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路凌霄,笔名路迅,中国国学文化研究学者,深造于北京大学,旅泰学者,北京市海淀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客座讲师,北京语言大学客座讲师,首都道德讲堂国学讲师团讲师,兼任多个传统文化研究组织的召集人和主讲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知名大学和地区普及国学经典,举办学术讲座、讲授系列国学课程,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
公元前277年5月的一天,在湖南长沙汨罗江畔,一个面容枯槁、失魂落魄的男人正徘徊沉思着。他披头散发地在江畔游荡,在水泽边苦吟。江面上泛起茫茫的白雾,烧红了西天的晚霞渐渐褪去。一只青黄色笠帽渐渐从江中近了岸,那打渔的老翁靠了船,系上揽,好奇的冲这男人走来。待近了些,渔翁惊奇地问道,您可是三闾大夫么?您怎么会来到这儿呢?
那男子一讷,回道:正是在下。如今这个世界完全浑浊颠倒,而我却独自清白;众人尽皆昏醉,而我却独自清醒。所以我被放逐到这里。
那渔翁摘下笠帽抖抖,叹口气说道,圣人并不拘泥于事物而固执,他们会适应社会而改变。既然天下人都浑浊了,您为什么不能一起混在里面享受佳肴美酒呢?何必要把事情看的那么透彻,为世人所不容而被放逐呢?
屈原说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先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干净。我怎么能让我清洁的身体去接触污秽的东西呢?又怎么能让我高贵的品行蒙受世俗的污垢呢?
渔翁望着屈原清瘦倔强的身影,笑了笑,拱手同屈原告别。他摇起船桨哗哗地扣着水声,向背后再望一望木然伫立着的屈原,继而高声唱起楚国的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汨罗江清爽的江风吹拂着屈原,他微闭着双眼,用清瘦的手揽一揽花白的发,最后看一眼那曾经令他梦魂萦绕的郢都,终于俯下身怀抱其脚边的巨石,在不舍、绝望、眷恋、悲愤等多重复杂思绪的裹挟下,屈原投身而下。这一刻,屈原永生于汨罗江。
公元前279年,秦国大良造白起兵临楚国都城郢都。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屈原正在长江以南流浪。他,一个被放逐的罪臣,眼看秦兵即将攻破楚国的都城。但他能做的,只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覆灭与秦军的铁骑之下。他静静地站在江边,等待着来自祖国的每一分消息。
当此生死存亡之际,楚顷襄王紧急召来他平日里口若悬河,胸蕴韬略的“股肱之臣”。这些公卿将相在朝堂上乱作一团,或主逃,或主降,互相指责嘲笑,喋喋不休。顷襄王脸色铁青地看着他这些股肱之臣,失望的一言不发。顷襄王在心中做着权衡:如果降秦,楚怀王被秦国囚禁至死的下场吓得他心惊胆战;如果一战,朝廷中已无可委派的将领。左右思量,顷襄王一拍大腿,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于是,那些贪生怕死的“股肱之臣”在顷襄王身先士卒的带领下带着成群的妻妾儿女和金银财宝,开始了“战略转移”。顷襄王弃城而逃,白起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郢都。自楚文王始,至楚顷襄王,凡历二十代四百余年,曾经称霸一方的楚国,就此宣告灭亡。
屈原站在汨罗江畔,向西遥望楚国故都,郢都。“哀故都之日远”“哀见君而不再得”,正是因为出于对故都的怀念,出于对重返故都的希望,支撑着屈原一路流浪。他曾经那么希望返回故国,如今这个愿望再也不可能实现了。六十四岁的屈原长叹一声,静静地登上汨罗江畔的巨石。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屈原,在汨罗江涅槃永生。
二
汨罗江畔夕阳斜照,飞过的大雁长鸣其哀,茂盛的百花香草都微微低下头,显出一副颓败的样子。这一切,都只为一个人——屈原。
后人每谈到屈原投江总是过于强调他的爱国情怀,这并没有错,但我觉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供我们挖掘。
曾被誉为“无韵之离骚”,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引用了淮南王刘安的话来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与日月争光可也。”从此,屈原成为一代代中国文人的崇高象征,成为他们永久的崇拜对象。
屈原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由他首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楚辞体,而楚辞体的最高成就又是由屈原本人所创作的《离骚》。从此,中国文人开始被称为骚客、骚人。
《楚辞》与《诗经》被称为中国现实主义的两大源头,《诗经》侧重于描写和反映现实生活与政治,而《楚辞》则充满着神秘浪漫的情怀,不但文辞华美,而且想象奇特,“楚辞体”更对后世文学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屈原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文学创作而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诗经》虽然出现在《楚辞》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且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因此,《诗经》只能反应西周时期整体的社会风貌,而无法探知诗人本身的性情与才华。
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并不能简单地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同一体。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师人才辈出,学术空前繁荣。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大概包括以下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医家等等。战国时期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社会底层人民之间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子百家在各国游说“兜售”自己的学说思想,他们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就是“尚游说”,甚至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例外。
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选择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最后報答他一直深爱着的楚国,他是真正将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国家合为一体。屈原的爱国主义超脱于时代,永恒于千古。
因此,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毫不夸张而十分贴切的。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用杨雨老师的话说,屈原是在坚持他“正道直行的精神”。
屈原绝望中的坚守,举世污浊中的正道直行,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