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宇 胡艳芳
摘 要:识字是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即使到了初中甚至大学都在学新词,但笔者作为大学生,还是经常出现错别字,闹了不少尴尬,为此经常遭受母亲的奚落(母亲还算得上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面的专家)“你将来也是做教育的人,自己都是别字大王,家长怎么放心把孩子交给你呢?”还要带我到小学课堂去“回炉”,于是跟着母亲在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见习,在这期间笔者真正感受到了这些由横、竖、撇、捺组成的汉字的无限魅力,也明白了识记汉字不能靠简单的机械记忆,错别字完全是机械记忆的产物。识字要与阅读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识字,才能达到识字与阅读双赢。在听课过程中,笔者翻阅了大量有关的识字资料,并结合听课写下此文,如有不妥还请各位海涵。
关键词:识字与阅读整合;以境引字;分散识记;阅读为经
一、引言
我国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历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阅读前集中识字,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然后开始阅读;另一种是把生字穿插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边阅读边识字也就是随文识字。前一种做法教学任务单一,识字重点突出,教师容易操作,但容易走向模式化、走进低段阅读高段化的误区。后一种做法让生字在阅读中习得与巩固,让识字学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落实,更有利于对字词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先识字后阅读的做法源于苏联的阅读教学法,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把生字作为阅读的障碍,认为儿童要阅读先得“扫除障碍”。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生字新词不能“扫除”了事,而需要吸收和内化。随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是我国自创的教学方法,一直以主流识字方法的显赫身份在小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其魅力来源于它根据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水平与特点,从儿童的兴趣与接受能力出发,建构学习体系与内容,同时把识字与阅读及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以识字与学习书面语言互相促进的方式,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其优势在于:创设温馨而富有情趣的识字环境,注重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心理体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义在课文语境中得到深入挖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前辈斯霞老师等,都习惯采用随文识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在现实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二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加,平均每一课要学10个以上的生字,与此同时,课文的篇幅也加长了。于是,很多教师都采用了先识字后阅读的做法。这种做法的后果很不尽人意,由于识字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不仅学生有单调枯燥之感,而且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识字,使学习文字与阅读中运用文字脱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当堂识字效率高,但遗忘率也较高的弊端。学生到了中高年级不论是作文还是作业中会出现很多错别字。
为了在阅读课中有效提高识字效率,达到识字与阅读双赢,笔者重新学习了前人的经验,走识字与阅读整合之路,大力提倡随文识字。本学期笔者把随文识字教学作为低年级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胆尝试,积极探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趣盎然的教学情景,采用分散识字,成功解决了“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单调枯燥之感”的识字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具体做法是把识字贯穿在导入、初读、感悟、提升的全过程中。
二、设境导入,以境引字
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创设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运用多媒体或者形象的板书等方法导出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一)课题识字
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教师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板书课题,写到“沟”字时,教师提醒学生,“沟”字是这一课要学会的生字。写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沟”是形声字。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给“沟”字組词,学生组出了水沟、山沟、官滩沟等词。然后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葡萄沟”会是怎样的沟,学生答到“长满葡萄的沟”。最后正确读课题。这样便达到了触类旁通、多识字的目的。
(二)导语引字
板书课题《葡萄沟》后,教师问道: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葡萄沟在哪?学生说:“在新疆。”教师赶紧出示地图(用红色的粗线标出新疆轮廓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新疆的地理位置,并在地图上标上“新疆”一词让学生认读,接着问到:“能不能说具体点?”学生说:“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教师紧接着出示“吐鲁番”“葡萄沟”让学生认读。为了让孩子们记牢这几个生字,老师让他们把这几个词连起来说一说葡萄沟在哪。“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顺势利导:“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说。”学生想了想说:“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通过反复看、说,学生记住“疆”“鲁”“番”“沟”这几个字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三、阅读为经,识字随文
识字学词是第一学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并不是说整节阅读课都要进行识字教学活动。因为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不仅承载了识字教学任务,还担负着朗读、积累语言以及培养初步理解能力的任务。为了提高阅读课中识字的实效,随文识字是个好办法,但要进行巧妙设计,避免为识字而设问。
(一)整体感知,文意引路
在阅读课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教师导入新课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文脉特点,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学习生字,做到感知与识字并举,可以事半功倍。
《画风》一课要认的生字有7个,其中6个都藏在人名中。有心的教师便会抓住这一特点来设计,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个小朋友的画风,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宋涛、陈丹、赵小艺”。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图文并茂地板书这几个人物的名字,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跟故事中的小朋友打招呼,这样一来,要认的字趁势解决了,课文的脉络也理清了。
(二)读悟引字,积累运用
教师还可以抓住那些藏有生字并承载着品读任务的关键词句,组织孩子读读议议、练练评评,让孩子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的同时学习字词,反过来,学习字词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讲解《画家与牧童》一课时,引导孩子探究戴嵩面对牧童批评时的态度,读悟中必然涉及“和蔼”和“惭愧”这两个关键词语。这两个既是生词又需要理解的重点词,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1)“和蔼”是生词,谁来读一读;(2)老师来做两种表情,你们看哪一种是和蔼的表情;(3)让我们读出戴嵩“和蔼地说”的语气;(4)“惭愧”两字都有个什么偏旁;为什么用“竖心旁”呢;(5)戴嵩为什么感到惭愧;(6)从大画家戴嵩说“惭愧”,可以看出什么。这位教师将“和蔼”“惭愧”等字词的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之中,通过演示、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蔼”的意思:通过字形观察,联系具体语言环境,记住“惭愧”一词。这种将识字、朗讀、积累语言有机融合,“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感悟”的做法,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识字任务,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四、总结回顾,整体巩固
(一)在资源拓展中巩固
教师教在讲解《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最后呈现了一首自编的儿歌:“小狮子,懒洋洋,做事慢吞吞,整天晒太阳。小狮子,快练习,滚扑撕咬应刻苦,将来才能靠自己。”让孩子反复诵读。一首儿歌,能让学生再次体验文章讲述的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并把14个生字进行重现与巩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纯机械地复现生字,儿童记忆的效果比较差,如果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现,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生字的记忆,还能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在教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时,讲完课文后,出示《忆江南三首》中的其他两首拓展练习(《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四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让孩子反复练读,了解两首词的大致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并与《忆江南一》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在这种对比阅读中,其实给了孩子反复巩固识记《忆江南一》中生字的机会,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了诗词,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轻松地识记本课的生字。
(二)在词语盘点中巩固
人教版课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单元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之前都设了“词语盘点”的栏目。“词语盘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查漏补缺。教师可以把这种方法引入低年级,在阅读课结束前也来盘点整篇课文的词语。
教师教《小动物过冬》,最后设计了“串读词串,回顾故事”的环节,让孩子们一起来读黑板上的词串,一边读一边回忆这则有趣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感受“青蛙、燕子、蜜蜂”3个好朋友那份美好的情谊。11个词语的盘点巩固了要认的生字,也帮助学生回顾了课文中动人的故事。
识字与阅读教学整合,不是识字与阅读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机进行识字教学,在识字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两者的整合有助于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识字与阅读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