”,应该掌握并发挥搜索技能,平日里加强知识积累和多学科涉猎,及时抽取相关知识、信息、新闻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丰富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生动性。
三、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应该注意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这是所有教师都知道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难题,比如:问题太深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学生彼此不熟悉不认识,碍于面子不愿讨论;抱有侥幸心理——“老师不一定点我起来回答”;抱有无所谓的心理——“答不上来老师也不能把我怎样”。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能空谈,必须有资料。这个资料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段视频,也可以是一本书中的节选,但资料内容必须主线突出,有核心内容。資料容量要长短适宜,资料太长会让学生失去阅读、观看的耐心,资料太短无法为学生讨论提供必要的论据,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其次,学生应以固定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而非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聊天。每学期第一次讨论开始前应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做自我介绍,并选出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设置小组成员互评机制,避免个别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搭便车”。再次,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并与课程成绩挂钩。在小组成员的互相监督下,可以有效打击个别学生的“侥幸心理”“无所谓心理”,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教师对每一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都应该点评,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学生讨论的成果,并以打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