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杰
摘 要:近年来,郑州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分区域、有重点、集群式为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核心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以开展文化交流为手段推进文化产业合作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在“三大一中”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郑州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的地位在郑州全面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州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相对缓慢,且集聚程度远远不及武汉、长沙等地,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都的产业集聚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适应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市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以分区域、有重点、集群式为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一)依据区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差异化协调发展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按照郑州市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和郑州都市区建设总体规划,以城区文化带、沿黄文化带和南水北调沿渠文化带为脉络完成郑州文化发展的区域格局,大力引导各县(市、区)依据自有的文化资源和市场条件,发展特色文化项目,推进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均衡发展。例如,沿黄文化旅游带可以以黄河历史文化为支撑,组建郑州沿黄文化管理委员会,整合黄河沿线巩义、荥阳、郑州、中牟等地生态旅游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化品牌;登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可以以嵩山文化资源为依托,整合嵩山儒释道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价值显性化;郑州航空港对外文化贸易区可以发挥航空港临空经济的集聚效应,为省内外文化企业提供国际展示销售、进出口代理、保税展示、设备租赁、商贸咨询、版权交易和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和支持。
(二)突出文化产业优势,推动重点行业发展
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大中型文化企业与小微文化产业合作共生;强化重点文化行业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民营文化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文化行业民营文化企业创造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例如,文化旅游可以围绕商都文化、少林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发掘郑州文化资源内涵,通过文化旅游带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艺美术可以加强对登封瓷、新密玉雕、黄河澄泥砚制作等传统技艺的有效保护,促进传统工艺美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广告会展可以加快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推动中原国际博览中心、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场馆国际化,积极主办中国(郑州)文化产业博览会,推进中原广告产业提升发展。
(三)利用郑州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郑州市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聚集区,尽快制定出台《郑州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科学安排园区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同时,郑州市应注重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集聚发展态势,大力推进郑州国际文化創意产业园(中牟县)、“天地之中”文化旅游专业园区(登封市)、中原科技创新文化产业园(高新区)等产业园区集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加强特色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明确发展定位,整合资源,不断丰富特色文化产业生态,加快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例如,商都历史文化区可以利用历史遗存,传承华夏文脉,彰显八大古都的底气和底蕴。此外,郑州市应全力打造融历史、文化、创意、科技元素为一体的世界商都文化创意旅游示范区;可以以省级非遗项目《列子传说》为依托,围绕列子故里独特的历史文化,突出列子文化主题,建设融传统文化保护和具有时代特色的列子文化产业园区。
三、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核心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一)壮大国有文化企业
郑州市应加大对改制到位、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国有文化企业的培育力度,在资源配置、资金投入、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以强有力的手段打造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扶持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发展壮大,加快推进集团经营机制创新,将其逐步打造成为中原地区舆论引导能力强、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的综合传媒集团。二是组建郑州演艺集团,整合市属文艺院团等国有资产,通过加强内部合作、资源共享,进一步激发活力,增强创造力,积极主动占领演出市场。三是组建郑州影视集团,支持郑州影剧公司盘活市、县两级影院存量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造建设数字影院,改善放映条件,加大市场运作,实现低成本扩张,逐步发展壮大。四是谋划成立郑州出版集团,整合市属各出版社、报业集团、图书进出口公司等,以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出版和销售为主业,占领本地出版市场。同时,郑州市应研究出台《关于扶持数字出版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扶持民营文化企业
一是培育扶持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郑州市应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组改造,支持社会资本、外资进入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跨国公司,提升郑州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支持文化企业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秀人才。二是培育中小文化企业。郑州市应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扶持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大力扶持民办非企业的民间文化机构、个体文化创业者和文化创意工作室的发展,开展“优秀文化企业”“优秀文化企业带头人”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提高民营文化企业的知名度。郑州市应广泛开展营销推介,积极参与世界级、国家级文化产业、产品交易会,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知名度。
(三)建立健全各类文化专业市场
一是支持图书、音像、书画、古玩、工艺品、动漫等文化产品市场建设,着力打造3-5家大型专业文化产品市场,尽快形成辐射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品集散中心。二是建设一批包括大型书城、中型书城、社区便民书店、连锁书店及报刊亭等在内的出版物发行网点。三是规划建设新的中原图书批发中心,提高档次规模,不断强化批发集散功能,建成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出版物集散地。四是进一步发挥郑州古玩城的集聚效应,建设融合古玩、鉴赏、茶艺表演、文化沙龙、民间工艺、民俗艺术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市场。五是加快培育产权、版权、信息等要素市场,探索建立文化产权拍卖交易所,引导和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促进各类文化产权合理流动。六是积极发展文化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各类文化产品物流基地。
四、以开展文化交流为手段推进文化产业合作发展
(一)积极构筑文化交流平台
郑州市应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论坛”等节会活动和“大地情深”“春雨工程”等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推动郑州文化团体参与合作交流,多角度宣传郑州文化,扩大中原文化、郑州文化在国内外影响力。同时,郑州市应依托博物馆馆藏珍品,定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文化产品展览,以实物的形式展示郑州优秀文化媒介。
(二)大力引进优秀文化团体和文化项目
一是围绕考古、舞蹈、美术、体育等多重领域,以“中国(郑州)国际马戏嘉年华”“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等文艺赛事、展演活动为载体,邀请国外艺术团体和相关文化机构,举办高规格的演出、展览和参访等活动。二是营造高度开放宽松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不断扩大国际文化产业合作范围,高水平承接国际文化产业转移。高标准建设华特迪士尼郑州项目,推进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泰迪小镇项目,加强中外文化产业合作。三是充分利用嵩山良好的自然环境,引进山地别墅酒店项目。山地别墅酒店凭借高绿化、低密度、风格多、配套全的优势,足以打造风情商业街、主题餐厅、健身养生等全方位休闲娱乐的文化项目。
(三)积极推动郑州文化“走出去”
一是打造郑州文化品牌,丰富文化走出去的内容,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交易平台,拓展文化出口渠道,引导优势文化企业到境外投资,培育扶持郑州海外文化研发和出口基地。二是深入开展同“一帶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加强对外联系,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走出去的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一批体现郑州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外文化交流知名品牌。三是充分用好“少林功夫”这张名片,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推动郑州歌舞剧院等院团持续参与“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四是支持民间团体、民营企业和个人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和国际性博览会、艺术节、论坛等文化交流平台推介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
最后,发展壮大郑州文化产业,还要充分借助互联网这个先进工具,实现互联网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全方位融合,让丰富的静态的历史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同时,郑州市应探索开发全景郑州智慧旅游APP,适时发布郑州文化旅游的综合资讯,如景区导览、线路规划、门票购买、酒店预订、购物指南等信息,尽量实现让游客通过一部手机就可游遍郑州的愿望,提升郑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梁燕.绿色发展理念下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J].学习月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