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力研究

2019-11-16 06:26王玉晴
青年时代 2019年25期
关键词:认同中华文化艺术

王玉晴

摘 要:艺术院校大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责任。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对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作优秀作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力研究,明确艺术院校大学生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意义重大。

关键词:艺术;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传入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认知,不少年轻人模仿西方言语行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以西式化为荣耀,一度出现质疑或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在中西文化开放式的碰撞交流中,中华文化在坚持文化主流的前提下兼容并包不断创新发展。但从目前来看,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中外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仍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出现文化入侵和文化霸权。艺术院校大学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高度的文化认同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需要从多方面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力。

二、文化认同的内涵和外延及实践维度

文化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也是繁衍生息的源泉,文化既是民族也是个人特殊的身份标识。从内涵来说,文化认同是对文化规范、形式和价值的认同,强调的是态度、情感方面的心理认同,以及将这种情感和心理融入自觉的人生实践的行为认同。文化规范、形式和价值的认同是由浅入深的3个方面的层次认同。态度心理认同即对待中华文化要有尊敬、尊重乃至虔诚的态度,在情感方面要引以为豪,具备文化自信,要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即要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明确自己要成为传承发扬中华文化,自觉保护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认同的行为方面即自觉熟悉、接受并不断内化为实践的过程。文化认同包括“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真诚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1]因而,可以说文化认同是对自我和社会的肯定,是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地位感的肯定。

从实践层面来说,文化认同外显在行为能力方面。它不仅包括人对参差不齐的文化的鉴别能力,也包括文化的传播能力和文化的创新能力,即能够在多种文化冲突中加以分析和鉴别,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和没落文化的侵蚀,能自觉地传播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积极投身不同时代的文化的创造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创新,在各民族文化中凸显本民族的文化风采。

三、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

要想获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必须要对传统文化要有较高、较深入的认知能力,没有广泛深入的认知能力就谈不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故事,这也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这样的文化充满了生动的质感,也让人了解了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怎样的,未来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趋势如何。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文化历史、社会制度以及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认同和积极践行,是一种肯定性的认知,其核心是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的情况下,大学生不仅要在传播外来文化方面充当排头兵作用,在自觉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方面应当有积极踊跃的姿态和责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能力,丰富文化知识。

当代大学生对于文化认同的现状较为乐观,总体文化认同较强,但也存在众多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传承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大学生中出现认知质量不高的现象,还出现了高认同低认知的现状,出现了对传统文化认同高、对历史了解浅显的状况。

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既与普通大学生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从群体特征来看,艺术类大学生的工具主义超越理想主义,对新思潮和流行艺术表现形式接受和复制能力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力低,对主流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淡薄,不关心政治,出现认知和实践不相对称的双重向度。如何坚定政治方向,维护国家主权,彰显民族特征;如何在国内外泥沙俱下的文化信息中有效识别,在参差不齐的意识形态里坚守立场;如何在政治风浪和大是大非面前,分清真理和谬误、主流和逆流,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弱项[2]。

究其原因,这些状况与多元文化的融入有关,与专业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也与学校人文素质德育课程的设置有关。

四、中华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影响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习近平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就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发表过一系列讲话,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文化育人功能,尤其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是立德樹人和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必然要求[3]。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以及孕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是需要大学生传承和发展的。人文精神不断追寻自我价值,思考人存在的本真,在多元价值观的冲撞中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必要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人格所欠缺的正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合理内核和文化精髓。

革命时期涌现出的仁人志士,为了民主解放不惜牺牲自己性命,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换来了国家的和平,为自由与和平而战,形成了自由奔放、铮铮铁骨的革命文化。革命时代已经过去,但和平时期建设国家的使命仍然没有改变,大学生仍然要有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艺术为武器,以市场为战场,不断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主义先进成果,体现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些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体现了一种精神和一种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里面的文化自信、中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引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艺术创作的指针。

国家兴盛、民族复兴要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不断彰显文化的软实力,实现先进文化育己育人,这就需要艺术类大学生和艺术工作者,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提升党、国家和社会认同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现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转变,并体现出自己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职业道德修养,引领时代文化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造出喜闻乐见的,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真正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作品要讲格调、讲品味、讲责任。文化艺术作品整体体现出来的风格、神韵、格调又反过来影响人自身。当前时代,文化艺术作品的不良价值取向和庸俗的外在表现需要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去纠正,改正其负能量和不健康的现象。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文艺作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目标,坚持作品保持人民性和最广泛的接受性,使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繁荣不断发展,在创作中也不断提升自己素养。

