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培强
[摘 要] 在社会思潮空前活跃的当下,不同个体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识已经难以达到统一,新兴媒体作为不同思想与言论的集中地,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在网络现代化时期,应善于使用新兴媒体宣传马克思理论,营造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从新兴媒体在理论宣传中的作用入手,探讨其宣传中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
[关 键 词] 新兴媒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推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08-02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与教育的环境下,能够较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更多人的问题,反映更多人的意愿。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推广不能光靠党员干部的教育与培训,也不能仅靠三言两语的宣传,应该更加深入群众,渗透于当代社会人的生活之中,被群众所认识、所理解、所接受,这样才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新兴媒体在理论宣传中的作用
新兴媒体指的是互联网、移动媒体平台等媒体形式,是当代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与接受的媒体机构,也起到了较好的信息传播作用,在新兴媒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普及能够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建设,通过在互联网或移动媒体平台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成果的宣传与普及能够促进新兴媒体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形成信息互动。将互联网平台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形成信息的广泛普及与宣传能够有效地提高新兴媒体形势下网络思想与言论的引导性,促进更多人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内化马克思主义,掌握网络环境上的思想理论主导权。由于新兴媒体受到大众的欢迎,认可度与接受度也较高,因此在新兴媒体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能够更好地吸引网民的参与,得到网民的关注,有利于理论宣传与推广。同时,新兴媒体更是网民意愿与需求的表达场所,能够较好地收集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见,通过结合网民的需求形成新的宣传形式,更好地吸引网民并服务于网民,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优势宣传与推广的良好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论坛的形式设置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互动话题,这样可以较好地收集网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并通过理论成果引导网民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作用,并形成理论的创新化宣传。
二、新兴媒体在理论宣传中的不足
新兴媒体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推广的集中地确实能够起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其很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状态与信息获取方式,能够将理论宣传渗透于群众的生活中。但也需要重视当前以新兴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言论规范性不高
新兴媒体作为大众言论的自由发表场所,其保持着一定的言论自由权,仅在一些特别粗俗与不堪的言论上进行了规范,且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言论的创新,许多新的网络名词并没有较为权威性的认定,也就失去了规范的可操作性。这就导致在新兴媒体上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容易受到一定的言论影响,言论的规范性不高可能还会造成舆论导向的错误。例如,当前许多理论通过微博的形式进行传播,但微博本身是网民阅读与发表言论的场所,这就避免不了有一些思想道德意识不强、素质较差的网民“抠字眼”、曲解文意、歪曲事实,造成理论宣传成为不当议论的话题,反而不利于理论宣传风气的构建,难以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还会引起多数人的质疑。这是由于在新兴媒体上言论规范性还不到位造成的影响,当然,也与公民个人素养与思想水平相关,但不可否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没有达到大众化时,无法约束不同的个体形成统一的意识。因此,就新兴媒体言论规范化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二)宣传途径较为单一
新兴媒体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提供了多种形式,在宣传形式上的多样化能够形成宣传与普及面的扩大,而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上,尽管借用了新兴媒体,但宣传的方式还是较为单一,主要以微博宣传为主,集中于几个主流网站上,但需要重视到,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对信息的获取更加趋向碎片化的形式,尽管浏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信息,但相较于同时浏览的多种文章,或许难以形成突出作用。且新兴媒体代表着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并不仅局限于微博、微信这类较多用户存在下的传播形式,类似论坛、新媒体、视频平台等都可以进行理论宣传与推广,但当前在该方面确实还存在一定不足,难以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宣傳形式创新性较差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很多人看来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以文字形式形成的宣传与推广往往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并且不利于受众有效地阅读、理解与内化。但在当前的宣传形式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严谨性较高、观念较为深刻的影响,确实很难做到宣传形式的创新,这就造成了即使宣传的力度加大,但反应平平的结果出现。反观当前各大自媒体平台,其能够在新兴媒体环境下得到生存与发展,与其不断的创新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形式上的创新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迎合了当代人“试一试”的心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也应该重视这些要点,形成宣传形式的创新,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新兴媒体在理论宣传中的加强与完善
新兴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的不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严谨性与深刻感相关,也与宣传形式与管理形式中存在的不足相关,但这种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新兴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多变,需求多元化,只要及时进行创新与完善,适应当代人的需求,便能够形成较好的宣传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宣传与推广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规范化管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是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公民的文化修养、道德素养与思想道德观念,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推动党和国家的发展。但在新兴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在缺少规范化管理的形势下反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被一些思想观念不正确的人利用,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误导他人。这需要从新兴媒体的规范化管理入手,以提高新兴媒体环境的言论管理消除不良的影响。例如,在微博的言论管理中,网络管理员需要对那些不实的言论进行清除与屏蔽,相关的理论宣传员也需要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与质疑进行解答与回应,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够优化网络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更加适宜的平台,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贴近群众,与群众形成互动,加深群众的理解与认识。
(二)增加宣传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兴媒体上的宣传与传播之所以受到许多人的认可,是因为其适应了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与实际需求,而这种适应不应局限于单个与少数几个方面,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新媒体的需求是多样的,不同的个体所掌握的新媒体数量也不同,且在不同的新媒体环境下,还包括不同的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中进行的宣传确实达到了一定宣传力度,但这些平台并不代表大多数群体所必须使用的新媒体,同时,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影响,许多理论宣传都难以有效地被受众记忆。因此,需要重视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途径,当前在许多自媒体平台上,以“90后”为主的宣传者都实现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往看似严谨、不可接触的国家警务人员等的日常生活,目前也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见到。这体现了信息传播途径与创新化的信息传播形式带来的新的宣传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在多种媒体平台下进行宣传,扩大宣传途径,充分利用新兴媒体,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创新宣传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青年群体认为是艰深晦涩的理论文字,甚至连深入的理解都很难做到,这是由于人们对其的错误观念造成的,但这种刻板印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过程中依舊会成为一道阻隔交流的挡板,难以深入受众,被受众所接受与理解。因此,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形式入手,以多样化的宣传形式打破这一道“挡板”,让受众能够关注到理论,这是理论进行推广与宣传的第一步。宣传形式的创新需要改善原有大段文字传播信息的方式,可以结合视频的方式进行宣传,搭配语言文字形成较好的视觉影响,且当代社会人们对国家发展、国家事件的关注都较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可以结合与国家相关的成果进行综合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并被更多人关注。另外,形式的创新还需要紧跟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许多幽默、吸睛的网络言论为何受到人们的关注,便是其适应了现代化社会人们思想多元的情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也可以通过多角度切入分析解释等方式,形成多种解读形式,或通过明星代表进行解说等方式吸引受众。只有在宣传形式上进行创新,才能够真正发挥新兴媒体进行理论宣传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
总之,在新兴媒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能够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也能够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更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理论进行创新化宣传的需求,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但需要注意到当前在新兴媒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言论规范性不高、宣传途径单一、宣传形式创新力度差等,这会造成理论宣传难以达到实际效果,也难以有效利用新兴媒体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目的。为了较好地改善这种情况,强化宣传效果,可以从规范化管理、创新宣传形式与宣传途径等角度入手,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力度,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勇.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的思想溯源与现实建构[D].合肥:安徽大学,2017.
[2]刘卓.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蔡泉水.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4]郑萌萌.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5]全家悦.大众文化影响下党的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6]卜叶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