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粮心”为人民
——“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2019-11-16 02:40撰文张瑞芬摄影郑飞资料
陕西画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淡泊名利小麦品种

撰文/张瑞芬 摄影/郑飞 资料

80多岁高龄的“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说起他研究成功的小麦品种神采飞扬,“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吃饱饭,吃好饭,是我们一直奋斗的动力”。

梁增基是长武县农技推广中心退休研究员。他58年如一日,即便退休,如今仍然执着坚守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前沿,解决了“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用调节播期避开病毒病并提高抗冻性”等五大难题,培育了国审“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长航一号”等小麦良种,并在陕甘旱区和河南、山东部分旱区推广累计过亿亩,小麦增产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梁增基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他将近年来市、县奖励的15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文化、教育系统及育种基地所在的十里铺村。 2019年9月5日,梁增基获评第七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全国小麦育种专家、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梁增基

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

梁增基是广东茂名人。1961年,年仅27岁的梁增基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背起行囊,来到偏远贫穷的咸阳市长武县,在长武县农技站做起了技术员。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老百姓填不饱肚子的现状,梁增基没有退缩,决心通过育种提高小麦产量,解决老百姓吃饭难题。

当时,渭北旱塬的小麦品种单一、产量小且常年被冻害和锈病侵袭,亩产不足50公斤。梁增基暗下决心,要培育出新品种让农民们吃饱饭。1971年,经过无数次的艰难曲折,梁增基培育的全国先进品种“7125”和“702”终于问世,累计推广600万亩以上,长武小麦亩产首次跨越了100公斤。1979年,梁增基利用“702”的姊妹系“7122”育成了“秦麦四号”,推广后几乎覆盖整个咸阳北部、陕甘6个地市,累计种植700万亩以上,成为当时渭北和甘肃旱地小麦面积最大的品种,长武县小麦亩产再次跨越150公斤大关。

群众观摩

梁增基与助手张俊兴在试验田里讨论麦种生长情况 余诚忠 摄

认真研究小麦育种

梁增基说:“我要在这里发挥我的作用,这里群众生活很艰苦,需要我们来解决,所以我就留下来了。”

生活简朴 淡泊名利

几十年来,梁增基获奖无数,但他把所有奖金都捐给了贫困学生。几十年来,面对许多科研单位的优厚待遇,都被他推掉。直至现在,梁增基依然住在5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里,单位多次考虑给他腾出房间,都被他婉言谢绝。

半个世纪以来,梁增基成就卓然,但他始终奔波于田间地头山村农舍,骑着半新的自行车下乡,过着每天一个蒸馍一个蛋一盘青菜一碗稀饭的生活。由于忙于小麦育种,50多年梁增基仅回过老家5次。他把一辈子的心血和感情都倾注在了渭北旱原,倾注在了这片黄土地上,倾注在了小麦育种上。

梁增基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从不主动上报奖项,大多都是单位为他申报。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工作中从来没有节假日,不分白昼和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坚守工作岗位。2011年以来,咸阳市、长武县为表彰梁增基的突出贡献,先后奖励给他15万元,但他全部捐赠给了文化、教育系统及育种基地所在的十里铺村。

50多年来,梁增基用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用坚守践行着最初的承诺,彰显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始终奋战在小麦育种第一线

梁增基的学生慕芳说:“我是2012年跟着梁老师开始做小麦育种,那会儿他已经80岁了,5月份做小麦杂交他在地里给我们示范,亲自带着我们做,在地里一做就是四五个小时。”

梁增基所育品系作为科研“种质资源”,陕、甘、鲁、京6个育种单位用作亲本育成21个品种。培育的优质品种荣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成果奖两项、市奖四项(都为第一位)。

他个人也荣获了许多荣誉,1987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获“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10年中国发明协会授予“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暨“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等。2014年,他被陕西省委评为首届三位“三秦楷模”之一,作为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他现在致力于实现一个心愿,即培养科技创新团队,把长期积累的育种经验和育种阵地能够传续下去,为农民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长远服务。

梁增基向记者坦言,能做自己的工作,能给人民做贡献,给国家做更大贡献,这就很好了,我心里就很高兴了。能评上道德模范我很激动,这也是对我的鞭策,今后我的任务是要培养人,把这事继续干下去。

猜你喜欢
淡泊名利小麦品种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特长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淡泊名利
“这小狗是啥品种?”
雄关漫道
如何做一名好老师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