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美玲
摘 要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关键词 探寻 古诗词 教学 美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1创设情境,获得体验
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如在教《忆江南》时,首先通过一段短视频带领学生走进江南,感受江南旖旎的风光,然后再加上老师讲故事、讲背景,让学生体会白居易对江南的不舍之情,读出情感。
2把握诗歌的韵律美,感知诗文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乐感极强。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忆江南》先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反复诵读,学生感受到了诗人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沉郁的感情,奔放的语言,使学生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准音调和节奏。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奠定了基础。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发展想象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中的“意境”。而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需要读者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红,江水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盛火,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这样一种饱和度极高的色彩对比,是白居易心中,最割舍不下的江南,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江南天春的艳丽和作者对江南的那份留恋之情。古典诗词就是这样,通过诗中的物象使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詩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4链接时代背景,整合词中情感
诗言志,古诗是时代的声音,更是融入了一个人对时代的看法与思考,有深厚的个人情感。白居易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链接时代背景,整合词中情感:
(1)对江南美丽风光的向往。绿树倒影在江里,江水绿绿的,像一面镜子。蓝是一种植物,叶蓝绿色,是种染料。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能不忆江南?”是诗人发自灵魂的反问“我曾经那么熟悉的江南啊,叫我如何不想她?”
(2)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白居易在江南为官为当地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他曾带领百姓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修筑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百姓为了纪念他,取名为“白堤”。还在上面种上了柳树和桃树,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就会出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想起白堤,想起自己曾带领百姓修筑白堤的情景,白居易多想再回江南去看看啊,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吟叹:能不忆江南?
(3)不仅仅忆江南的美景,还有那淳朴的百姓。最难以忘怀的是离开江南的时候,苏州的百姓扶老携幼,提着酒壶,一送再送洒泪而别的场面。一想起这些百姓,诗人忍不住对自己说“能不忆江南?”
教学过程中通过链接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诗词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引导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以热爱古诗词为切入点,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