五、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力提升路径

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是文艺创作的前提,没有文化认同,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脱离群众,脱离社会的毫无意义的东西。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富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细节,这必然赋予艺术类大学生更多的时代使命,要求他们指向于职业的行为中必须具备传承意识,具备对时代特征的真知灼见和准确把握,具备对人文意识的密切关注和相当的美学表现能力。纵使国外艺术专业大学生也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心,本着文化交流,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加大对外国文化的改造创新,创造出适合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从人文素质培养、公民人参与意识以及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

(一)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

职业道德和文素养伴随艺术生的一生,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秀的作品,更是所体现出来的勤奋、坚韧、求真、唯美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也是当今艺术院校大学生欠缺的。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知识低于普通大学生,在艺术院校应当加大开设国学、历史学、哲学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力度,以人文素质课培养专业情操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使其在传统文化里获得精神力量,更具人文情怀。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历史,了解璀璨的历史文化知识,知晓中国苦难的发展历史,了解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在此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使命和担当,但要避免人文素养学习中的空洞说教的现象。从当前社会现实需要的视角来看,传统文化富含着多维度的物、我、自然之间的原则操守和道德准则,具有长期导向性价值[4],能使艺术类大学生构建起正确的意识形态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念,找到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同时,跟随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同台献艺,感受艺术家的魅力,增强职业素养,也是极为必要的。

(二)提升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度

艺术类大学生缺乏同龄人应有的政治热情和理想信念是不争的事实。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主义较强,在信息化、开放化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如何稳定性的接受认同中华文化,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和政策,防止经验式的一味灌输,必须要创新方式方法。第一,通过手机、互联网、学生社团、学生会等立体化、动态化实时化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的选择性和参与性,实现主体地位的平等性,激发艺术类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政治热情,并把这种热情带到作品创作中,为创作提供源泉。第二,将传统教育与现实相结合,利用中华文化资源中的天人合一、大同社会解答面对全球化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对立和平与发展的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第三,解决思想情感工作问题,使传统教育在现实中找到归宿,协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艺术院校大学生创作不能脱离国家和民族和社会发展实际,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取向,让学生走出课堂,让艺术表现政治进步,走进百姓,走进生活,不断接触社会,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保持政治热情,尤其是文化自信。这种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能够减少对带有政治意味教育的抵触,以正常的心态看待社会现象,自觉践行或学习政策方针,更加明确和深化了创作思路。这样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才能创造出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作品,通过参与也能形成稳定健全的人格。

(三)改善教学实践内容,提升育人内涵

艺术院校大学生教育目前重在实践实习,内涵专业建设得力,但在文化课教学内容方法上仍需要不断改进。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内容模仿与复制,而是积极主动的自觉重构过程,传统文化应注重融入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艺术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引入传统文化背景下多角度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感和时代感。艺术类大学生为表现出好的艺术效果,往往会主动去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以此获得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在自我实践活动中会深切感悟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真谛[5]。比如,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崇德向善,自强不息,让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进校园,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此外,艺术院校应根据艺术类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化规律,在教学和实践中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路径,并将传承和创新现代文化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策略。

(四)鼓励中西交融,保持外来文化的批判力

文化是精神产品,是多种要素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系统。艺术创新仍要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同时代孕育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在现代仍要秉持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并进发展的优势,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加以创新,中西交融,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外来文化中的创新观念、平等观念和开阔的视野值得借鉴。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创新是文化能力的表现,创新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结合党、社会和人民需要,创作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文艺作品;对外来文化还应保持文化批判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擇优而学。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包含着一个个中华文化因素,必然赋予大学生更多的使命和要求他们指向于职业的行为中必须具备学术继承意识,具备对时代特征的真知灼见和准确把握,具备对人文意识的密切关注和美学表现能力[4]。中外文化交流使得无国界瞬息化的信息传播越来越难以辨别,艺术大学生也必须具备对外来文化的批判选择、交流融合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

六、结语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艺术院校大学生承担着文化繁荣复兴的重要使命,应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利用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发扬革命红色文化,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新时期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由认知到认同,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断转变。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李亚琼,蒋兰.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J].求知导刊,2015(13).

[3]田跃国,尚道文.试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科技信息,2007(9).

[4]蔡奕.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 36(6).

猜你喜欢
认同中华文化艺术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纸的艺术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