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贝 张友明 刘芳清 周克艳 陈俊宇
摘 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特色小镇作为城乡的结合部,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湖南特色小镇建设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特色小镇发展体量小,带动乡村振兴实力不强;建设平台小,集聚城乡资源要素能力不强;改革力度小,创新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完善以规划为基础的镇村空间融合、以产业化为特色的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政府为主导的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以均等化为特征的城乡公共服务融合、以改革为动力的城乡政策制度融合和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组织融合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小镇;湖南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10.019
Abstract: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mechanism and policy syste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key link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towns as the comb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re important bridg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s a grasp.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Hunan province is faced with the small volume of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which will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The construction platform is small, and the ability of gathering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is not strong. Some problems such as small reform, weak motive force of innovation-drive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et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perfect the integration of town and village space based on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towns, villages, one, two and three industries with industrialization as its characteristics, government-led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s with equalization,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driven by reform, rural organization integration guided by par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Hunan provinc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實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1]。特色小镇作为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于一体的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其核心内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不谋而合。特色小镇作为城乡的结合部,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2]。因此,探讨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1 特色小镇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作用
1.1 特色小镇建设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发达国家城乡发展的历史,其城乡关系大致经历了“乡村支持城市发展—城市反哺乡村发展—城市与乡村互促融合发展”的过程[3]。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英、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通过人的城镇化、城镇扁平化、城乡等值化,推动公共设施和资源要素无差异流动,取得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1.2 特色小镇建设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先行者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工业化中期。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4]。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涉及面广,利益调整难度大,需要探索实践和试点推进。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结合部,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农村,具有承接城市和带动乡村的双重功能。因此,探索实践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特别需要以特色小镇建设来先行先试。
1.3 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者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村、农业已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短板”,亟待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特色小镇是我国乡村行政区划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在聚集产业、投资、创新、人才、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强功能[5]。近年,我国各地在系列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特色小镇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湖南省涌现出了金井茶叶小镇、廉桥中药小镇、花石湘莲小镇、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典范。因此,推进乡村振兴,需要高度重视以特色小镇建设来引领带动。
2 湖南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建设现状
近年来,湖南从产镇融合、示范镇、旅游名镇等层面强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全省已创建了国家级特色小镇16个、国家级重点镇170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镇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19个、美丽宜居小镇(村庄)17个、省级中心镇100个、特色镇151个、省级示范镇建设34个、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28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10个。这些都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旅游特色名镇、特色景观镇所在地,将成为湖湘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
2016年10月和2017年8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了两批特色小镇名单中,湖南已有16个入选,其中首批5个,分别为长沙市浏阳市大瑶镇、邵阳市邵东县廉桥镇、郴州市汝城县热水镇、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第二批11个,分别为常德市临澧县新安镇、邵阳市邵阳县下花桥镇、娄底市冷水江市禾青镇、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永州市宁远县湾井镇、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湘潭市湘潭县花石镇、岳阳市华容县东山镇、长沙市宁乡区灰汤镇、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
2.2 发展思路
湖南特色小镇建设首先要明确界定空间单元,特别是在现有建制镇、中心镇、集镇的规模经济尚未完全显现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优势和集聚效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提炼发展主题来彰显特色,用创新型思维挖掘本地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文化、旅游、建筑、生态特色等不同形态载体支撑小镇特色标签和形象塑造[6]。而在已有小城镇发展实力和产业基础具备一定规模的县域,可效仿浙江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规划新的区域打造特色小镇,新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精、要特,要兼顾差异化发展定位,防止千城一面,同时政府要在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配置方面做好保障,在政策支持上赋予特色小镇更大管理权限并出台配套扶持政策。
