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
[摘 要]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学习习惯、认知特点、兴趣特点和学习目标都在发生着变化。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细致的学情分析、创新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实施和合理的过程评估基础上。而在以上各方面,还面临许多问题和难题需要解决,才能保证教学模式改革真正有效地展开,实现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教学;教学模式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56-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朝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教授与
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最大化地利用现代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加大教学信息量,丰富语言学习形态,又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是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翻转课堂是在此种教学模式下采用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依托互联网或校园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流程颠倒,既能保留传统课堂的优点,又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模态语料与环境的优势,提升学员信息素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员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翻转课堂基本理论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Blended-Learning)是传统教学(Face-to-Face Teaching)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何克抗,2005)。”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而课堂上必须对学生自主学习
结果进行检验与评价。基于这样的学习过程,传统的教学流程将受到颠覆:由课堂讲授—课后复习转变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展示+讲授—课后复习。
(二)翻转课堂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翻转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多变,既能最大化地利用现代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加大教学信息量,丰富语言学习形态,同时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学习过程包括知识传递和内化吸收两个阶段。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知识传递部分一般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基本语言知识;听力训练、句子翻译、段落写作等基础技能操练;文化背景、主题相关信息等人文知识。过去,由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受限或学习材料载体受限,对以上内容的知识传递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堂时间。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材教辅资料日益丰富,多媒体技术、智能手机APP、英语学习网站、微课、开放课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已经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在先由学生完成知识传递的部分,而课堂上基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再进行重难点讲解,促进学生内化吸收,这就是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方式。此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体现为:
三、翻转课堂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一)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几点预设
(1)学生具有相当水平的自主学习意愿与能力,即能够有效完成课外学习;(2)学生能获得丰富的、同等的网络学习资源;(3)教师能够充分开展协作式、研讨式学习,并充分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
(二)教学实施设面临的现实情况
1.自主学习能力有差异
自主学习并不简单等同于“自学”。自主学习包含制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进行结果评估与反思学习过程。通俗地说,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它是一个综合了学生学习动力、认知能力、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和性格特点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能力。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以上要素的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往往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对传统课堂来说,因为教师传递知识的区分度不大,所以影响尚小;但是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翻转课堂来说,就可能形成一部分人的“天堂”和一部分人的“地狱”。自主学习能力弱或主动性差的学生不能有效完成翻转课堂的输入和输出任务,课堂讲授与讨论环节参与度低,长此以往会进入学习退步、动力减弱的恶性循环。
2.在线教学资源获取有差异
院校在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时都会依托校园网招标建设校内学科教学平台。平台中包含定制的或預置的资源包,如多媒体教材、音视频资料、试题库、拓展阅读等。平台资源上有部分内容以互联网的网页形式存在,需要连接互联网才可以学习查看。如果院校由于管理规定的特殊性,学生获取有效学习资源的渠道也会有所制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预判这种可能性,或者调整任务要求,或者“代工”完成信息搜索提前发放给学生。
3.有效评估和个性化指导有差异
大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班的班级容量还在40人左右,其中不乏50余人的大班级。这类型班级学生往往是处在年级平均水平的普通班,占比最大。小于30人的班级占比非常低,这类小班往往是尖子班或困难班(即学习水平严重低于年级平均水平的班级)。现实的困难是课堂讲授部分由于时间和人数限制,普通班教师难以兼顾大班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效,线下和课外时间也难以精确评估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此不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在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教学中翻转课堂不是一刀切式的翻转,而是应该基于对以上几方面问题的实际考虑,采取“部分翻转”的方式实施。文秋芳教授在论证其“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时也谨慎提醒其理念念可能更适用于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部分翻转课堂实施的主要内容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部分翻转课堂实施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细致的学情分析、创新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实施和合理的过程评估基础上。因此在制定实施方案时要落实以下问题。
(一)以教学制度作为保障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要勇于打破传统教学实施计划中的课时安排,要明确分配线上线下、课堂和课外的学时数量。我们习惯于安排课堂讲授时间,但是课外在线学习时间必须要以课时的形式规定下来,或者增加在线学习的辅导答疑时间,或者从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时中进行拆分。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计划或者辅导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二)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区分
1.基于“部分翻转”的思想,教学实施之前需要做好教学对象的细分,不仅仅是简单根据考试成绩分为快班、慢班和普通班,而是考查学生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动力、学习风格、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教学对象的区分。将学生按照自主学习能力优(约占20%);需较多指导下完成自主学习(约占60%);需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辅导(约占20%)这三个层次加以区分。
2.教学内容的区分需要考量每次课的重难点内容,必须通过教师讲解才能消化吸收的部分是哪些(约占20%);基础知识传递和基本技能操练的内容是哪些(约占60%);批判性、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内容是哪些(约占20%)。以上比例根据教学内容难度的变化具体调整。
3.教学时间划分需要明确课堂讲授时间和课外学习时间,课堂上包括讲授时间、检查作业时间、汇报展示时间、讨论、辩论、表演时间、点评总结时间;课外包括在线学习针对性辅导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三)多样化设置自主学习任务
任务形式可以包括听写、朗读录音、口语任务录音、听抄、阅读、翻译、背诵、课堂PPT讲演、短新闻播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电影配音、有准备的辩论、有准备的演讲等。学员自主完成基础知识传递和技能操练任务,涵盖每个单元综合课、听说课及练习课课型。
在教学实践中,以输出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生主动获取输入,有效输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教師首先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能完成的近期的学习目标,并逐渐教会学生自己来设置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子目标。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导向,就容易流于表面化的学习,无法进行深入研究性的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层次化。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设置不同的任务,以满足不同需求,尊重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在任务设置中应含有一项自我评价的任务,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习者由内部或自我激发学习动机。
(四)细化评估方法与标准
1.细化平时成绩记录
教师要建立细致的平时成绩登记表,需要涵盖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表现的各个环节:
课堂表现(发言、回答问题、表演、演讲、辩论等);
自主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自主听力、背诵、口语练习、语言点总结等);
课堂汇报表现(文章背景介绍、词汇讲解、句子讲解、文章赏析等);
作业成绩记录(单词听写、翻译、作文)
2.学员个人学习日志
要求学生记录个人学习日志。内容包括日期、单元标题、学习任务、未完成的内容及反思,以此督促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的不断提高。同时,日志记录情况也作为学生学习档案重要的一部分。
3.阶段性测试
可以组织每月连队内部或平行班之间定期测试评比。单项测试更加有针对性,比如单词听写、听力测试、阅读测试等。这些知识或技能测试门槛低,学习者压力小,而且直接针对教学,时间短、反馈快。
五、结语
新一轮的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的确有助于催化外语学习的效能,然而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更需要在网络新技术的热闹与喧嚣下回归学习者本身,“以学为中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不在于是不是都采用了网络形式开展了学习,或者是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被翻转了,而在于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时间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7-48.
[2]齐红,符祝芹.Blackboard平台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9):84-87.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3.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