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瑶瑶 江 月 谷家川 董建民/滁州学院 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是复兴中华民族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演讲,再次强调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教育95后、新晋小生00后要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大学是个人价值观念形成最为关键的时期[2]。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人格以及价值观念都尚未定性,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嬗变。2016年,“葛优瘫”一词爆红网络,以“颓丧”为主题的表情包、短视频,快速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2017年底,网络热词“佛系”骤然兴起,以其不以物喜悲的特性博得青年学生的眼球,在他们的世界备受欢迎。2018年,第一批00后开始成年,他们称自己为“宝宝”“孩纸”,口里传的是“我其实是一条咸鱼”。他们日常佛系,佛系考试、佛系交友、佛系追星、佛系恋爱、佛系择业就业、佛系考研等,“一切随缘、不争不抢”的佛系心态,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认同,被他们奉为圭臬。
任何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源于认知,认知是一切价值观念与行为的基础[3]。认知是一个过程,包括知(概念)、情(情绪)、意(意志)三要素,佛系大学生的认知实质上是在各种思想观念与模糊概念的浸染中,形成的“我群”(我群即具有共识性的内群体)的情感与价值认同。
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都是“能指”与“所指”构成的,能指是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即概念,而所指是语言实际传达出来的东西或抽象概念,即情绪与意志。符号“佛系”是“佛”与“系”元素叠加而成的新造词语,其概念已不在是原生符号“佛”的能指,也抽离和改变了原生符号的所指[4],而“佛系”的所指因着不同大学生的情绪与意志差别,分解为“丧佛”、“燃佛”两种样态,既指谦让、和气、失之淡然、返璞归真的处世价值,也具有自嘲、颓丧、不走心以及懒系等的“丧”价值观。
(1)“丧佛”是以“颓丧”为主要风格,以懒蛋蛋、悲伤蛙、马男波杰克等为代表的佛系样态,他们的常用语就是无所谓、不在乎、爱谁谁去。情绪上表现为自嘲、消极、悲观、缺乏归属感;意志上体现为日常“懒系”、无理想、无担当、无作为等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业,他们借以课程无用的论断,去不去上课全看心情,复不复习全靠缘分,睡醒交卷,挂科是命,一切有定数,过不过无所谓。对待人际关系,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生气。就业选择时,想起来就投简历,记起来就去面试,错过了都是缘,进了都是命。部分大学生以“我佛系,故我慵懒”为处事态度,虚度光阴,养成精神上缺钙的“软骨病”[5],对未来没有期待,不愿直面现实的挫折与压力,无作为、不行动。
(2)“燃佛”是网络新词“丧燃”抽象出来的“燃”系来表征佛系样态,典型代表有阿Q精神、堂吉诃德等,没关系、顺其自然、都行是他们的常用语,情绪上表现为自谦、中性、淡然平和、豁达洒脱;意志上表现为低关注度、低参与度、低行动力、偶尔“狼性”的心理状态。对待学业,不突出,也不争优。复习考试,不求全会,只求心理安慰,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对待人际关系,他们属于慢热型,熟悉之后就会很活跃,甚至成为小团体的核心。对待就业则是默默准备,不积极,也不放弃。他们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努力保持心态的祥和,但是当他们有机会尝试、或在压力下,他们则会珍惜机会,化压力为动力,化身“狼性”青年,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不管是“丧佛”还是“燃佛”的大学生,在价值认知方面,首先表现为日常的自我矮化调侃与身份降格,“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或自谦,或自嘲;其次,价值主体由社会转向自我的价值定位,更多的关注自身的需要和自我的满足,以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仅表达了对个人的善,也突出了佛系群体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价值定位;最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行为的认同感弱化。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知是应试教育下的结果,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对内涵的理解没有深度,当社会主流价值与其相悖时,他们会选择自己崇尚的价值,而忽略社会规范与主流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出行为动向的偏离,他们懒于争辩是非对错,拒绝“上进”,规避社会责任、淡化社会担当,说明了对社会责任的消解[6]。
佛系大学生的诞生不是空穴来风,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产物。佛系大学生到底是追求淡然处世、了然洒脱的心态,还是规避现实压力与责任而寻求的心灵安慰,需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洞悉其产生并不断蔓延的源由。
(1)社会大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社会转型所影响的文化思潮为其提供外部渊源。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进入到“中产化”阶段,95后、00后生活在物资相对富足、现实安稳的社会大环境,他们没有经历过温饱不足的贫困与多事之秋,自然也体会不到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感与担当。其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家教、以及家风都会对大学生佛系心态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7]。①当这个家庭类似于“421”模式,那很大程度上这个孩子是自我的,因为过度的溺爱,以及所有家庭成员围着孩子转的模式,他会潜意识觉得别人都应该以他为重,没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当然,如果这个家庭无爱,学生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则会关闭内心世界,行为上变得很“丧”。②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良莠不齐,“精细化”管理会导致学生的唯分数论,而忽视社会道德规范,放养式教育会导致学生的无约束和自我懈怠。③家人对孩子的需求供给方面,多数家长重物质轻思想,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孩子的需求供给不均衡、单一。“佛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自身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囿于小我,安于现状的精神慰藉。最后,网络青年亚文化以其对现实热点话题解读的关注,以“颓丧”为风格的“丧文化”披着泛娱乐的外衣,迎合大学生的需要,获得大批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渗透,左右他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动向。