2.3 类型模式
近年来,湖南特色小镇建设进程加快,初步形成了传统产业型、新兴产业型、特色旅游型、城郊休闲型、集群发展型等五大特色小镇与乡村发展契合的类型模式,初步建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的小镇,如金井茶叶小镇、廉桥中药小镇、花石湘莲小镇、新安商贸物流小镇、热水温泉小镇、花垣边城小镇、张家界王家坪乡村旅游小镇、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以及以“铜官陶城”、“新康戏乡”、“乔口渔都”、“靖港古镇”等为核心的长沙湘江古镇群。以特色小镇建设为依托,助推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
2.4 存在问题
2.4.1 特色小镇发展体量小,带动乡村振兴实力不强 近年,湖南相关部门联动强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全省已创建了国家级特色小镇16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10个,但各类特色小镇总体数量不多,在全省镇村总量中占比偏低。同时,大部分特色小镇发展体量小,缺乏大企业、大品牌,产业规模不大,企业辐射效应、产业集群效应、品牌影响效应等尚未形成,带动乡村振兴实力不强。
2.4.2 特色小镇建设平台小,聚集城乡资源要素能力不强 当前,湖南部分特色小镇在建设定位上,盲目模仿外地模式,没有彰显本地特色,自身优势发挥不充分,致使发展空间受局限;在发展规划上,多局限于镇核心区建设,对整個镇域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考虑不多,人为分割了镇乡联系,压缩了自己的发展平台。由于特色不明、优势不显、平台不大、空间不广,导致特色小镇吸引聚集城乡人才、资金、技术、企业、产业、服务、信息等资源要素能力不强。
2.4.3 特色小镇改革力度小,创新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不强 在现有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框架下,特色小镇没有列为先行先试改革试验区。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在土地、户籍、投融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小,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不通畅,要素难以优化配置,创新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不强、活力不够。
3 湖南发展特色小镇助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以规划为基础的镇村空间融合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因此,要高度重视特色小镇规划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引导镇村空间合理布局、融合发展。建议研究出台湖南省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实施意见,指导、规范和促进特色小镇规划编制。特色小镇规划编制,要突出县级财政经费和部门组织的主导作用,明确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融合,镇、村全域空间融合,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多规融合,技术单位、实施主体、主管部门智慧融合,增强规划成果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7]。
3.2 完善以产业化为特色的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发展特色小镇产业,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彰显产业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一镇一业”[8];注重以农为本,建设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基地,融合发展休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一二三产业交互融合发展的现代镇村产业体系;突出企业和农民发展产业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公共财政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作用。建议省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加工对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给予倾斜支持,扶持特色小镇产业做特做优做强。
3.3 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城乡基础设施融合
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社会基础性、垄断性、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农村基础设施是推进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硬条件,是城乡融合发展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托和保障。新时代,要尽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更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研究出台支持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完善特色小镇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讯等经济性基础设施和学校、科技、医院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3.4 完善以均等化为特征的城乡公共服务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方面改善力度较大,但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完善以均等化为特征的城乡公共服务融合,需要较强的政府公共财力作保障,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尽力而为。建议以特色小镇为突破口,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5 完善以改革为动力的城乡政策制度融合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深化农村改革,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建议将全省特色小镇列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区,在土地、户籍、投融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开展改革探索实践。
3.6 完善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组织融合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强调“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9]。组织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建议在全省特色小镇全面开展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组织振兴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0],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推进富饶美丽幸福平安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湘潭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8(12):60-61.
[2]郑立新.特色小镇助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J].中国经济信息,2018(9):40-41.
[3]白雪秋,聂志红,黄俊立.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5-9.
[4]何秀荣.建立健全城鄉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8(3):117-119.
[5]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2018年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8:17-19.
[6]郝华勇.特色小镇的区域差异辨析及欠发达地区打造特色小镇的路径探讨[J].企业经济,2017(25):171-177.
[7]丁丽琼,王伟.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J].商学研究(双月刊),2018,25(3):124-128.
[8]郝华勇.特色产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湖北恩施州硒产业为例[J].江淮论坛,2018(4):19-24.
[9]钱正武.习近平农民主体观理路探析[J].长白学刊,2019(1):31-37.
[10]杨梅,郝华勇.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机理研究[J].开发导报,2018(2):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