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芳
摘 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结合实际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德国工人纲领进行有力批判,并在详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逐步确立起了自身关于分配思想的独到见解。本文基于几篇集中涉及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主要著作进行梳理,以期完整地认识马克思的分配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劳动;生产方式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生产决定分配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首次明确地规定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即社会个人的生产,同时把社会生产看作分配的前提。在现象上,虽然分配先于生产,表现为一种决定了个人在生产中地位的社会规律。但是,分配结果是产品之前,生产工具和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就已经蕴含在生产过程之中的。因此,任何一种分配都是之前一个时期生产的创造物,分配被生产所决定,分配形式只是生产的表现。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参与生产,就以工资形式参与产品、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以资本与利润、土地与地租为例,马克思进一步解释说明。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是利息和利润以此为前提的分配方式,同时也作为资本的再生产方式;大地产是地租的分配条件。对于影响分配却在表面上与生产没有关联的因素,如劫掠和法律,马克思认为,他人只有生产出来东西,才能使东西成为被劫掠的对象,为此,生产方式决定了劫掠方式;要想发挥法律对分配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必须使某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适应社会生产。马克思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矛盾中把握资本主义分配的秘密。
二、《资本论》第七篇——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同一
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始终如一的追求,为此,分配也必定是以剩余价值来展开。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体现在利润、地租和工资这些不同的分配形式。由此,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资本家之间所面对的都是对剩余价值如何进行分配。至于他们具体分配,马克思通过对庸俗经济学家所拥护的“三位一体”公式,批判地做出了详细分析。他认为,三位一体公式中埋藏了社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秘密,即利润-资本、地租-土地、工资-劳动。为了揭示这个秘密,马克思最先对这3个收入来源本,即资本、土地和劳动分别进行了分析。
①资本。他认为资本是一定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为此,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所特有的属性才可以被充分发挥,像资本家用资本这个劳动力的产品和活动条件去奴役工人,不仅使资本与工人对立,也使劳动产品与工人对立。资本的存在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条件的,所以资本作为人格化的生产资料,不能作为收入来源。②土地。马克思认为,产品的个别价值与土地肥力有关,即付出同样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资本)在不同肥沃程度的土地上,所收获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不同,产品的价值也就不同。土地只会影响价值的多少,但不能决定价值的有无。因此,土地不可能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土地所有权,只是将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移给了土地所有者。③劳动。劳动本身没有意义,只是作为人用以实现自身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人的生命表现以劳动存在为基础,所以劳动不以任何社会性质为转移,不论哪种社会形态下的人,都具有劳动这一本质属性。
在这个公式中,资本、土地和劳动分别表现为利息、地租和工资的源泉,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每一个源泉都把他的产物当作是从中分离出来、生产出来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出,公式的左右两边都不是可以被通约的量。①土地-地租。没有价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地租,前者体现的是自然,后者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他们本身不存在任何对等关系。②资本-利息。货币上的价值额代表了一定的资本,说某个价值是比他的所值更大的价值,没有意义。③劳动-工资。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为劳动所表现的价格。劳动的价格既与价值概念本身相矛盾,也与价格概念产生了分歧,因为价格只是价值的一种表现。为此,从这3个公式的不对称性中可以看出,资本、土地都不可能成为收入的源泉,而只有劳动,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以成为资本主义收入的源泉。
社会生产过程本身既是人类生活获取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也是在历史经济双重影响下限定的生产关系中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这些生产关系的本身,所以生产关系被生产过程所决定。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亦是以特定的物质条件所展开的,这些物质条件一方面作为生产过程的前提,一方面又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結果和创造物来展现。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直接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通过资本家的不断积累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同时,资本家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被直接生产,其中,包含对劳动产品的占有和分配关系,工人对劳动产品的占有是以工资的形式来表现的。为此,资本主义收入的唯一源泉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分配根据这样的尺度实行,即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当作按照社会资本中每个资本应得份额的比例,在职能资本家和一般劳动的使用者之间以股息的形式进行分配。值得一提的是,资本主义分配是基于实体的存在为前提的。例如,在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对所生产的总价值是以下面这种方式进行的,即资本家的资本以利润的形式榨取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土地所有者作为土地的垄断者,以地租吸取剩余价值的另一部分,工人的劳动以工资的形式获得末尾可供支配的价值部分。
三、《哥达纲领批判》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首先,马克思对财富源泉做了界定。使用价值构成了物质财富,除了自然界,作为一种自然力的人的劳动,因具有使用价值而成为财富的源泉。这就直接肯定了那些一无所有的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并批判了那些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持有的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不能创造财富,正是因为他们一无所有,工人才依附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