(2)个体的认知是其发展的内在动机。首先,快餐社会的忙碌,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也就愈加严苛,他们从三岁开始上幼儿园、学技能、上补习班,他们像陀螺一样,忙着考试,忙着升学。当那种紧迫感与快节奏的暂停、付出与获得的不匹配,佛系的标签,无疑是一个释放的端口。其次,大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成熟、不稳定阶段,初入大学生校园,社会阅历较浅,理性思辨的能力尚且不足,容易被蛊惑与误导,情绪容易冲动,同时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强烈。最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都有局限性,在鱼龙混杂的大环境中,难以辨别是非,容易落入价值“陷阱”,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认知接受度高,而对于价值观的深层认同度有待提高。
(3)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扩散为其提供成长的土壤。据2017年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7.51亿的网络原始居民里,72.1%的是10-39岁群体,29.7%属于青年群体(年龄在20-29岁),通过Web3.0的应用平台生产各种碎片化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加剧大学生“佛系”心态的蔓延,造就一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
对佛系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在于理性认知佛系价值的基础上,创新思路,教育引领,转变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追求,共筑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堡垒,提升佛系大学生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基于web3.0的应用平台——易班,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对佛系认知”的轻问卷,共收集420条结果。数据结果显示:177人了解佛系的概念和内涵,223人听过,而182人认为自己属于佛系大学生,317人认为自己身边有佛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与定位的模糊性,习惯性对着佛系的号码牌入座,以此不断催眠自己,佛系就是自身的准确定位。其次,78.33%的大学生认为佛系是中性概念,是一种不争的状态;145人认为佛系是压力下的放松而暗地里使劲,336人(80%)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规划,在学业、生活、交友、恋爱以及就业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可见,大学生的佛系多半是燃佛,而不是丧佛。佛系的“丧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认知,在淡然面对生活困境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做新时代奋斗的青年大学生。
2018年3月,“佛系”一词进入全国两会,引起热议。新时代,佛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最终实现佛系大学生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首先,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应提升大学生思辨的能力,在面对各种社会压力与诱惑时,不盲目跟风,明确自己的身份与角色,正视所面对的现状,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与追求,迎难而上;其次,大学生对佛系价值的理性认知,正确引导佛系大学生辩证看待佛系价值,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辩证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正确价值认知,即在个体的处世态度上保持佛系的淡然与从容,在公共事务中从“佛系”向“狼性”的转变,实现佛系与奋斗的辩证统一。最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知,积极引导大学生将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并自觉外化为行动指南,立足新时代,树立自信,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主流价值中找到情感归属。
情感认同是认知的深化,增进认知的传递,也是行为动向的基础,是认知与行动之间不可逾越的阶段[8]。丧燃式教育,是以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作为出发点,采用独特的教育方式,换位思考,理解和接受青年大学生表达和倾诉的需求常态,即使他们的倾诉是负面颓丧的,习惯他们用夸大的语气来宣泄对生活的无奈和困境,将“小确丧”转化为“小确幸”,将“懒系”转化为“佛系”,将“佛系”潜移默化为“狼性”,在情感上达到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首先,晓之以理的说服,另辟蹊径的剖析佛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如约翰·罗伯茨先生(美国首席大法官)给他儿子的“丧燃式”毕业致辞表示,我祝你不幸并痛苦,祝福你时常感到孤独、失败、被忽视、运气不佳,你才会真正地了解自己和世界。习惯性的鸡汤说教会引起学生的自觉排斥,而逆向思维的运用,会让学生产生“你懂我”的心理慰藉,填补他们的价值空白,从而达到情感的归属与安全感。其次,动之以情的倾听,加强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换位思考,想其所想,思其所思,解其所惑,引导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告诫他们勇敢面对孤独、失败、诱惑、忽视、运气不佳的人生百态,共享价值体验,增强他们的主体性与获得感。最后,潜移默化的转化,在认知与行动上实现丧-燃-奋的积极转变。“丧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泥沙俱下的现实环境中,有的人选择颓丧、有的人选择负重前行。当大学生难以消解社会压力、竞争与压力时,拉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的生命绽放,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的大数据时代,具有多彩架构、多平台融合、多元内容的易班客户端,集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方面为一体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针对佛系大学生的认知,可构建独具特色的“送餐”与“点餐”的“外卖服务”,借助线上线下的多方位配合,以实现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知行合一。而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等级、未经组织的大杂烩[9],总是容易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定制符合大学生营养价值的产品以投喂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大学生的“送餐”服务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食”,强化价值观的常态引领,使得知有所依、行有所归。主要借助易班YOOC优课,结合时代主题,加强学生的社会主流核心价值管的线上学习与交流,弘扬社会主旋律,凝聚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合力;其次,在大学生自主“点餐”服务中,为其搭配营养美味的“辅餐”,注重大学生的兴趣与灵性的培养。基于易班平台的“轻应用快搭”,搭建“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服务窗口,丰富他们的线下实践活动,激发他们自觉的行为转化;最后,净化“外卖服务”平台,多补充“上文化”[10]物资,减少外卖垃圾,提供品质精良的外卖服务。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因此,大学生不能囿于小我,抱头缩在佛系的保护壳中,规避个体压力与社会的责任,而是在找准自我身份定位的同时,保持积极、淡然、向上、奋进的社会心态,做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